神作還是套路?

神作還是套路?

繼漫威超級英雄電影《黑豹》獲得奧斯卡金像獎最佳影片提名後,其老對手DC的漫改作品《小丑》在威尼斯電影節上力壓群雄斬獲金獅大獎,豆瓣更是為其給出了驚人的9分。

在關於小丑起源的眾多版本中,這一部顯然是帶有強烈的社會政治傾向,甚至與當下某些地區的秩序破壞行徑相應和,從而引發了更多的關注與思考,由虛構的影像擴展至了現實的危機。

神作還是套路?

《小丑》海報

但事實上,影片所涉及的現象和矛盾並不僅限於某一年代所特有,它們是一條不斷生長的線索,歷經二戰、冷戰、全球化貿易戰等變革時期,間歇性地被激化到頂峰從而爆發,才導致這一系列的事端看起來如此地似曾相識。

而黑色電影所特有的元素,諸如陰鬱骯髒的城市背景,被社會冷落的孤寂者,歇斯底里的暴徒,觸目驚心地暴力展示,絕望無助的內心獨白,甚至生活遭受禁錮,性挫折頻發,在這部影片都無一例外地表現了出來。

所以《小丑》並沒有任何所謂的探索和更層的挖掘,它依然延續著過往犯罪影片的

套路設定,只是恰好契合在了相應的歷史節點上,它在本質上依然只是個帶有強烈主觀色彩的反烏托邦現代主義影片。

神作還是套路?

亞瑟弗萊克

這也成為了影片在多重年代上都能找到痕跡的緣由,雖然時間設置在上世紀八十年代初,但依舊能夠看到與哥譚市誕生之時的

四十年代相同的混亂底色。四十年代是經濟蕭條、二戰傷痛、國民身份重置,八十年代是經濟滯脹、冷戰消耗、民粹主義蔓延。不同的年代,相應的問題,類似的表象。而放到當下,則對應著經濟下行、貿易戰威脅、政治正確盛行,永遠都離不開經濟形態、政治秩序和社會思潮這三大主題。

於是影片開頭便展現出一片垃圾成山、鼠患橫行、失業頻發、油價上漲的頹敗景象,而貧富差距擴大,政府公信力下降的情節更是在努力營造著階層矛盾激化人人自危焦慮的社會氛圍。

神作還是套路?

而主角亞瑟弗萊克,作為一個患有腦部疾病、在遭受外界刺激下會不自控大笑的“怪人”,在這樣混亂而複雜的環境中,自然不會得到什麼良好的待遇,他不可避免地在多重社會場景中被歧視和欺凌。

他熱愛小丑職業,卻在街頭工作中被惡意搶奪了廣告牌,並遭受毆打;他喜歡逗人開心,卻在逗笑一名陌生男孩後被其母親無情斥責;他希望成為真正的喜劇演員,卻被人將其拙劣的表演公開予以嘲笑。

神作還是套路?

亞瑟被打

但這一切實際上並沒有直接將他推進深淵,他幻想著自己在電視節目上被主持人賞識被觀眾喜愛,幻想著女鄰居對他理解傾慕並發展出美好的戀情,哪怕他丟失了工作母親病重入院,外界接連的打擊也沒有讓他完全喪失對生活最質樸的希望。在這些層面上,他甚至可以說是一個積極而具有正向能量的角色。

他深知自己的疾病必會使他遭受別比常人更多的挫折,畢竟他的同事中也有侏儒,而其他人雖肢體健全也不過做著同樣辛苦而收入微薄的差事。甚至連他被辭退,也是因為其私自將槍支帶入兒童醫院並不慎掉落所致,不存在老闆對他的剝削欺壓。而同事對槍支來源的隱瞞也出於擔心自己的飯碗不保,並不是致其失業的根本原因。


亞瑟內心雖有怨恨,但在當時都並未構成任何報復的邪惡念頭,這一系列個體外的社會層面衝突

沒有成為他行兇的動機。

神作還是套路?

真正將他投向深度絕望的是他的母親,一位患有臆想症的女人,不但謊稱富人托馬斯韋恩是亞瑟生父,使他情感極度缺失的內心再度遭到重擊——一種天真以為的失而復得

最終變成了殘忍的自取其辱

最可怕的是,一直折磨著亞瑟並使他不得不面對嘲笑誤解、無法實現理想職業、過著無盡壓抑生活的腦部疾病,居然不是天生的,而是被其母親前男友虐待所致。更令人震驚的是母親實則是養母——也就是說,一個陌生的瘋女人領養了原本健康的亞瑟,使其受傷落下不可逆的重疾。亞瑟的人生完全毀在了她的手上。

神作還是套路?

亞瑟的養母

這種極其激烈的內心衝突摧毀了亞瑟,他不是社會造成的“怪胎”,他是“怪胎”造成的“怪胎”。他的悲劇是極其個人的,極端的,特殊的,非典型的,不能成為擴展至社會層面來對待,他沒有代表性和普遍性,也更不具備什麼煽動性

從他行兇線路上被動與主動的差別,也可看出個體外衝突與內心衝突的劃分。

亞瑟第一次殺人,是源於地鐵上三個行為不端人員對他的欺凌,他先是出於自衛殺人,再是激情殺人,帶有很強的被迫色彩。

當韋恩公開在電視上稱這三位被殺者是其公司正直善良的好員工,殺人者是懦弱的“小丑”時,這種激化階層矛盾的言論也並未激起亞瑟對其的任何殺心。


沒有將個體外衝突導致的被動行兇轉換為社會盛行的盲目仇富和反政府行為

神作還是套路?

亞瑟地鐵殺人

第二次企圖殺人,是發生在亞瑟誤以為自己生父是托馬斯韋恩後,急切上門尋親,因管家對他母親患病真相的揭露而發怒扼住其喉嚨,幾乎使其致命。突如其來的內心撞擊使他第一次主動出手,後因韋恩年幼兒子驚恐的眼神而鬆手落荒而逃。此時的動機完全是因觸及和動搖了其內心底層情感和邏輯。

神作還是套路?

亞瑟掐住管家

更為諷刺的是,在這期間,當群眾戴著小丑面具,以亞瑟地鐵殺人事件為導火索在市區遊行抗議時,亞瑟卻興沖沖地找到韋恩,尋求父親的溫暖和擁抱。他依然遊離在整個社會環境之外,別人以他為表率而大喊殺死韋恩這樣的有錢人,他卻由衷地希望韋恩成為他黑暗生活的一絲光亮

神作還是套路?

亞瑟與托馬斯韋恩

第三次,亞瑟開始真正的兇殺,便是在得知自己身世真相後將養母無情殺害。顛覆性的強烈刺激,加之失業與福利機構關門導致的停藥,使他的病情逐漸加重,從因病自卑走向了極端的

反面,憤怒與瘋狂驟生。這也成為了整部影片中人物轉變的重要情節點。

但這種認為疾病不是疾病而是真實自我的念頭可不叫接納和正視,這是在為錯位扭曲的心理和行為捏造一個自洽的理由,這是毀滅性道路的開啟

神作還是套路?

亞瑟與養母

之後的第四次殺人,更具備一個病患的行為特點,面對蘭道爾的虛情假意,亞瑟向來渴望的關心與尊重再一次被抹殺,他將所遭受的所有忽視化成利刃宣洩在了蘭道爾身上。他事後稱自己殺的都是人渣,但顯然蘭道爾雖有過錯,但完全沒有上升到應死的惡劣程度,亞瑟的價值觀已然發生了可怕的偏差,他開始仇恨每一個不肯“重視”他的人,併為此後的高潮埋下了伏筆。

神作還是套路?

亞瑟殺死蘭道爾

於是順理成章的,在莫瑞的電視節目上,亞瑟與其展開一場代表各自階層立場的對話

此時的亞瑟儼然成為了反社會反政府的極端分子,他將個人與群體差別帶來的困擾全部歸結為外界對其有目的性的排斥和迫害。他看似在為某一階層發聲,甚至提出換位思考,但實質上他的換位僅限於要求上層看到他的苦難,完全在尋求一份單向的不容反駁的關注,卻絲毫不在意對方質疑的真實與否,他在痛斥韋恩的自私同時也等於在批判他自己的狹隘與盲目

他最後口口聲聲說是別人把他當成垃圾和精神病,而他之後槍殺莫瑞的舉動也恰好證明了這種

病入膏肓而產生的劣性。

神作還是套路?

亞瑟殺死莫瑞

影片最大的問題產生了。

模仿亞瑟戴著小丑面具的暴徒們,是從頭至尾徹徹底底的反政府群體,失業和貧窮是他們進行抗議的有效旗幟,但我們卻不得而知這背後的

真正緣由,有多少人是完全因為社會的不平等而無法生存,又有多少人只是純粹地仇富並妄想取而代之?從他們面對記者的無腦發言和地鐵內混亂的互毆中,可以看出顯然是後者更多。

更何況連亞瑟和其母親這樣患病的底層人群都可以有工作有住所有醫保,很難想象這樣的社會環境和體制會差到必須要顛覆的程度。

神作還是套路?

而如果對於暴徒的行徑,影片是絕對抱有批判態度的,那亞瑟作為主角,原本一直隔絕在這些群體之外,他的悲劇完全源於不幸的疾病和家庭,並非來自社會的欺壓,而他卻最終走向了反社會的道路,甚至成為暴徒們擁護的先驅偶像,那觀眾們先前對於亞瑟那份憐憫該如何安放?這種情緒基調的陡然斷裂,讓人無所適從。

神作還是套路?

一個由於純粹內在衝突而黑化的反派,卻要產生個體外社會性衝突的影響,牽強而生硬。影片除了可以明確主角是個不折不扣的精神病外,其他任何層面的衝突動機都是含糊且流於表面的。

作為漫改電影,《小丑》從整體制作到演員表演均屬上乘,但硬要鼓吹多有深度堪稱神作,則實在令人不敢苟同。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