耗盡最後几絲情懷,TVB只剩一地雞毛

耗盡最後幾絲情懷,TVB只剩一地雞毛

耗盡最後幾絲情懷,TVB只剩一地雞毛

20年過去了,人們依然對“古宣”CP難以忘懷。/《刑事偵緝檔案IV》

耗盡最後幾絲情懷,TVB只剩一地雞毛

從神仙打架到無人問津,TVB是真的沒落了。

3月25日, TVB公佈2019年財報,收入同比減少18%至36.49億元港幣,淨利潤連續兩年虧損,同比擴大48%至2.95億元港幣。

更捉襟見肘的是隨營收下降而來的裁員消息。2019年12月16日,TVB宣佈業務重組,年底前裁減約350名員工。

TVB的沒落和港劇的頹勢形影相隨,但最近新出的一部《嘆息橋》似乎又讓人看到港劇回春的曙光。

“羅生門”式的情節設置、“打破第四面牆”的概念設計、精準考究的畫面構圖,久違的“港味”向我們迎面撲來。

耗盡最後幾絲情懷,TVB只剩一地雞毛

ViuTV成了新的金字招牌。/《嘆息橋》

這部驚喜的港劇出自香港近年勢頭正盛的年輕媒體平臺ViuTV。成立四年來,ViuTV憑藉出品《瑪嘉烈與大衛》系列、《短暫的婚姻》等一部又一部高分精緻劇集,被譽為港版Netflix。

《嘆息橋》的出現也更加印證了TVB衰落的事實。2月17日,《法證先鋒4》在翡翠臺首播,超過215萬觀眾收看,打破過往8年TVB劇的首播紀錄,米雪和謝賢的搭檔勾起一眾老觀眾的TVB情懷。

但當《法證先鋒4》在內地播出後,卻只收獲了豆瓣5.1的不及格分數。究其原因,或許只有一個——情懷濾鏡過重。

香港人對於TVB,就像風光霽月的維多利亞港、隨處可見的茶餐廳一樣,一直有一種特殊的集體記憶和濃重情懷。

但時過境遷,互聯網的浪潮陣陣襲來,各式各樣創意新奇和製作上乘的電視劇湧現,還願意被情懷裹挾的香港人也逐漸成為師爺和師奶,TVB想要重領港劇新時代,只怕難上加難。

耗盡最後幾絲情懷,TVB只剩一地雞毛

《法證先鋒4》豆瓣評分跌出及格線。

耗盡最後幾絲情懷,TVB只剩一地雞毛

曾經輝煌的TVB

造就了港劇的黃金時代

前段時間,網上有個流傳很廣的段子:

—“90年代網絡還沒普及,你們八零後小時候看日劇美劇,都是怎麼看的啊?”

—“看電視啊。”

那是一個任何影像資料都來自於電視的年代,但這則段子卻忽略了一點:在各種日劇、美劇湧入中國前,我們對於先鋒文化的想象幾乎全來自於TVB的港劇。

在那個資訊匱乏的年代,內地觀眾憑藉著家裡那臺十幾寸的黑白電視、街上印刷粗糙的娛樂海報、錄像廳裡傳出的悠揚港樂,描摹出了對香港娛樂生活的初印象。

耗盡最後幾絲情懷,TVB只剩一地雞毛

提港劇一定避不開煮麵梗。

“無線出品,必屬精品”,這句被港人奉為圭臬的金玉良言出自上世紀八九十年代——那是TVB的高光時刻,也是港劇秀色最濃的黃金時代。

物質層面,香港經濟與國際接軌,為自己博得“亞洲四小龍”之一的美名;精神層面,香港融合本身固有的中華傳統文化和國際時尚,變幻出宏大悠揚的魔幻鏡像。

TVB蓬勃時期,無線幾乎拍攝了金庸、古龍的所有長篇武俠小說,武俠片以浩浩湯湯之勢席捲電視熒屏,也催生了鄭少秋、趙雅芝、汪明荃等最早一批的香港藝人。

1982年,《楚留香》在臺灣播出,創造出史上罕見的70%收視率,掀起臺灣的港劇風潮,連原書作者古龍都禁不住酸溜溜地說:“臺灣人只知鄭少秋而淡忘了古龍,彷彿楚留香本身就是鄭少秋。”香港武俠劇在當時有多火可見一斑。

耗盡最後幾絲情懷,TVB只剩一地雞毛

與此同時,在一眾武俠劇中,一部名為《上海灘》的民國梟雄劇冒出頭來。劇中許文強在情與恨中掙扎徘徊、在家國大義和個人得失中的取捨,讓香港和內地觀眾的心都唏噓不已、感慨萬千。

此後幾十年,十里洋場的舊上海一直是民國題材電視劇中最神秘的地界,誕生出無數亂世風塵中的“羅曼蒂克消亡史”。

耗盡最後幾絲情懷,TVB只剩一地雞毛

周潤發與趙雅芝,是許多人對許文強與馮程程的最初想象。/《上海灘》

金庸之後,以黃易為代表的新派武俠走上舞臺,《尋秦記》成為內地觀眾印象中第一部穿越題材的影視化作品,在被劇中的古今思想碰撞之餘,觀眾也在心中暗暗感慨:“原來電視劇還能這麼玩。”

然而,離開金庸的宏大江湖和古龍的風花雪月,新派武俠劇在《尋秦記》之後便後繼無力,《大唐雙龍傳》《翻雲覆雨》都反響平平。

耗盡最後幾絲情懷,TVB只剩一地雞毛

在觀眾眼中,“白古”顏值巔峰給了楊過,“黑古”顏值巔峰給了項少龍。/《尋秦記》

幾乎同一時期,以《創世紀》《天地豪情》《流氓大亨》為代表的商戰劇開始發力。

觀眾對於武俠江湖、黑幫片中義薄雲天、肝膽相照的崇拜轉向對現實中上流社會、豪門生活的遐想。

香港人既想看草根階層在不斷奮鬥之後,成為商界領頭羊的勵志故事,也好奇那些上流人士究竟過著怎樣“豪車別墅、美女如雲”的奢靡生活。

以《創世紀》為例,據統計,當時該劇引入內地央視8臺播出,央視網站的點擊率平均上升了四成,足可見內地觀眾對此類家族商戰劇的喜愛。

耗盡最後幾絲情懷,TVB只剩一地雞毛

吳奇隆在那時還很青澀。/《創世紀》

除此之外,還有一部更加耳熟能詳的港劇贏得了內地觀眾的心,那就是《金枝欲孽》。

當年這部劇播出後,立刻引起民間巨大的討論熱潮,很多劇迷會在網上詳細分析劇中的人物行為和劇情走向。

湖南衛視順應民心,買下內地版權,首播收視率就高達7%,觀看人數直逼2億,成為湖南臺繼《大長今》後又一熱播劇集。

如今回過頭來看,《金枝欲孽》實在擔得起宮鬥劇鼻祖的名號,儘管這出全員悲劇的女性群像劇已經閉幕了16年,卻仍不妨礙它時不時被內地觀眾提及剖析。

耗盡最後幾絲情懷,TVB只剩一地雞毛

都有佘詩曼出演,鏡頭設計也極其相似,這一片段難免會被拿來和《延禧攻略》作對比。/《金枝欲孽》

而當香港人看夠了商戰風雲、豪門恩怨與勾心鬥角之後,鄧特希等一眾金牌編劇又將港劇的鏡頭第一次轉向白領階層。

《壹號皇庭》描寫正義律師在法庭上的唇槍舌戰;《妙手仁心》展現一群醫務精英的救死扶傷;《刑事偵緝檔案》講述一個個刑警撥開層層迷霧、將罪犯繩之以法的故事……

TVB對於職業劇的涉獵範圍和專業化編寫是內地職業劇至今無法匹敵的。

耗盡最後幾絲情懷,TVB只剩一地雞毛

職場給了男女愛情更多糾纏的空間。/《刑事偵緝檔案》

回看這些色彩晦暗、質量參差不齊的港劇,我們可以看到這座港島如一朵妖異的奇葩,在歲月的變遷中獨自記錄自己由封閉匱乏到開放時尚的篇章。

在內地影視文化尚未如此發達之時,我們十分有幸,能夠透過TVB這座繁花似錦的大花園,看到如此眾多的璀璨花朵。也正因為有這些TVB港劇,我們內地觀眾也能對那座“孤島小城”上的生活瑣事如數家珍。

耗盡最後幾絲情懷,TVB只剩一地雞毛

當然也沒少產出表情包。/《讀心神探》

耗盡最後幾絲情懷,TVB只剩一地雞毛

TVB:香港人的情懷和生活

如果說,TVB是內地人接觸先鋒時尚文化的第一窗口,那對於香港人來說,TVB就是他們家長裡短的日常生活。

比起內地人對於港劇的熱愛迷戀,香港本地人肯定對其有著更加濃厚、說不清道不明的情感。

林夕形容自己的童年生活,就是“用無敵旋律開餐,用肥皂長劇送飯”。

周星馳在自己自編自導的電影《喜劇之王》中,用一本《演員的自我修養》,致敬自己在TVB演藝培訓班的寶貴人生階段。

耗盡最後幾絲情懷,TVB只剩一地雞毛

TVB演藝培訓班就相當於如今的中戲、北電。

1982年,劉德華主演的警匪劇《獵鷹》開播後,香港報考警察學院的人數暴增,創下歷史紀錄。

1992年,TVB播出由鄭少秋主演的商戰劇《大時代》,劇中鄭少秋飾演的丁蟹經常在熊市時拋空恆生指數期貨,以此獲取暴利。

此後20年,每當有鄭少秋主演的電視節目開播,香港股市都有不同程度的下跌,這一無法解釋的經濟學界現象也被香港人稱作“丁蟹效應”。

耗盡最後幾絲情懷,TVB只剩一地雞毛

那是一個蕩氣迴腸的時代。/《大時代》

2009年,豬流感肆虐香港島,港府為避免疫情擴散,勒令灣仔維景酒店封鎖七天。

TVB聞風而動,利用這一背景迅速創作出《隔離七日情》,講述不同背景下的人們在那隔離的七天時發生的各種悲喜故事,引發觀眾極大的共鳴。

許志安出軌事件被媒體曝出後,TVB在隨後播出的某TVB劇集中就地取材,把許志安的出軌故事原封不動搬上熒屏,絲毫不給許面子。

TVB以近乎宗教的方式滲透進香港人的每一絲血液,透過TVB的電視劇,觀眾能夠看到江湖武俠的鋤強扶弱、草根人物的艱苦奮鬥、底層市民的雞毛蒜皮……

作為中西方文化激烈碰撞的產物,TVB同樣巧妙融合了中華傳統文化和西方新式思想於劇中。

《妙手仁心》一個又一個醫療故事都在訴說著“醫者父母心”的主題;《法證先鋒》用西式的敘事方式講了一個“天網恢恢,疏而不漏”的道教理論;取材自晉朝神話的《搜神傳》用女主“笑口常開,好運自然來”的口頭禪熬成一鍋濃濃的心靈雞湯。

耗盡最後幾絲情懷,TVB只剩一地雞毛

令人印象深刻的“好彩妹”。/《搜神傳》

當然,比起那些意識形態的東西,香港人心中更熟悉的恐怕還是劇中源源不斷、經久不衰的金句輸出。

在港劇的世界裡,開導人只需要說一句“做人吶,最重要的就是開心”,畢竟“發生這樣的事,大家都不想的”,“人生能有多少個十年”和“一家人呢,就是要齊齊整整”也可見機搭配使用。

在商戰場上,“有錢真的能為所欲為”;刑偵劇裡,警察的必備臺詞則是“你有權保持沉默,但是你所講的一切將會成為呈堂證供”。

在花樣迭出的TVB金句中,我們重新認識了金句之神黃子華、鑑婊專家陳豪。TVB也很懂得觀眾的精神爽點,各種粵式諧音梗、押韻、反雞湯臺詞說來就說,讓人看了酣暢淋漓。

一部又一部隨時代催谷而出的TVB劇集,匯成港人心中共同的集體回憶。

正如程靈素在《情懷已死》中所說的那樣:“TVB是照亮香港人漫漫前路的明亮道燈,亦是孤島小城的心靈慰藉,更是大陸之南文人騷客與市井人民共享的一杯鴛鴦。”

耗盡最後幾絲情懷,TVB只剩一地雞毛

話糙理不糙。

耗盡最後幾絲情懷,TVB只剩一地雞毛

TVB的衰落,其實早有預示

TVB的衰落,已經是個既成事實。

2015年開始,TVB的收入就已經開始下滑。要是談起TVB最近一部能夠創造收視奇蹟、風靡華語圈的電視劇,時間的指針恐怕至少得調到十年前。

困境首先體現在創作上,套路化創作讓TVB彷彿始終置身於走不出的摩比斯之環上。

早期不斷翻拍的武俠劇淪為“孤苦少年、偶遇名師、邂逅姻緣、成就霸業”的俗套劇情;家族商戰劇也不可避免地走上“小人物沉浮、艱苦奮鬥、走上人生巔峰”的王大錘式成功;而近年來最火的職業劇,已經幾乎把香港社會所有能寫的職業都寫了個遍。

既然再無創新,那便只能新瓶裝舊酒。《我的野蠻奶奶》在2005年熱播,TVB在3年後推出續集《野蠻奶奶大戰戈師奶》,幾乎把原版的故事架構原封不動地搬到現代。

2012年,《金枝欲孽》原班製作團隊推出《金枝欲孽2》,試圖創作又一宮鬥劇巔峰。

但十年過去,物是人非,黎姿隱退、佘詩曼北上,只靠鄧萃雯和蔡少芬撐起的續集難免給人狗尾續貂之感。

耗盡最後幾絲情懷,TVB只剩一地雞毛

黃宗澤和胡杏兒在那時還很甜蜜。/《我的野蠻奶奶》

回顧TVB的歷史,它在劇本創作上的討巧從一開始就已然存在。

用中國傳統章回體小說的特色講故事,用好萊塢的段落式風格敘事,TVB一直遊刃有餘。

有資深港劇迷分析:“幾乎在每一部TVB電視劇中,你都能找到其他作品的影子,可是卻會給你帶來完全不同的觀劇體驗。”

《師奶兵團》是港版《絕望的主婦》;《妙手仁心》是港版《實習醫生格蕾》;《上海灘》中有《教父》的影子;《宮心計》又帶著一些《大長今》的味道……

耗盡最後幾絲情懷,TVB只剩一地雞毛

劉三好名言:“做好事、說好話、存好心。”/《宮心計》

編劇林奕華也承認,無線自七十年代末期,就已經放棄製作多元化節目,“香港的電影、電視、電臺、舞臺、廣告,以至學校裡的戲劇小組都像等待戈多般等待好的劇本,這是香港人必須面臨的後果。”

但這種博採眾長的“拿來主義”精神從沒被人指摘抨擊,足可見TVB在劇本敘事上的“狡黠”。

一眾經無線電視藝員訓練班淬鍊出的優秀演員,被投入海量同質化嚴重的TVB劇集中,這不僅對演員是種折磨,觀眾也會產生審美疲勞。

近十年間,TVB眾多資深演員、編劇紛紛“離巢”北上,TVB這座世紀大廈,正因為工業流水線上這一顆顆螺絲釘的“出逃”而被撼動。

耗盡最後幾絲情懷,TVB只剩一地雞毛

《延禧攻略》中,佘詩曼的精彩表現贏得了不少討論度。

耗盡最後幾絲情懷,TVB只剩一地雞毛

新港劇時代會捲土重來嗎?

大批TVB藝人、製作人“出走”的原因還有一個。

2004年,內地正式開始執行廣電總局頒佈的第42號令《境外電視節目引進、播出管理規定》,之後各個電視臺每天播出的境外影視劇不得超過該頻道當天總播出時長的25%;未經總局批准,境外影視劇也不得在黃金時段播出。

這一規定極大衝擊了TVB在內地市場的生存空間,沒有了市場,也就等同於沒有了投資和廣告收入。

與此同時,唯美清新的韓劇和宏大製作的內地劇湧入島內,瞬間提升“師奶”們的審美水平。

當人才北上成為無法阻擋的事實,TVB痛定思痛、開始改革:提高頭部藝人片酬、允許出走藝人和編劇重回TVB進行項目制合作。佘詩曼離開TVB後,就曾經重返TVB簽下“項目約”,擔任《使徒行者》的女主角。

與內地合拍或將成為今後TVB提升自身競爭力的主要方式,《衝上雲霄2020》《使徒行者2》已經搶先一步試水,石子已經投出,能激起怎樣的波瀾,還待後續進一步觀察。

耗盡最後幾絲情懷,TVB只剩一地雞毛

有內地演員加入,觀眾看的還是老戲骨。/《使徒行者2》

香港和內地文化能否通過影視劇達到和諧融合,也是一個值得思考的問題。

2007年,為慶祝香港迴歸十週年,TVB和CCTV聯合推出鴻篇鉅作《歲月風雲》,透過一個家族的興衰史講述兩地故事。

TVB投入大量人力、物力、財力,邀請梁家樹和朱鏡祺兩位金牌導演、編劇加盟,配備了劉松仁、苗僑偉、佘詩曼、宣萱等一眾豪華演員陣容。

但或許是因為TVB太想同時兼顧兩地觀眾的審美和情感,最終導致兩邊的觀眾都不買單。

耗盡最後幾絲情懷,TVB只剩一地雞毛

實話實說,《歲月風雲》的水準並不低。

十多年過去了,TVB當年那些足以傲視群雄的資本已經所剩無幾,想要姿態優美地從內地借力,重奪“新港劇”領頭羊的地位,在風起雲湧的“多屏時代”已十分困難。

TVB的最大症結,從來也不只在於資金,而是其從始至終的創作模式。想要解開長久以來束縛觀眾的情懷枷鎖,專注於劇本創作,需要TVB壯士斷腕。

就如《使徒行者》裡說的那樣:“摧毀一切才可以重建新秩序。”

耗盡最後幾絲情懷,TVB只剩一地雞毛

[1]《情懷已死》程靈素.北京聯合出版傳媒(集團)股份有限公司

[2]《等待香港:我與無線的恩恩怨怨》林奕華.浙江大學出版社

[3]《生如夏花:49歲TVB如何再續“大時代”》吳燕雨.21世紀經濟報道.2016-12-19

[4]《TVB的雙重“人格”:巨頭轉向,新“港劇時代”能夠捲土重來?》吳燕雨.21世紀經濟報道.2018-04-23

[5]《TVB電視劇特色之研究》鍾晶.2009-05

[6]《TVB電視劇在內地的文化傳播現象研究》住思鳴.2009-06

[7]《試論“九七”迴歸以來香港TVB電視劇的核心競爭力》鄧程鵬、曾俊銳.2010-11

[8]《TVB連虧兩年,香港媒體步履維艱》財新網.2020-03-26

耗盡最後幾絲情懷,TVB只剩一地雞毛

作者 | 趙皖西

歡迎分享到朋友圈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