就是那隻蟋蟀

就是那隻蟋蟀

一提起玩蟋蟀,鬥蛐蛐,給人第一感覺是“玩物喪志”,是的,如今現在鋼筋水泥的都市,隨著我們的生活區域擴大,給自然界其他生物帶來了很大的影響。

就是那隻蟋蟀

“七月在野,八月在宇,九月在戶,十蟋蟀入我床下”這已經是隻有農村才有的事,鬥蛐蛐可以說是我們中國的國粹,圍繞著這種小昆蟲的愛好,彙集了各行各業的人氏,但在這裡,沒有社會地位高低,經濟實力的厚薄,年齡的大小,所有人都一樣,結果以輸贏論成敗。

就是那隻蟋蟀

一隻只普通的蟋蟀,當它們從田間毫無預料地被抓到人類手中之後,因為各自不同的體型、顏色、動作、鳴聲被劃分成三六九等,列為末等的當即被隨手棄置於車水馬龍的道路或是田埂水溝,繼續在大自然的鞭打中自生自滅,而不幸遇上那些脾氣火爆性格粗鄙的“撬子手”(職業抓蟋蟀的人)的很可能瞬間在粗糲的鞋底下被碾為糞土淤泥,而那些被選為頭等的“大將”,則被錦衣玉食地供養起來,百般呵護,此後奇貨可居,身價飆升,個別甚至能抵上中等收入家庭一整年的開銷水平!

然而,三軍易得,一將難求!每一位萬里挑一的“大將軍”的產生過程,都關聯著無數人的命運,從一心一意帶領村民們發家致富的村幹部到暑假期間一頭扎進田野捉蟲只為給自己買輛自行車的小學生,從腰纏萬貫的金主玩家到囊中羞澀只能自娛自樂的“平民”愛好者,從獨具慧眼的“相”蟲伯樂到那些遊走在玩家與農民之間博取差價的蟲販……玩蟋蟀看上去只是一種民間娛樂而已,但那些投入其中的人們都是樂此不疲,收到好的蟋蟀,或者是自己的蟋蟀贏了,露出的那是天真不帶任何虛偽的純真微笑。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