終身難忘的兩次"舒適區"之旅---讀書應成為你的終身習慣

終身難忘的兩次

說起讀書,我想先和大家分享一個我個人的讀書故事。

故事發生在2008年,我被公司派駐外地擔任區域經理。

由於之前多年的行業經驗,因此工作較為順手,短短几年的經營,新區域的業務就順利的走上了軌道,團隊也日漸成熟,我幾乎可以完全放手日常工作,偶爾聽取一下工作彙報即可,加之身處外地,天高皇帝遠,總部對我的管理也相對寬鬆。

在這種近乎養老的生活裡,我不可阻擋的滑進了舒適區。

然而,好景不長,幾年後公司出於戰略考慮,對業務進行了較大的調整,我所處的整條業務線被公司裁撤,於是我意外的失業了。

起初我並不在意,對自己“再創輝煌”充滿信心,然而當我豪情萬丈的經歷了幾次“損兵折將”的創業項目之後,我發現情況並不樂觀。

在殘酷的現實面前,我被迫冷靜下來思考今後的方向和策略,經過一週的閉門思考,一無所獲,我似乎並沒有想出什麼好主意,這讓我頗為沮喪。

一向自認足智多謀的我此刻突然陷入了迷茫和困惑。

終身難忘的兩次

在這期間,一個偶然的機會,朋友邀我去參加了一個書店舉行的讀書會,無心插柳之下,給了我極大地靈感。

我突然意識到,在我思考未來的這段時間裡,我腦子裡幾乎沒有什麼可以供我參考和使用的知識,換句話說,我只是在做一個“無米之炊”。

於是,我放下了所有不切實際的幻想,既不奢望天上掉餡兒餅的機遇,也不沉迷於對未來的悲觀,而是腳踏實地的制定了自己的讀書計劃。從宏觀經濟、行業發展、經營管理技巧、人生智慧等各個層面整理書籍,重新架構和升級自己的知識體系,豐富和完善自己的知識內容和思維模式。

隨著時間的推移,半年過去了,知識逐漸增加,思維漸趨活躍,認知趨向清晰,我的大腦開始復甦,好像曾經乾涸的土地正在被融化的雪水滋潤。

讀了吳曉波的《歷代經濟變革得失》、《激盪三十年》、《激盪十年—水大魚大》、《大敗局》、馬遠之的《中等收入陷阱的挑戰與鏡鑑》等書籍,讓我瞭解了中國經濟從古到今的脈絡和走向,對中國經濟從哪裡來要往哪裡去也更加清晰,從而更加明白今天中國經濟中一系列宏觀調控的所以然。我似乎獲得了某種“上帝視角”,跳出當下,審視歷史,觀察未來,不再為眼前的 “經濟下行”杞人憂天,也不對未來盲目樂觀,學會順勢而行。

讀了凱文凱利的《失控》、《必然》、《科技想要什麼》、吳軍的《浪潮之巔》、彼得.蒂爾的《從0到1》、埃裡克.傑克遜的《支付戰爭》等行業書籍後,讓我對互聯網行業的發展方向和互聯網市場屬性的深刻變化以及互聯網行業在未來國家發展道路上的意義都有了深刻的理解。

而查理芒格系列書籍的閱讀更是讓我在商業經營上找到了最佳“秘籍”,“武功”也因此更上一層樓。

在這一系列書籍的加持下,結合自身的閱歷,我的思維更加清晰,心態也越發平穩。

我沒有急於走出困境,而是在對整個宏觀環境和行業局部瞭然於胸的前提下,冷靜的觀察市場,耐心的等待時機,在機遇未來之前沉下心來踏實讀書,向各位大師、學者虔心學習,做一個“有準備”的人。

一年後,我終於在一次機遇到來之時,牢牢的抓住了它,完成了個人的轉型。

終身難忘的兩次

我的“讀書故事”到此就結束了,它是我人生中最寶貴的財富,然而這絕不是它全部的意義所在。

我曾經在舒適區裡樂不思蜀,然而隨著我當年的轉型成功,今天我似乎又一次走進了一個舒適區。

但這次我不再迷茫,也不會困惑,因為我有了一個最佳護身符:我已經建立了長期的讀書習慣,我的“見識”在不斷提升,知識在不斷增加,足以覆蓋不斷髮生的意識更新和概念迭代,從而指導我再一次成功的衝出舒適區。

法國教育家保羅.郎格郎在1965年聯合國大會上就提出“終身學習”的概念,我想這一概念同樣適用於讀書,讀書讓我在兩次面臨“舒適區”危機時判若兩人,更讓我在之後的職場乃至人生道路上事半功倍。

我想說,人生本質上是一場效率的競爭,無論是對事業的追求還是對家庭的呵護亦或對夢想的堅持,都需要我們更加高效的行動,只有通過終身不懈的讀書和學習才能讓我們始終保持“見識”的優勢,從而最終贏得這場“效率”的競爭!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