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明偵》版《國家寶藏》——《巧手神探》之一:纖毫萬鈞的微雕

最近條條發現了一檔寶藏節目,堪稱《國家寶藏》與《明星大偵探》的結合體,那就是《巧手神探》。節目於每週六22:00在湖南衛視播出。

節目嘉賓包括五位常駐“神探”(AB、杜海濤、譚卓、肖央、周震南)以及被請來的手藝大師們。


《明偵》版《國家寶藏》——《巧手神探》之一:纖毫萬鈞的微雕


神探團與手藝大師們為攻防對壘的關係。每位手藝大師將自己的高逼真作品混入真實的人或物中,神探團需要將大師的手作從中甄別出來。

至於這些手作有多逼真,咱能上圖就少說話。


↓ 兩位奶奶有一個是蠟像,你能甄別出來麼?

《明偵》版《國家寶藏》——《巧手神探》之一:纖毫萬鈞的微雕


↓ 這是用雞肉和墨魚汁做的海參

《明偵》版《國家寶藏》——《巧手神探》之一:纖毫萬鈞的微雕


這一個個的,簡直都是媽問跪系列嘛!

當然,為了增加節目的劇情感與趣味性,每位手藝大師的作品組被甄別時,神探團中均有一名臥底,且臥底已經聯手手藝大師在甄別前做好了布控工作。


《明偵》版《國家寶藏》——《巧手神探》之一:纖毫萬鈞的微雕

對不住了紫哥......


除此之外,節目中還有一位手護人——2019央視主持人大賽文藝組冠軍蔡紫,以及NPC梁田。

其中,手護人負責甄別過程的場控,同時也是防止神探團甄別出手作的“攪局者”。

很顯然,節目旨在通過當紅明星引流,以受眾較廣的推理遊戲的方式,讓更多觀眾瞭解手工大師們的精湛技藝與匠心精神。

當然,節目中自然不乏娛樂元素。比如,在一次甄別蠟像與真人的環節中,四位神探各有一分鐘觀察的機會,且觀察時需要表演才藝。接下來,我們就欣賞一下南南為了讓扮演蠟像的真人破功而表演的才藝吧……


↓南南一點也不llllllb的“塞班~”



節目中介紹的手藝,有的綿延古今,有的今時伊興。而從今天起,條條將不定期地從每期節目中選出一項或傳承堪憂、或初生鮮知的手藝,向大家較為系統地講述一下它們的故事。

第一期節目向觀眾介紹的三門手藝為蠟像手作、分子料理與微雕藝術。

如今,林林總總的蠟像館已成為常見的網紅打卡地,分子料理店的霓虹也逐漸照亮起城市的夜空,而傳承千餘年微雕藝術卻在喧囂浮躁中與我們漸行漸遠,因此,本次條條要向大家講述的,是微雕的故事。

這裡的微雕,可不是現在美容行業中所講的面部黃金微雕。


《明偵》版《國家寶藏》——《巧手神探》之一:纖毫萬鈞的微雕


微雕藝術是中國傳統工藝美術中雕刻技法的一門分支,強調微中求精。

那究竟是在怎樣的微中求怎樣的精呢?

比如,微雕大師們可以大米粒上寫字。

在《巧手神探》中我們得知,微雕大師黃根寶早在1996年便能在一粒米上用毛筆撰寫百字(最終有效字為數量97個),被稱“毫芒寫春秋”。


《明偵》版《國家寶藏》——《巧手神探》之一:纖毫萬鈞的微雕

《明偵》版《國家寶藏》——《巧手神探》之一:纖毫萬鈞的微雕


再比如,著名雕刻大師郭月明先生,在注重微雕內容之外,創新性地在微雕材料上進行了突破,用一根白髮微雕出了栩栩如生的花瓶。


《明偵》版《國家寶藏》——《巧手神探》之一:纖毫萬鈞的微雕

郭月明大師用白髮微雕出的花瓶


又比如,有大隱於市的民間大師曾在5釐米長的動物骨頭上微雕出完整的《清明上河圖》。


《明偵》版《國家寶藏》——《巧手神探》之一:纖毫萬鈞的微雕


《清明上河圖》全長528.7釐米。因此,粗略估算一下,要想在5釐米的動物骨頭上微雕出完整的《清明上河圖》,微縮比例要至少達到1:100!!!

如此誇張的比例,微雕的難度可想而知。

如果以上微雕作品已經讓您瞠目結舌,那接下來,你會發現自己的一雙膝蓋根本不夠用。

上述的《清明上河圖》微雕圖是在二維平面上進行創作的,而下面一組圖則是微雕大師在牛角上微雕出的《清明上河圖》立體版,車馬輪廓清晰,人物神態若真,一絲一理,纖毫畢現。

《明偵》版《國家寶藏》——《巧手神探》之一:纖毫萬鈞的微雕

《明偵》版《國家寶藏》——《巧手神探》之一:纖毫萬鈞的微雕

兩種形態的《清明上河圖》微雕,也分別表現出了微雕的兩種技法,即在二維平面進行的平面書畫雕以及在三維空間進行的立體雕。

平面雕最早可以追溯到三千多年前的殷商時期,在許多出土的甲骨文中,存在微雕的印記。

因此,我們也可以推斷出,記事是微雕最早的功能。比如,古墓上一般都有墓誌銘,記錄著墓主人的身份和生平,但有些隱秘之事又不能張張揚揚地寫出來,於是,微雕便成為了這些秘密的“守護者”。


《明偵》版《國家寶藏》——《巧手神探》之一:纖毫萬鈞的微雕


隨著人類製造工具能力的提升以及思想的開化進步,微雕才逐漸從記事方法轉變成一門藝術,基於三維空間的立體微雕也發展開來。

提及微雕作品,我們很容易聯想到明代魏學洢的那篇《核舟記》。

《核舟記》中描寫的是明朝能工巧匠王叔遠,用桃核微雕出來的蘇軾一行人泛遊赤壁的作品。相信學過這篇課文的人,一定對其中“佛印絕類彌勒,坦胸露乳”一句印象頗深。

“大蘇泛赤壁”,一直是古代微雕(尤其是核雕)的常用題材。《核舟記》中王叔遠的核舟已不知所蹤,但中華民族向來不缺少能人巧匠,很多其他藝人雕刻的“大蘇泛赤壁”核舟仍流傳至今,其中最為著名的出自清代雕刻工藝家陳祖章之手。


《明偵》版《國家寶藏》——《巧手神探》之一:纖毫萬鈞的微雕

陳祖章《東坡夜遊赤壁》核雕


該核舟長3.4釐米,寬1.4釐米,高1.6釐,共刻有蘇東坡、客人、客婦、艄公、書童等八人,每人神情各異。舟底刻有蘇東坡《後赤壁賦》全文三百餘字,下有“乾隆丁巳五月臣陳祖章制”款,字體俊朗挺秀,細密井然,堪稱鬼斧神工。該核雕作品現藏於臺北故宮博物院。

既然提到了落款,就不得不講一下另一位大師與微雕的故事了,他就是明代著名雕刻家、琢玉師陸子岡。


《明偵》版《國家寶藏》——《巧手神探》之一:纖毫萬鈞的微雕

被稱為“古玉第一牌”的子岡牌


這位陸子岡大師有著極強的產權保護意識,喜歡在自己的每件作品上找一個私密處,用微雕的手法落上自己的款。但在封建社會,九五之尊的萬歲爺才是佔有慾最強的,總本著“我的是我的,你的還是我的”這種心態,網羅天下奇珍異寶。

有一次,萬曆爺讓陸子岡刻一條龍(一說是壺),而且萬曆爺知道陸子岡有落款這“癖好”,所以再三強調不要落款。

這陸子岡也是剛,刻完之後還是落了自己的款。另一位嫉妒陸子岡的同行得知後向萬曆爺打了小報告。萬曆爺得知後龍顏大怒,便下令砍了陸子岡的腦袋,一代大師就此殞命。

相信看過《啞舍》的朋友們,會覺得這個故事似曾相識。但這個故事,更可能是個傳說。

根據《吳縣誌》記載,陸子岡在年近花甲時皈依出家,終老寺中,並非觸怒龍顏而死。

除此之外,被萬曆砍頭的故事也經常被商家引用,因此也在民間流傳開來。其實,這只不過是商家借用這個傳說,來為自己“帶貨”罷了。


《明偵》版《國家寶藏》——《巧手神探》之一:纖毫萬鈞的微雕


現如今,我們要處理的事情日加瑣碎,我們的娛樂方式更加多樣,沉澱心神、屏氣凝息地學習十分鐘的微雕怕已是一種奢望,更何談與寂寞為伴、一氣呵成地完成一件毫釐萬鈞的微雕作品。

雖然隨著科技的發展,人類已經能夠實現原子層面的雕刻。但不知為何,總覺得我們在一臉“臥槽”的同時,心,卻再也拾不起那久違的震撼。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