寫給那些難忘的日子、難忘的人

//////////////////////


我們來自五湖四海,

為著同一個目標走到一起,

我們朝夕相處,

卻只認得彼此戴口罩的樣子,

我們患難與共,

卻甚至叫不出對方的名字,

我們抱團取暖,

從不問身份階級,

我們不計得失,

只求共克時艱,

我們,叫做戰友。


/////////////////////

寫給那些難忘的日子、難忘的人

寫給那些難忘的日子、難忘的人

零下18度的寒冬,我們替換著去帳篷裡取暖。在帳外值守的人,即使手腳早已凍僵,沒有一個是自己主動走進帳篷的,總要被生拉硬拽的,才願跟帳內的人換班。睫毛上都掛了冰霜,卻都嘴硬說:“我還不冷,你再多暖和一會兒”

寫給那些難忘的日子、難忘的人

寫給那些難忘的日子、難忘的人

大風藍色預警,小區四周沒有任何高層建築遮擋,整條道路只有一條窄窄的水泥機動車道,其餘全是土路,七級大風一吹,完全睜不開眼睛,矗立的黨旗也招架不住被吹飛了,不得不小心收起。

寫給那些難忘的日子、難忘的人

這就是大名鼎鼎的CL廠小區,19排平房、20棟樓房、3000餘居民,清潔工、快遞員、送水工、外來務工人員、甚至吸毒人員聚居地,沒有物業、無人管理、甚至這個所謂的大門,都是疫情發生後,為防控臨時用彩鋼圍擋架起的。一進大門,一邊是餘雪未化的一大片平房,一邊是拿油漆赫然寫著“此處禁止大小便”、“請將垃圾倒入指定位置”的矮牆。一路向南,原本是條開放的路口,沒見過路外的樣子,只是從一樣的藍色彩鋼圍擋縫隙處看到外面依舊是寸草不生的土路,圍擋的底邊一溜兒,已經被種下無數“地雷”,宋姐說這裡的平房沒有廁所,居民晚上懶得走幾十米去公廁,所以就在這裡就近解決了。隔三岔五的,就能看到防控工作群裡傳出小區又有人減斷圍擋鐵絲、在“雷區”踩磚頭翻牆的消息,居民不配合防控工作、吵架、鬧事、動手,都是家常便飯,只要接班時看到小區裡停著警車,就知道,派出所的同志又要辛苦了。

寫給那些難忘的日子、難忘的人

寫給那些難忘的日子、難忘的人

寫給那些難忘的日子、難忘的人

街道辦事處的賈主任,每每聽到別的小區有人抱怨說工作難做,總會送他一句:“那你是沒去過CL廠小區”。

即使是這樣奇葩的小區,卻有著一群可愛的人兒。

寫給那些難忘的日子、難忘的人

郝捷,我們的組長,這個站在一群壯漢中間,有點瘦小的姑娘,我們都叫她“朝天辮兒”。聽說原來是留著帥氣的斜劉海的,但是為了工作方便,也顧不得形象,天天頂著個朝天辮兒。付檢說,她虎頭虎腦的像個二後生,但我覺得,她更像名女將軍。賈主任說只有把CL廠交到她手上,才叫人放心,這話我信,這樣棘手的地方,也只有潑辣、勇猛又心細的她能夠駕馭。防控過程中,但凡出現一點點矛盾或是不順利,她總是一馬當先衝在最前面,最常說的話就是“有什麼事衝我來!”小區的任何一個角落出現了問題,她立馬開著她的紅色雨燕“小跑車”,帶著兩名身高180+、體重200+的“左右護法”趕過去,保證“藥到病除”。

寫給那些難忘的日子、難忘的人

值守的日子裡,她要麼穿著厚重的迷彩工作服,要麼穿著臃腫的防護服,從別人嘴裡才得知,她在社區工作之前,居然是舞蹈科班出身,一身好舞藝。不忙的時候,她是我們的開心果,會像個小姑娘一樣,興奮的給我看她清晨六點多,趁小區門口無人時拍下的舞姿:天微微亮,一個穿著厚棉褲的朝天辮兒,在殘垣破壁間,一舉手一投足、一蹙眉一側顏,伴著蒙古長調,跳著久違的蒙古舞,這樣的美,哪是一副小小的口罩能擋得住的。誰又能把眼前這樣的美麗和那個每日裡蓬頭垢面、衝鋒陷陣的女戰士聯想在一起呢?

寫給那些難忘的日子、難忘的人

武哥,負責整個東風路街道的管片兒民警,老片兒警了,對CL廠小區的所有情況如數家珍,有多少社區矯正人員、有多少監控中的吸毒人員、有多少重點管控的問題少年,一切的一切,張口就來。疫情最嚴重的時候,有個小區接收了一家從外地自駕回來的居民,值班人員一量體溫,女的38.5°、男的37.6°,再一問來路——湖北!值班的小姑娘立馬嚇癱了,連忙給武哥打電話。武哥衝過來,二話不說就接手了,安撫小姑娘“別怕,有武哥在。”一直守著兩個疑似患者等來疾控車輛,又陪著他們一起去了疾控中心。我問武哥:“當時你就不怕嗎?”武哥說:“怕咋辦,這種事,我不管,誰管?”

寫給那些難忘的日子、難忘的人

宋姐,跟我一樣負責小區的重要信息統計工作,但我們都不約而同的加入了日常的防控工作,她除了跟大家一樣一起站崗、一起登記、一起守門查證件,還要將我們每天收錄的重點人員信息、居家隔離人員信息彙總上報、整理更新。常常崗上幹不完,還要帶回家幹。天最冷的那天下班,她的電動車騎到半路就凍沒電了,她人力蹬了好長一段,她說“我站了一天,到最後實在是蹬不動了,狠狠心,打車回了家”。今年,她的女兒要高考了,她說她最大的願望就是這該死的疫情別耽誤了孩子的高考。社區給我們每個工作人員都發了一封紅彤彤的感謝信,宋姐小心翼翼的收進包裡,美滋滋的說“說不定這東西,能給我女兒加分哩”。

寫給那些難忘的日子、難忘的人

高鵬,我們這裡唯一的90後,就住在這個小區的樓房區,有份不錯的正式工作,卻每天來這裡跟我們值守。他說他剛過完年就向社區報名當志願者了,可是等了好久才有人找到他,從通知他那天起,他就每天風雨無阻的準時到達。我問他為什麼不去單位舒舒服服的坐辦公室,非要在這風吹日曬,他說“疫情期間,單位也沒什麼工作,在這待著更有意義。”人多的時候,一個登記本記不過來,他就自費買了好幾個硬板夾,把表格拆開來,滿場跑著登記,仗著年輕,我們都輪著休息,就他永不停歇。他的女朋友,是一名白衣戰士,他說他疫情最嚴重的時候,送過女朋友去上班,當時的醫院,連他這個七尺男兒都覺得毛骨悚然。有一天值班,我說“今天是我老公的生日,也顧不上給他做頓好吃的。”他說“好巧,明天是我女朋友的生日,可她晚上約我去她家吃飯,讓她父母看到我臉上曬出的口罩印兒,多丟臉。”我說不會,兩位老人一定覺得自己的女兒找到了最棒的人。

寫給那些難忘的日子、難忘的人

高晨,朝天辮兒的左右護法之一,也是住在這個小區的志願者。一米九五,曾是籃球運動員,現在也有一份不錯的穩定工作。他就像是球場上的自由人,哪裡需要跑哪裡,跟社區入戶調查、在小區巡邏查訪、還是他們那棟樓的樓長。有人鬧事的時候,把他擺出來,也能嚇退一個兩個的。他還是我們這裡大義滅親的典範,一有來走親訪友的人軟磨硬泡求放行,我們就指指高晨,“看那個大個子,他的親大姨來看他媽,他都沒讓進,硬生生給勸回去了。”這招兒,真的管用

寫給那些難忘的日子、難忘的人

三哥,他的年紀應該跟我父親差不多,但是人人都叫他三哥,沒人知道他的本名叫什麼。他是住在這個小區平房區的志願者。不清楚他的具體工作時間,有時早上不到六點,朝天辮兒一來,三哥就在這兒了,我的每個下午班,中午12點,三哥也準時門口站著了。天特別冷的時候,朝天辮兒會特意給三哥買一小瓶燒酒,囑咐三哥“今兒天冷,三哥你受累給咱夜裡的火爐子燒的熱熱的”。三哥好像認識這個小區平房的所有窮苦人,每個進進出出的清潔工、快遞員、送水工,都愛跟三哥打趣。三哥有時候說話,我也似懂非懂,一次,我看民兵們天天只能吃遲遲送來的冷盒飯,就從單位帶來了剛蒸好的肉包子,喊三哥去吃,三哥不去,只是擺擺手。過了一會兒,三哥走過來問我“肉包子好吃嗎?”,我說“我們單位的肉包子特別香,三哥你快去嚐嚐。”三哥卻說:“我不吃肉,從小不吃。吃素好,乾淨。”

寫給那些難忘的日子、難忘的人

王東(左前),民兵,年齡不詳,工作單位不詳,甚至幾乎沒和他說過話,但他名字的現場點擊率極高。朝天辮兒在帳篷裡揮斥方遒的時候,叫的最多的就是他的名字,朝天辮兒不在的時候,有花名冊裡不瞭解的情況和平面圖裡找不到的居民,也一律問他。天特別冷的那幾天,付檢給我們多爭取來一頂帳篷,我穿著兩層棉衣都凍的瑟瑟發抖,他脫掉外套蹲在地上裝釘帳篷。偶然的機會,發現他居然是個幽默的人,向居民登記信息,採用答題的模式,曰:“請回答我的第一個問題,你從哪來?要是第一個問題的答案不能令我滿意,就請您轉身回去。”真佩服他,每天成千上萬次的重複工作,到他那兒變成了趣味問答。

超兒(右後),民兵,朝天辮兒的另一得力護法。第一次值班的時候,就對他好奇,不知哪裡來的一股樂觀向上的勁兒,彷彿在他的眼裡,這值守的工作一點兒都不沉重,他的微信頭像是穿防控迷彩服敬禮的自拍照,微信背景是防控工作人員站成一排的合影,能感覺到,他打心眼兒裡覺得防控工作是光榮的。嚴守的時候,除非特別嚴重的事情,不允許居民隨意出小區,有居民要去買藥買家用,都是他去代勞,為了給居民省幾塊錢的差價,他還願意多跑幾處,貨比三家。聽說還給居民大媽跑老遠買了一大袋貓糧,爬五層樓送上去。

寫給那些難忘的日子、難忘的人

亞男(左),民兵,也沒什麼機會說話,還是看他群裡打卡的備註名,才知道了他的名字。不善言談,卻很細心。總是一見我來登記桌前,就從帳篷裡找出那個 “御用棉墊子”,先敲敲上面的土,再給我墊在凳子上面。在一天中最冷的時間段,總是讓女士們進帳篷裡歇著,他來值守。跟我說過的唯一一句話是“你進去歇歇吧,我來。”

劉哥(右),民兵,寫得一手好字,每次接手出入登記表的時候,看到前面他寫的雋秀字跡,就賞心悅目。劉哥愛跟居民開玩笑,但有的玩笑卻常常讓我嚇出一身冷汗。有時遇見氣兒不順的居民,好怕他的玩笑會激怒他們,但劉哥總是有本事把場子圓回來,順利化解危機,我在一旁剛剛鬆一口氣,劉哥又開啟了他的下一個“可怕的玩笑”。

寫給那些難忘的日子、難忘的人

原諒我沒能抓拍到民兵們的單人照,因為這個戰場能交給我們的喘息時間太少太少,甚至有的人都來不及拍照,比如為我們記錄下無數工作瞬間的60后王哥(左四);比如跟高鵬一樣從不休息的退伍軍人小杜(右一),因單位復工提前離場,從這個戰場,轉戰到另一個戰場;比如接我們晚班的於磊和戎威護衛,一到晚上就有大量的外地返呼人員回到小區需要登記,還常要為了等半夜航班的外地人員,而從22點下班延遲到沒點下班;還有我的親同事路倩和趙婷,我們輪番日夜守護著同一片土地 ,卻沒有機會來哪怕一張合影。

寫給那些難忘的日子、難忘的人

寫給那些難忘的日子、難忘的人

寫給那些難忘的日子、難忘的人

寫給那些難忘的日子、難忘的人

當然還有我們的包聯領導付檢,承受著巨大壓力接手這個問題小區,上任24小時內,為我們解決了保暖的帳篷和棉衣,將我們的困難第一時間告知上級領導。在徐相軍副區長和修仕軍檢察長的殷切關懷和鼎力支持下,CL廠小區從最初的問題小區變成了如今的示範小區。

風乍起,吹皺一池春水。這個春天,註定不一般,突如其來的疫情,讓我們這些原本八竿子打不著的一群人,莫名的在這個神奇的地方相遇,我們竟成為了彼此的日常——與子同袍,與子同澤,與子同裳。

惟願,國泰民安,共結來緣!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