引導孩子制定“夢想路線圖”,5步實現“遠期型夢想”

《銀河補習班》裡有這樣一幕:

面對不知道長大後想做什麼的馬飛,馬飛的媽媽說:“當然是考清華北大。”

考上“清北”之後呢?就沒有然後了……

爸爸馬皓文的回答深刻許多:“清華北大隻是過程,不是目的。人生就像射箭,夢想就像箭靶子,如果連箭靶子也找不到的話,你每天拉弓有什麼意義?

引導孩子制定“夢想路線圖”,5步實現“遠期型夢想”

《銀河補習班》 截圖

我回憶著自己的童年……

父母眼中排在第一位的永遠是成績,然後,上個好大學,找一份安穩的工作。長此以往,這樣的期許也成了我的“夢想”。

當大學畢業後,在學校當了老師,似乎“夢想”已經達成,而我卻失去了方向。

我知道,那不是我真正的“夢想”,甚至可以說,我從小是沒有自己的夢想的。

我們從小被賦予了“父母的夢想”,

作為孩子的我們,“夢想”卻從未被重視,

更談不上實現。

直到在鄭曉舟老師《勇敢地跟孩子談錢》看到對夢想的討論才明白,

智慧的父母不僅懂得重視孩子的夢想,

更知道如何引導孩子制定“夢想路線圖”,幫助孩子實現夢想。

01 夢想的分類

鄭曉舟在《勇敢地跟孩子談錢》中把夢想分為兩類:即期型和遠期型。

父母有能力幫助孩子實現的,稱為即期夢想。

父母沒有能力幫孩子實現的,稱為遠期夢想。

一個玩具、一個冰淇淋、去一次遊樂園……這些父母能幫助孩子實現的,都是即期夢想。

一輛法拉利、一棟大別墅、太空之旅……這些父母無法幫助孩子實現的,都是遠期夢想。

或許是出於“補償心理”,或許是因為“世俗”的標準,父母總是習慣儘量地滿足即期夢想,而“打壓”天馬行空的遠期夢想。

可是,誰知道孩子們的遠期夢想20年後、30年後會不會就是他們孩子的即期夢想了呢?

在我們小時候是不是覺得去國外旅行不可思議?

“視頻通話”、“線上課程”,同樣無法想象。

可是今天,它們卻成了我們的日常生活。

認真傾聽孩子的每一個夢想,尤其是遠期夢想,或許,那真的是未來的生活。

引導孩子制定“夢想路線圖”,5步實現“遠期型夢想”

孩子的每一個夢想,都值得傾聽。

02 夢想被重視的孩子有多不一樣?

周星馳在電影《少林足球》說過這樣一句話:

“做人如果沒有夢想,跟鹹魚有什麼區別”。

引導孩子制定“夢想路線圖”,5步實現“遠期型夢想”

周星馳的電影《少林足球》截圖

沒有夢想得過且過的一生和追求夢想的一生真的不一樣!

有這樣一個6歲的小男孩,在家裡上蹦下跳,媽媽走到他跟前,

媽媽:“你在幹什麼呢?”

小男孩一臉認真地回答:“我要到月球上去!”

媽媽聽後並未“嘲笑”或“嗤之以鼻”,

而是溫柔地說:“好啊,只是你別忘了從月球上回來,回家吃晚飯。”

這個小男孩就是第一位登上月球的宇航員——阿姆斯特朗。

媽媽對於阿姆斯特朗“漫無邊際”的“登月夢想”打壓,而是溫柔鼓勵。

阿姆斯特朗也把媽媽的話一直記在心裡。

33年後,當他從月球返回地球時,

記者問:“此時此刻你最想說的話是什麼?”

阿姆斯特朗答:“我想對媽媽說‘兒子從月球上回來了,我會準時回家吃晚飯’。

引導孩子制定“夢想路線圖”,5步實現“遠期型夢想”

第一個踏上月球的宇航員——阿姆斯特朗

一個擁有夢想的孩子對未來的定位更明確,有更強的內驅力去完成自己的夢想,同時,懂得確定自己的目標,這也是財商教育的第一步。

高爾基說過:一個人追求的目標越高,他的才能再發揮過程中對社會就越有益。如果我們每個人都有自己的遠大目標,我相信,我們的社會將會發展的更快。

03 對待即期夢想,家長應該注意兩個問題

對於即期夢想,父母的本能反應有兩種:滿足或者不滿足。

“想吃棒棒糖,簡單,媽媽給你買。”

“想去遊樂場,週末爸爸帶你去。”

“等你考了100分,爸爸媽媽帶你去迪士尼。”

以上的話是不是很熟悉?

當然,大人們也知道,不能每次都滿足,因為父母本能地意識到,如果對孩子有求必應,那是溺愛。

對於這類即期型的夢想,家長在引導時要注意兩個問題:

1、不能立即滿足。

在物質豐富的今天,滿足孩子的即期夢想對家長來說並非難事,好在現在的大多數家長也認識到了並不是給予足夠的物質就是愛。

對於孩子來說,一個棒棒糖和去旅遊一趟,在他們的心中權重是類似的。對於幼小的孩子而言只存在滿足和不滿足兩種情況。

假如家長輕易地滿足,一是會讓孩子不斷提出要求,另一個也會因為你之後的拒絕心存疑惑。

打個比方:

孩子喜歡吃棒棒糖,家長覺得很容易滿足,幾塊錢的事,每次買一個家長不反對,買兩個也不反對,當有一天孩子形成了習慣,不管家裡是否有棒棒糖,都要買幾個回家。這種情況下大多數家長就開始惱火了,為什麼有了還要買呢?明明不喜歡吃還買,這不是浪費嗎?

家長開始拒絕。

可是對於孩子來說,他也覺得很疑惑,明明之前都是這樣買的呀,為什麼現在不可以了呢?爸爸媽媽不是說愛我,我喜歡什麼都給我買嗎,為什麼現在發脾氣了呢?

父母當然會說:“我都是為了你好,棒棒糖吃多了不好,而且家裡還有。”

孩子可不聽那麼多:“我就是要買。”

於是,不愉快的“持久戰”拉開了帷幕,留下惱怒的父母和哭泣的孩子。

2、不能把實現夢想作為一種獎勵措施。

把孩子的即期夢想與另一種因素掛鉤,比如成績,這也是一種不恰當的做法。

“等你考了100分,爸爸媽媽就帶你去迪士尼。”

“如果你好好上課,媽媽帶你去吃好吃的。”

“你不要哭,爸爸給你買棒棒糖。”

……

這樣所謂的“獎勵”不得不說,一開始是非常奏效的。畢竟父母還是很瞭解孩子的,他們大多數知道怎麼給孩子適合的“餌料”。

但是,這樣有條件地給予,會讓孩子覺得父母對自己的愛是有條件的。

“如果我沒有考100分,爸爸媽媽就不會帶我去迪士尼了。”

“如果我沒有好好上課,媽媽就不會帶我去吃好吃的。”

“我哭,爸爸就不給我買棒棒糖了。”

……

這樣的“給予”甚至讓孩子覺得,爸爸媽媽喜歡只是成績好的孩子,聽話的孩子,它他們不喜歡我。甚至讓孩子成為“討好型人格”。

引導孩子制定“夢想路線圖”,5步實現“遠期型夢想”

吃棒棒糖的孩子

04 5步走,引導孩子實現遠期夢想

遠期型夢想大多“異想天開”“天馬行空”,甚至被父母判定為“胡思亂想”。有的父母甚至哈哈大笑或者冷嘲熱諷。

“就你這成績還想當科學家?”

“整天想這些沒用的,不如多做幾道題!”

……

是不是覺得這樣的話很耳熟?因為我們中的大多都被這樣對待過。

在我們還小的時候,也曾因為這樣的話,讓原本興高采烈的表情一下子黯淡下去。

孩子的自信心、創造力就在這樣一句、兩句的不經意中,逐漸被打擊和遏制了。

然而,父母對於孩子遠期夢想的態度,極大程度影響著孩子夢想是否能實現。

阿姆斯特朗不正是因為有了媽媽的鼓勵和支持,成為了第一位登月的人嗎?

面對孩子天馬行空的遠期夢想,家長應該鼓勵、鼓勵、再鼓勵。同時,和孩子一起描繪出“夢想路線圖”,五步走,幫助孩子一步一步實現遠期夢想。

1、列出願望清單。

慾望是無止境的,成人如此,孩子也是如此。

對於一個公司而言,每年年初都會做預算、定計劃,這種預算和計劃,其實是公司在瞭解自己的狀態下做出的理性計劃和部署。

對於孩子,家長也需要把這個理念傳遞。

家長可以拿出一張白紙,讓孩子在紙上寫出自己的所有願望,比如“冰淇淋”“月球之旅”“開挖掘機”“自行車”“巧克力”“汽車模型”“去沙漠”“去看企鵝”“成為廚師”……

儘管不“完美”,但是這就是孩子內心最真實的想法。

2、讓孩子做出選擇。

那麼,是不是孩子所有的夢想都能被實現呢?顯然不是的。

接下來,家長可以引導孩子做出選擇。

學會選擇,是人生非常重要的一門藝術和技能。無論是孩子還是成人都時刻做著“選擇題”,對於孩子的夢想一樣需要選擇。

“在這麼多夢想中,你最想留下三個是哪三個呢?”

“我都想留著,都是我需要的。”

“那哪些是需要你不斷努力、不斷練習才能達到的呢?而不是要求爸爸媽媽來滿足你的。”

“當廚師只能我自己才能完成;去月球旅行也需要我自己努力;開挖掘機也是要我自己多練習學會了才能開。”

“嗯,對,這些就可以作為你的遠期夢想,我們來看看怎麼樣能實現吧。”

3、製作“夢想路線圖”。

接下來的這一步非常關鍵,對於這個“路線圖”,家長首先是傾聽,其次才是建議和幫助。

假如孩子的選擇中有即期夢想,那麼,關鍵是讓孩子學會取捨,並通過自己的努力完成。

對於遠期夢想,家長應該表示支持,甚至可以把這個作為孩子的長期目標,幫助孩子實現。

“你想當廚師啊?那你是想當什麼樣的廚師呢?川菜的廚師可以做很地道的辣菜,西餐廚師可以做美味的西餐,法式甜點師可以製作美味又精緻的糕點……,你想成為什麼樣的廚師呢?”

“我就是想做甜點啊,很漂亮很好吃的巧克力蛋糕、慕斯蛋糕、曲奇……這樣的。”

“哦,那是甜點師呀。你知道做甜點師需要哪些技能嗎?”

“味覺要很好,能分辨甜點好不好吃;要很細緻,這樣才能把甜點做得漂亮;還要會創新,做很多有特色的新品。”

“對呀。你說的很好呀。那你現在可以怎麼做呢?”

“我平時吃東西要細嚼慢嚥,多品嚐,多分辨;平時可以用橡皮泥練習做造型;還可以學畫一些簡單的畫,設計不同的甜點造型。”

“可以呀,那就這樣做吧。”

引導孩子制定“夢想路線圖”,5步實現“遠期型夢想”

找到實現夢想的“路線圖”。

4、堅定執行計劃。

說得容易做起來難,很多計劃都止於“計劃”,而真正能讓夢想成真一定需要足夠的執行力。

值得一提的是,孩子畢竟是孩子,也許過一段時間他就會改變他的夢想,家長一定要弄明白,是真的不喜歡了還是因為執行的時候遇到了難度退縮了。

如果是真的不喜歡了,那就帶著孩子尋找他真的夢想重新制定計劃並執行。

假如只是遇到了困難,家長需要認真觀察,找到孩子的挫折點,陪著孩子度過難關。

“媽媽,我現在不想做甜點師了。”

“真的嗎?你那麼喜歡的甜點師要放棄啦?你能告訴媽媽為什麼嗎?”

“太難了。我用橡皮泥做造型,都好醜,根本就不精緻。”

“哦,原來是這樣。”

“橡皮泥的工具也沒有烘焙的磨具那麼多,材質也不一樣,根本就做不了。練習了也沒用。”

“哦,這樣啊。要不我們不用橡皮泥練習,我們去書店買一本烘焙書,每個週末我們學習一種甜點,用真正的材料練習,你覺得怎麼樣?”

“哇,真的嗎?太好了。那我就可以學做真正的甜點了。”

5、及時覆盤改進。

孩子的放棄大多數都不是因為不愛了,而是因為遇到了他們認為“過不去的坎”。

而這才是需要父母幫助的關鍵時刻。

任何計劃都不會是完美無缺的,重要的是在執行過程中不斷改進並繼續執行。

家長可以和孩子約定一個時間,比如每週末或者每個月,一起復盤一次,提出遇到的問題,再一起想辦法改進。

“媽媽,做這個蛋撻挺好玩的,也不是很難,但是今天的蛋撻表面有點燒焦了。”

“你有沒有想一想為什麼會燒焦呢?”

“我把蛋撻放到烤箱的上層了,因為我想讓它快點烤好,結果溫度太高了,我沒有看著,等時間到了一看,表面已經燒焦了。”

“那下次可以怎麼改進呢?”

“下次我把烤盤放中間那層吧,這樣溫度就不會那麼高了。還有,烤的時候還是需要時不時看一看,如果發現有燒焦可以及時調整位置或者溫度。”

“嗯,沒錯。”

引導孩子制定“夢想路線圖”,5步實現“遠期型夢想”

及時覆盤並改進。

一定會有家長覺得,做這麼多孩子的遠期夢想就一定能實現嗎?如果不能實現那還浪費那麼多時間幹嘛?

是的,即使家長100%用心孩子的遠期夢想也不一定能實現,甚至過一段時間就會換一個“夢想”,那為什麼家長還需要花這麼多時間、精力陪著孩子“折騰”呢?

這樣看似浪費時間、精力的“折騰”是想讓孩子明白:你可以擁有任何夢想,也擁有實現任何夢想的方法,你就是你,你可以大膽地成為你自己。

引導孩子制定“夢想路線圖”,5步實現“遠期型夢想”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