養生必談足三裡,可你是否真會用?


讀古人的醫書讀多了,就感覺古人喜歡賣關子,本來可以講得很明白很透徹的東西,他們往往點到為止,故意不講明白。我在學醫的過程中拜過很多名師,也發現,這些老師,並不是把所有東西完全傾囊相授,很多東西,他只說出一半來。

  起初,我對此感到不解而且不滿,等有了臨床經驗後,才發現,這正是古人和恩師們的智慧所在。他們把我們領到門口,把剩下的留給我們自己去領悟。而只有自己領悟出來的東西,才是終生不忘,受用無窮的。如果他全說出來了,我們也許會不當一回事兒,記不住,甚至根本不信。

  後來,等到我也帶學生的時候,我也經常使用這樣的方法。在醫學的師承上,固然需要如此,但當我面對需要養生之術的眾人、面對需要治病和保健的病人時,有時候反而不能如此保留了

  因為,大家沒有時間去探索你保留的那一部分東西,大家需要你把生活中養生或者治病的方法直截了當地說出來,把醫書中欲言又止的那部分有用的東西說出來.

  我可以舉一個穴位為例子。在人體所有穴中,最著名的是哪個穴呢?恐怕要算足三里了,大家都知道,這是一個強壯穴,經常按壓或者艾灸,可以調和腸胃、強身健體、益壽延年。

  《四總穴歌》中說:“肚腹三里留。”意思是說,凡是肚子、腹部的病痛,都可以通過足三里穴來擺平。上面這些知識,都是書裡講的,或者是老師教給我們的。

  但實際上,很多人都反應:“我肚子疼的時候,按足三里,就不行這是怎麼回事呢?”比如,有一次我在給一家銀行的高層做養生培訓,正講足三里的時候,就有一位痛經的女士這樣問我。

  “不可能不行!”我非常自信地說。

  “怎麼可能?”誰知她竟較真了,“我現在就痛,而且正在按著足三里,根本沒用。”

  “那你過來按給我看看。”我說。

 這位女士立即走到講臺上,當著大家的面給我演示,死死地按住足三里不放。

  “我給你按。”我用手把住她的小腿,拇指按住足三里穴,稍稍向下方一用力,按了不到一分鐘,這位女士就說:“果然有效啊,好多了!這是怎麼回事啊?”

  我跟他們解釋說,足三里這個穴為什麼叫“足三里”呢?其實,“裡”通“理”,就是管理、調理的意思。足三里可以寫作“足三理”,意思是,可以通過這個穴對身體進行多種多樣的調理。

  “三理”到底是哪三理呢?就是理上、理中、理下。胃處在肚腹的上部,胃脹、胃脘疼痛的時候就要“理上”;按足三里的時候要同時往上方使勁;腹部正中出現不適,就需要“理中”,只用往內按就行了;小腹在肚腹的下部,小腹疼痛,得在按住足三里的同時往下方使勁,這叫“理下”,這位女士的痛經就屬於需要“理下”的這一種,怎麼能一味用理中的手法按著不放呢?

  我的話還沒說完,全場掌聲雷動。這是書裡面沒有記載、老師也沒講的東西,需要我們在臨床中發現的東西。其實,這些小竅門,我的老師早就知道,只是不願意輕易告訴我們。

  記得那時候,有一天早晨,急診室來了一位病人,得了“陽強”之症說白了,就是晚上跟妻子過完性生活,勃起下不去,很是痛苦。這位病人也是懂得醫學的,拒絕用西藥,生怕影響以後的性機能,要求用針灸治療。我們急診室當時懂得針灸的有好幾個人,大家一商量,決定取足三里等幾個穴。

  其中取足三里的依據是:陽強是氣血不和所致,足陽明經多氣多血,通過刺激足三里,可以促進人體氣血的重新分配。誰知,針紮下去後,病人更痛苦了。不得已,我們把老師請來了,老師拔下足三里的針,又重新紮了下去,病人應手而愈.

  “大家看明白了嗎!”老師和藹可親地對我們說。

  我們大惑不解。老師這才說:“病人的陰莖都已經翹了,針是不能往上扎的!向上扎會適得其反的”我這才注意到,老師的這一針,是在足三里穴上向下方扎的,跟我們扎的不一樣。我的這一手就是這樣學來的。

  有了這一手,足三里這個穴可以說真正治療或緩解肚腹上的一切病痛了。有了這一手,我們在對足三里進行保健推拿的時候,可以根據自己的體質和健康狀況調整手法。
  如果是胃不好,乃至有頭頸心肺系統的症狀,可以往上方按按;如果有小腹部不適,乃至有便秘或泌尿生殖系統的症狀,可以往下按按。

  就這麼簡單,這樣一來,足三里這個穴的作用,起碼是原來的三倍!其他的穴位,也有這樣的規律,所以,有時候,當我們按壓一個穴位不起作用的時候,可以試試換一種手法,換一個方向。

  當然,足三里僅僅是一個例子。人身上的很多穴位,都還可以去進行類似的開掘,只要我們去探索,去體會,它們的作用會更多更大的。


養生必談足三里,可你是否真會用?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