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好的告別:死亡是為了活得更好(1)

不知道大家會不會和我一樣覺得生活一年比一年過得快,我還沒準備好最佳的狀態度過這些時光,而這些時間就已經頭也不回的向前奔走了,時間的流逝意味著什麼呢?它意味著長大,成家,變老和死亡,20歲的時候覺得說到30歲都是下輩子的事情,而時間它告訴你,一輩子,不過就是一轉眼而已。

最好的告別:死亡是為了活得更好(1)

今天分享的書與告別衰老和死亡有關,這本書的名字叫最好的告別,這本書是由美國作家阿圖葛文德所撰寫的,他是美國麻省總醫院的外科醫生,哈弗醫學院的教授,也是白宮的健康政策顧問,作為醫生的她經歷太多的生與死,她從醫學的視角帶著他多年對於生存和死亡的理解和許多的臨床故事構成了這本書,這本書主要講述了死亡和醫藥的侷限,也揭示瞭如何自主快樂,並且擁有尊嚴的活到生命的終點,同時書中還提及了善終服務,輔助生活,生前預囑等一系列的理念。

最好的告別:死亡是為了活得更好(1)

企業家李開復曾經評價這本書,作為一名醫生,阿圖葛文德所關注的是醫療的侷限以及人的尊嚴,作為凡人我們都將面對人生的終點,這是最好的告別給我們的重要啟示。2018年有很多不那麼愉快的事情,2018年3月4號霍金逝世,3月18號臺灣作家李敖逝世,9月11號相聲大師單田芳逝世,再到下半年的櫻桃小丸子,作者櫻桃子,央視著名主持人李詠和我們永遠的武俠大師金庸,這些給予我們童年記憶的人逐漸離開我們。有人說這是一個時代結束的鐘聲,我們願意承認嗎?帶來這個結局的不是2018而是時間。我們長大了他們老去了,我們綻放了,他們也逐漸熄滅了。我們每個人的生命其實都是一條單行線,從出生的那一天開始,每個人都在不斷的凋亡,和老去。像接受長大和成熟一樣接受衰老和死亡罷了,學會和這個世界優雅的道別,這是葛文德最想告訴我的,竟然生如夏花般璀璨,不如用最好的告別結束這篇巨幕吧。

最好的告別:死亡是為了活得更好(1)

阿圖葛文德的最好的告別,這本書一共分為八個部分,前五個部分探討的是衰老,後三個部分探討的是死亡書中列舉了一些真實的案例,向我們展示了衰老到來之時我們要面臨的種種問題和選擇,當衰老來臨之初,人們會由於逐漸失去各種能力而感到焦慮和無助,直至完全失去獨立生活能力時,又要面臨依靠家人照顧還是離開生活幾十年的家,走進養老院的選擇,除了赤裸裸的說明各種問題,作者也給出了一些不錯的解決方案。關於從心裡上如何接受衰老這一事實,以及養老院或者是療養院模式的探究。

最好的告別:死亡是為了活得更好(1)

高齡老人告訴我,他們害怕的其實並不是死亡,而是那之前的種種狀況,喪失聽力,記憶力,失去最好的朋友和固有的生活方式,正如書中所說的,老年是一系列連續不斷的喪失,在小說每個人當中作者菲利普羅斯說得更加苦澀,他說:老年不是一場戰鬥,而是一場屠殺。當我們垂垂老去的時候,我們真正需要的是什麼呢?是安全和保護還是尊嚴和價值?這二者哪個對我們更重要,我們的確需要一種安全的保護,一個服務到位的療養院或是一個舒適安穩且不給別人添麻煩的家。但相比而言我們更需要的是某種價值和尊嚴吧,這可以讓我覺得,即便我老了,我活著還是有意義的。在書中葛文德也用了一篇文章去表達安全和價值感在老年生活當中的重要性。

最好的告別:死亡是為了活得更好(1)

1908年哈佛大學哲學家羅伊斯寫了題為忠誠的哲學一書,關注的不是衰老的考驗,而是一個謎,這個迷對於任何一個思考其必死心的人想弄明白直觀根本,他想弄明白為什麼僅僅存在僅僅有住有吃安全的活著,對於我們是空洞而無意義的,我們還需要什麼才會覺得生命有價值。他認為答案是我們都追求一個超出我們自身的理由,對他來說這是人類的一種內在需求,這個理由可大家庭國家原則,可小一項建築工程照顧一個寵物,重要的是在給這個理由賦予價值與意義,羅伊斯將其視為值得為之犧牲之物的同時,我們賦予自己的生命,以這種成為超越我們自身的理由,獻身的行為,把它叫做忠誠,他認為這是個人主義的對立面,個人主義以個人的利益為首,把個人的痛苦愉快和存在作為最大的關切,對於一個個人主義者忠誠於與個人利益無關的事情是奇怪之舉。當這種忠誠致人犧牲的時候他會令人驚恐,這種錯誤的不理性的傾向會是個人受到暴君的剝削,沒什麼比個人利益更要緊,因為你死了,你就不存在自我犧牲,毫無意義。

最好的告別:死亡是為了活得更好(1)

羅伊斯對個人主義觀念完全不贊同,他說我們一直都有私心,他寫道,但是自私的神聖權利從來沒有得到過更有力的辯護,事實上他辯白到人類需要忠誠,忠誠不一定帶來幸福,甚至可能是痛苦的,但是為了使生活能夠忍受,我們都需要獻身於超越我們自身的東西,否則我們就只是慾望的引導,而慾望是轉瞬即逝,變幻莫測,無法滿足的,最終他們帶來的只是折磨。就本質而言,我是無數祖先的傾向之流的某種彙集地,從一克到一克我是一個衝動的結合體。羅伊斯評述道如果我們看不見內在的光明,那可以試一試外在的光明。我們試了想一想這樣一個事實吧,我們都深切的關心我們死後的世界會發生什麼,如果做利益是生命意義的主要來源,那麼死後一個小時我們認識的每一個人都將從地球上抹去,我們應該覺得無所謂,然而這對很多人來說都是很要緊的,因為我們會覺得若真發生這樣的事兒。我們生命將毫無意義,唯一死亡並非毫無意義的途徑,就是把自己視為某種更大的事物的一部分,家庭社區社會,如果我不這麼想,那麼死亡,只能是一種恐懼,但是如果這麼想,就不是,羅伊斯認為忠誠通過顯示為之服務的外在事物,以及樂於提供服務的內在意願,解決了我們庸長的存在的悖論,而這種服務中我們的存在不是受到挫折而是得到豐富和表達。

最好的告別:死亡是為了活得更好(1)

醫學及其產生的照顧病人和老人的機構的問題,不在於他們對於史德生有意義的事物有認識錯誤,而是在於他們根本就沒有認識醫學的重心,很狹窄,醫學專業人士專注於修復健康而不是心靈的滋養,然而我們認定主要應該由他們決定我們應該如何度過生命的衰退期,這是一個令人心痛的悖論。半個多世紀以來,我們把它生病衰老和希望的考驗作為醫學問題對待,其實這是一項社會工程學實驗,把我們的命運交給那些以技術威力建成而不是重視和理解人類需求的人。這個實驗失敗了,如果安全和保護是我們生活中尋求的全部內容,也許我們會得出不同的結論,但是我們尋求的是有價值和有目的的生活,然而又經常被拒絕,想有可能使之實現的條件,我們對現代社會作為感到失望,其實也就不足為奇了。

最好的告別:死亡是為了活得更好(1)

其實對疾病和老年的恐懼不僅僅是被迫忍受,對種種喪失的恐懼同樣也是對孤獨的恐懼,當然意識到生命的有限,他們就不再要求太多,他們不再尋求更多的財富,不再尋求更多的權力,他們只要求在可能的情況下被允許保留塑造自己在這個世界的生命故事的權利,根據自己的優先順序作出選擇,維持與他人的聯繫,在現代社會我們認為衰弱和依賴排除了這種自主性的可能。路對我說我不擔心未來,他說日語裡有夜這個詞意味著如果事情要發生,那麼我做什麼都無法阻止,我知道我的時間有限,可那又怎麼樣呢?我已經做得相當不錯。

最好的告別:死亡是為了活得更好(1)

衰老疾病意味著我們的生活質量將會伴隨健康質量的下降而下降,那麼通過葛文德在前五章的講述,我們大致能找到一個可以優雅老去的方法,承認衰老,積極面對老年病,又有一個真正像家的老年之家,戰勝老年生活的無聊與無助,尋找可以實現自我價值的新方法,但是仍舊有一個話題讓我們無法忽視,當親人或自己的生命瀕臨生命終點的時候,我們究竟該怎麼選擇什麼時候努力醫治,什麼時候放棄治療,是應該耗盡病人最後的生命質量,去換取微乎其微的生存幾率,還是不以為生命為前提的懷孕病人的生活權利。在中國的傳統上我想這並不是一個簡單的抉擇。

最好的告別:死亡是為了活得更好(1)

在書中作者提到了一種在中國的醫療環境裡並不被人熟知的方法,善終服務,這是一種為保護生命最後質量為目的的服務,他不以治療或者治好為目的善終服務,儘可能的在病人最後的時間裡減少疾病帶來的痛苦,增加生活的質量,善終不是好死,而是好好的活到終點。作者在臨終討論專家的話術,這一篇章裡面提到了這樣一個故事。(請關注下一章)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