說話需要分場合?

今天網上看到一件新聞,說的是一家駕校的教練。為方便與學員聯絡,建立了微信群,其中一名學員稱沒時間繼續練車,不想學了,問是否可以退費。此前,因駕校體制改革,大約一週時間學員都練不了車。考慮到該學員只練了兩次車,教練認為應當退費,便請示了駕校領導,得到領導同意後,教練就在微信群中發消息:“駕校有份協議不能籤,上面寫的‘個人原因’,但這是駕校重組的原因,要全額退款。”簽了這份協議就意味著學員承認是因個人原因申請退款,這樣就拿不到全部退款,因此自己就想給學員提個醒。沒想到,這一提醒引發300多名學員要求退費。駕校遂狀告教練要求解除《經營合作合同》,賠償經濟損失26萬元和名譽損失20萬元。

說話需要分場合?

從個人角度上說,這個教練人挺好的。最起碼做事對的起自己的良心,教練出於好心,提醒了這位學員。但是,我想說的是,其實,教練完全可以私底下告訴這名學員,而不是直接在微信群裡說出來。這樣會引來不必要的麻煩。

《三國演義》中,有這樣一則發人深省的故事:官渡之戰前,投奔曹操,獻了一系列妙計,為曹操擊敗袁紹,奪得河北之地立下了赫赫功勞。但是,在曹軍佔領冀州城後,一次聚會,許攸卻當著曹操眾多部下的面,直呼曹操小名,說道:“阿瞞,不是我獻計,你能得到這座城池嗎?”曹操部將許褚大怒,拔刀殺了許攸,曹操事後也只是責備了幾句。許攸因為一句話而死於非命,教訓不可謂不深刻。許攸不懂得說話一定要看場合的道理,在莊重的場合,當著眾人的面,說話大大咧咧,雖然曹操本人當時沒有說什麼,想必心中也早已動了殺機。

說話需要分場合?

說話要注意場合,明白什麼話能說什麼話不能說!不然,即使說的話再正確、再動聽,也不見得能讓對方買賬。同樣的一句話,可能使人發笑,也可能使人惱怒,所以應該針對不同的人、不同的場合來說話。如果忽視這一點,就可能引起別人的反感,甚至造成不必要的矛盾。

說話需要分場合?

你們覺得是這樣嗎?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