十八年·當代漢服復興史

https://mp.weixin.qq.com/s/2Z8FIbbo2FTpYeZ-_nT3kw

本文共計5622個字,文章較長,建議收藏後細讀。



【壹】



如果說進入千禧年之後,哪一年才是對中國經濟文化有影響的關鍵之年?毋庸置疑,2001年必定列為榜首!這是中國經濟文化史無法繞過的一年,因為後續任何的走向發展,都離不開這一年的市場改變。



這一年中國的改革開放,已經進行了22年,剛剛完成了體制內的經濟改革。與世貿組織的洽談也艱難進行了6年有餘,開始了最關鍵的簽約入世階段。市場經濟大振,互聯網剛剛興起,大眾物質生活已經有了很大改善,出現了追求精神文化的趨勢苗頭。



2001年12月11日,中國正式加入世界貿易組織

完成了與世界經濟的有效對接。



這一年,是中國經濟即將迎來騰飛的偉大紀年。



而汪洪波2001年的時候,才剛剛24週歲。此時的他還未取名為“溪山琴況”,但仍是一名鍾情於中國傳統文化的熱血青年。



身在海外長大的華裔王育良,此時還未成年,剛剛才滿17歲。他11歲時隨父母移居澳大利亞,所以他對中國的瞭解基本只能靠電視。國內古裝武俠劇的盛行以及兒時《西遊記》鎮元大仙的印象,使得他自幼便覺得中國人就應該寬袍大袖,衣袂飄飄,甚至有時候還將床單披在身上,模仿古人形象,陶醉於那端莊大方的氣質之中。



方哲萱也才整整20週歲。正是屬於她人生的桃李年華時刻。就在前一年,她通過優異的成績,考入了南開大學國際經濟貿易系,此時她正在讀大二。她還不知道畢業後的就業未來,更不知道3年後自己的一個勇氣將會名震網絡。



王樂天已經32歲了,屬於60後的他,此刻已是而立之年。每天往返於鄭州的各大電錶與電線杆處,是一名普普通通的電力工人。他根本不會想到,兩年後自己的一個舉動,會成為中國文化漢服復興的肇始,自己也將被載入當代漢服復興史冊。



這一年,是漢服復興活動的思想大啟蒙之年



10月21日,(亞太經合組織)[APEC]第九次領導人非正式會議在上海舉行,世界各國紛紛賓臨上海。歷屆APEC會議都有一個慣例,與會者身著會議主辦方的民族服裝,不帶助手,自由交談。這一形式讓每屆APEC會議的服裝都成為一個關注焦點。本次亦不例外,中國領導人著西裝參加各類會議久矣,選用何種服飾作為東道主中國的代表服飾?這成為了服裝設計師的首要問題!經過多方研究討論,最終確定了對襟係扣式,旗裝演繹而來的“唐裝”式樣服飾。

也就是下圖所示的上海APEC會議領導人合影。

十八年·當代漢服復興史

全景圖實在太小了,就放個局部大圖吧




“唐裝”一詞,正式由此誕世。



本次“唐裝”合影剛剛亮世,便引起了極大反響。最為激烈的便是民間的中國傳統文化愛好者。此時,民間還未有成體系的漢服組織,更未有大規模大事件性的漢服活動。但已經有了眾多傳統文化的精研愛好者,因此本次“唐裝”合影的出現,使得該類人群在網絡上激起一陣反響漣漪。



“唐裝”,顧名思義為唐朝的服飾,而唐朝的服飾皆屬寬衣大袖的漢服類別,與本次對襟式的旗裝演繹之服毫無關聯。如何能稱得起“唐裝”?又如何能代表中國的天人合一的傳統哲學思想?這兩個問題瞬間點燃了媒體與網絡!



究竟什麼樣的服飾才能代表中國傳統文化精髓呢?



漢服至此在網絡中開始了呼聲。其實在這之前,還並未有漢服的市場名詞出現,但在90年代中後期,旅日華人南鄉子與旅歐華人趙豐年,已經開始了中國漢族文化服飾的研究歷程,其文章著作也曾引起過業界的反響。這些人為後來的漢服復興活動奠定了基礎的理論知識。南鄉子,更是在2001年這一年,於國外一個新聞商業網站的免費空間創建了國家與社會論壇,期間主要討論漢民族的文化與服飾。世界各國都有自己的文化代表服飾,獨有中國各類場合僅是西裝的單一服飾,沒有服飾文明,又怎能論稱“五千年華夏禮儀之邦”?



因“唐裝”一詞已被引用,故有網友在歷史典獻記載中,尋找到了“漢服”的名稱。長沙馬王堆出土的西漢簡牘:“簡四四‘美人四人,其二人楚服,二人漢服’。《漢書》、《新唐書》、《東京夢華錄》等古典書籍中皆有漢服字樣的記載。於是網絡上便第一次形成了一個特殊的民間群體——“漢服群體”



此時互聯網剛剛在中國興起不久,也才出現了BBS網絡社區式的討論網站。網易、搜狐、新浪、騰訊、百度、阿里巴巴等知名互聯網企業已經在之前幾年創立面市,中國互聯網協會也於這一年正式成立。



這是個不尋常的信號,因為中國互聯網的快速發展,將漢服文化復興的運動帶入了快車道。



2001年之後,一場浩浩湯湯的民間漢服文化復興運動拉開了帷幕。汪洪波、王育良、方哲萱、王樂天也即將登上他們所堅守的文化舞臺。



【貳】

2002年2月14日,這一年,是馬年!意味很深長,象徵著騰飛之年。此刻正值大年初三,當人們還沉浸在過年的傳統佳節氣氛之中時,新浪軍事(艦船知識網絡版軍事歷史論壇)上,出現了一個尤為特別的帖子《失落的文明----漢族民族服飾》,該文以圖文並茂的形式,較為詳細的闡述了漢服的歷代發展規制演變,以及對於日本、韓國服飾的深刻影響,這是當代第一次提出“漢民族服飾”的第一篇主題性文章。此文於今日看來,雖行文較為簡單,但在當時卻引起了很大的反響,很多文化愛好者紛紛跟帖留言,短短兩年間便有了三十萬的點擊量,帖子內容更是被傳載於國外網站,引起了華人圈子的小騷動。



該文的作者網名叫做華夏血脈,趙軍強,陝西寶雞人。


十八年·當代漢服復興史

【華夏血脈的博客截圖】





這篇文章成為了當代漢服運動的先聲和理論基石



時間很快來到了2003年,汪洪波還未登場。首先亮相的是一個影響深遠的論壇——漢網。該年元旦,以網友“步雲”為首的眾多文化愛好者,建立了網絡平臺“漢知網”,不過在兩個月後便有別人接手,正式改名為“漢網論壇”,這個論壇實在是了不得,因為其網站的獨立性鏈接域名以及討論民族思想的宗旨,使得其迅速獲得了網友的關注,吸引了天涯論壇、強國論壇等知名論壇的一大波流量。



提起這個論壇的原因,是因為王育良即將要登場了。受到2002年世界盃中,日韓足球粉絲著民族服裝的新聞刺激,已經19歲的王育良於學校宿舍內,參考影視記憶,自己製作了一件漢服,並將自拍照於7月21日上傳至漢網中,瞬間引發渲染大波,因為這是當代第一位自制漢服且公開在網絡亮相的人,其影響深遠,直接開啟了後續的漢服亮相洪潮。



真得暗暗豎起個大拇指,王育良了不起!



十八年·當代漢服復興史

【王育良自制漢服,宿舍自拍·來源網絡】




34歲的王樂天,此時雖然從事著電力工人的技術行業,但是卻對文化尤為喜愛,當他了解到漢服的歷史時,尤其是滿清近300年的文化閹割史時,而立之年的他坐不住了,一腔熱血再次燃燒至全身。他要幹一件轟轟烈烈的大事,一件從未有人做過的事情。他要穿著漢服,氣宇軒昂的行走在大街上。

為了完成這件大事,他與眾多朋友臨時成立工作室,查文獻,找規制,一針一線的縫出了一件自己的漢服,共花費760元人民幣,這可是16年前很具有消費能力的760元。製作好了自己的漢服後,已經34歲的王樂天不顧他人嘲諷,2003年11月22日,昂首挺胸的穿著這件自制漢服走上了鄭州街頭,瞬間引起了鬧市的騷動。往來者皆是詫異的目光眼神,紛紛議論這人穿的是什麼啊?甚至於商場門口的迎賓小姐都衝著喊:“快出來看呀,日本人,穿著和服的日本人!”,這句話引得一眾小孩衝著王樂天大喊“八格牙路”。

十八年·當代漢服復興史

【王樂天,特帥】


說他是哪一個民族的人都有

可卻獨獨沒有一個人說他是中國人。



如果說此時的王樂天突然感到難堪而打道回府的話,那麼也許就沒有了後續漢服運動的輝煌。幸運的是,王樂天對於這些嘲笑與不解,並未放在心上,就是連頭都未回側一下,依然昂首挺胸,充滿自信的走在大街上。



那天的鄭州正值冬月,風吹得很大,他的頭髮有些凌亂,但在飄逸中卻更顯得漢逸灑脫。他身著中國漢服逛了逛最繁華的鬧市,遊了遊公園,還坐了公交車,往來行人皆用非議的眼光看待他。

十八年·當代漢服復興史


但是,那一天的王樂天,一定是鄭州街頭最帥氣的人。



因為,他是一位英雄。



後來新加坡《聯合早報》,以《漢服重現街頭》為題目專題報道了王樂天,從而使漢服運動擴大成為了公共事件。他的這個舉動被傳至漢網,該貼成為了漢網歷史上的最高點擊率,並且在歐美國家的中國人論壇中登上了頭條。很多人也許不知道這項舉動的影響,但那些華人,那些傳統文化愛好者一定感觸頗深。



中國人歷代以來都是感性的,當他們第一次見到中國人昂首挺胸的穿著漢服行走在街頭時,那種心情,那種自信引得眾多網友伏案而泣。



十八年·當代漢服復興史


後來的許多年後,《漢服歸來》一書的作者楊娜問起王樂天當時的心理路程時,他說道:“我當時就是覺得要把這穿出去,這是我們民族的傳統服裝,我就是應該把它穿在身上,告訴所有人,這是我們民族的服裝。”時隔多年,這位60後大叔依然以堅定的激情語態重複著這段話。



2003年11月22日,王樂天邁出的一小步,成為了漢服文化復興運動的一大步。多年後,這一天被定為“漢服出行日”,也就是眾多漢服愛好者身著漢服集聚街頭,致敬王樂天。




【叄】

當時看到王樂天事件的漢網帖子後,在電腦前伏案而泣的,除了國外華人外,還有一個人,她就是方哲萱,1981年出生的才女。



2003年南開大學畢業之後,方哲萱成為了天津人民廣播電臺的記者,漢網興起之後,她便成為了網站的常客,但僅僅只是觀摩興趣者,並未有所行動,因為著漢服對她而言還是過於遙遠。直到出現了王樂天的報道之後,這位東方的當代才女突然心頭一震。



她覺得王樂天就像是《勇敢的心》電影裡的華萊士,想到他的笑容,他的驕傲,他的堅毅,也想起他撕裂般的那句吶喊——自由!



於是她便製作了一期專題節目《漢服會興起嗎》,在天津電臺公開播出。這是她的第一步,亦是她致敬王樂天的一小步。自此之後,她便開始對漢服一發不可收拾,並以“天涯在小樓”的網名活躍在眾多漢服文化網站。



時間終於邁向了2004年11月12日,這一天的天津市舉辦祀孔大典,無論廟堂還是民間人士,都是一身馬蹄袖滿清服裝祭祀著孔子。方哲萱耐不住了,她去了,雖然只是一件深衣,雖然寒風凜冽中略顯單薄,雖然有種單刀赴會的悲壯意味,但她依然微笑著面對周遭投來的詫異目光。

十八年·當代漢服復興史


那是一個人的祭禮。當一干花花綠綠散盡後,她固執的站到祭臺前,沒有音樂、沒有祭文、沒有舞蹈,有的只是一顆真正崇拜孔夫子的心。



一件深衣,一份信仰,一個人



後來她在《一個人的祭禮》一文中寫道:“多年之後,我想我還會記得這天,記得那天籟般的韶音雅樂,記得稚嫩童聲頌出的論語,記得寒風中莊重的祭文,記得那盛大的表演。不過今天,陽光下、人群中,雖滿眼繁華、滿耳嘈雜,我依然只是捧著一顆孤獨的心,去趕赴那場一個人的祭禮。很多人給我拍照,不用解釋,普通人的眼睛總是能看到美的。有許多傷痛無法平復,可喜的是,我已能夠用澄澈的心把他們包容下來,我依然只是做著我自己。多年以後,我想我會記得這天,一場盛大的祭禮,一次對儒家文化的呼喚,一群崇尚傳統的中國人。只是,我依然堅持的相信,這是一個人的祭禮——白衣勝雪、不染纖塵。”

十八年·當代漢服復興史

【與馬蹄袖滿裝的強烈對比】


她一定是在場最美的女孩,那一年她剛剛23歲。

她雖有一肩柔弱的肩膀,卻擔起了當代漢服運動的千斤重擔。



王樂天是英雄,她亦是英雄。



之後的多年以來,她一直從事讀經教育,推崇傳統文化知識。如今,我有幸添加了這位漢服推動者前輩的微信,說的第一句話便是感動與致敬。



【肆】

如果說王育良、王樂天、方哲萱是當代漢服運動史中不可繞過的人物,

那麼汪洪波就是這項運動中的權威領軍者。



出生於1977年的王洪波,對於他2005年之前的經歷一概未知,甚至於神秘到遍覽網絡與各類書籍資料,都未曾尋找到一絲一毫的蹤跡,就是連一張清晰的照片都沒有。他的神秘猶如賭神發哥,他的專業與魄力亦是如此。



2003年12月3日,百度貼吧正式上線,這標誌著中國互聯網開始有了小眾群體的聚集地。不久之後的2004年5月31日,百度貼吧漢服吧第一條留言誕生,漢服吧正式成立。2005年4月汪洪波以“溪山琴況”的網名開始主持吧務,成為了漢服吧的第一任吧主。



十八年·當代漢服復興史

【是不是很神秘】


擔任吧主以後,溪山琴況開始了體系化的漢服推廣活動,他相繼提出了“華夏復興,衣冠先行”的口號,還提出了“禮儀復興、節日復興、漢服產業化”的三大計劃思想以及中式學位服的構想,為此整理了大量文獻,撰寫了大量文章,為漢服事業構建了理論體系,使漢服運動的形式發生了深遠的改變。



曾經有記者採訪他時問到:“穿上漢服後,是什麼感受?”他說:“有一種中正平和的感覺,有中國人的風骨。透過這身衣冠,感覺到和先人沒有距離,能夠體會到先人的一舉一動中的所思所想,能夠感受到我們是他們的子孫。”



中正平和,這個詞語是他對於漢服著感的概括,但也是後人對他事蹟的總結。從事漢服運動以來,從未有過激烈或者轟動於世的事件,一直以中正平和的心頭,潛心著作,為漢服運動制定理論指導。



2006年,網友秋月半彎,在漢網發表了《我們,漢服復興先行者的統一稱呼為——同袍!》一文,正式提出了“同袍”的名稱,從此之後,“豈曰無衣,與子同袍”便成了漢服群體的口號,而同袍也成了彼此之間的稱呼。



2007年,溪山琴況因病去世,卒年30歲。據說他在臨終前的案頭筆記中,仍留存著華夏婚禮修改稿、中國式學位服第二稿、奧運禮服設計稿等。並且留有遺言:“華夏復興,天風魂牽夢繞,至死不忘育我民族,死後怎舍夢裡衣冠。始於衣冠,再造華夏,同袍之責,我心之願。華夏復興,同胞幸福,天風叩祈蒼天。”



如果說,王樂天是一位英雄!方哲萱也是一位英雄!

那麼溪山琴況,就是這些眾多英雄的領軍人物。




【有需要此文集的,私信贈送】

行文至此,大事已記。這十八年來,溪山琴況、王樂天、王育良、方哲萱只是這場當代漢服運動的縮影,還有許許多多各行各業的人士,以一己之力,推動著這項復興大業的發展,因文章有限未曾一一說明。



但是,豈曰無衣,與子同袍!



「全文完,下次再會」



溪山琴況去世後,後世同袍根據其著作,整理出了詳細的《溪山琴況集》,涵蓋了漢服與未來發展的眾多資料。

有想要《溪山琴況集》PDF全集的,可以添加我的私信,【YG334692】,然後微信留言《溪山琴況集》即可獲得。



1、[專訪]21世紀的“古代美女”衣袂飄逸的漢服推廣者——天涯在小樓。

2、《漢服歸來》·楊娜

3、他既是漢服運動先驅,也是漢服復興的啟明星--溪山琴況

4、漢服吧各類資料來源

本文圖片均來源於網絡,如侵可告知刪除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