淺談唐朝劃時代貨幣“開元通寶”

引言:貨幣作為社會經濟的一種外在表現形式,具有深刻的歷史文化內涵。唐朝享國接近三百年,是公認的中國最強盛的時代之一,無論軍事、文化和經濟都達到了一個空前繁榮的時期。而開元通寶作為整個唐朝主要貨幣,具有極其重要的戰略意義。筆者將對唐朝的開元通寶進行淺談,有不足之處希望各位讀者指正交流。

開元通寶是我國貨幣史上具有劃時代意義的錢幣。它與秦半兩、漢五銖錢並稱為我國貨幣史上三大錢系,是我國重要的一次貨幣改革。作為整個唐朝的主要流通貨幣,其造型、流通使用度和工藝也對其他國家和後世錢幣產生了重大而深遠的影響。

淺談唐朝劃時代貨幣“開元通寶”

一、鑄造開元通寶的歷史背景

開元通寶並不是年號錢,而是在唐朝初期唐高祖李淵武德四年就開始發行了,並且是由初唐四大家之一的歐陽詢親自題字。只不過“開元”與唐玄宗李隆基年號“開元”剛好重名了。

隋朝末年的時候天下混戰,農民起義遍佈全國,群雄割據。唐國公李淵藉助農民起義的力量,奪取了全國的政權。但是在唐朝建立初期,與唐並立的地方政權有很多,唐並沒有實現全國的統一。而各地在貨幣使用上仍沿用隋朝五銖錢,但是五銖錢在貨幣流通領域弊病百出。並且此時五銖錢大小輕重沒有統一的標準,流通情況極其混亂,再加上隋末戰亂,貨幣大幅貶值,百姓生活非常困苦。

據《新唐書》記載:“隋末行五銖白錢,天下盜起,私鑄錢行。千錢初重二斤,其後愈輕,不及一斤,鐵葉、皮紙 皆以為錢。髙祖入長安,民間行線環錢,其制輕小,凡八九萬才滿半斛。”

由此可見,幣制改革勢在必行。當唐朝局勢穩定後,為適應其統治需要,唐高祖李淵下定決心改革幣制,發行開元通寶。武德四年七月,李淵親自領導,頒佈詔書廢除五銖錢,發行開元通寶,交由初唐四大家之一的歐陽詢監製並題寫錢文。

《舊唐書·食貨志》載:“高祖即位,仍用隋之五銖錢。武德四年七月,廢五銖錢,行開元通寶錢。”

這時的唐王朝相繼消滅了梁、鄭、許等地方政權,統一了黃河流域,江淮地區歸附,全國從形式上基本上實現了統一。高祖在此時推行新錢是比較適應時代潮流的。

開元通寶的鑄造結束了中國古代錢幣以重量為錢幣名稱的歷史,開創了我國通寶錢的先例,成為唐以後歷朝的鑄幣標準,影響深遠。

二、開元通寶的形制

貨幣一直是隨著經濟的發展,而不斷不斷髮展的,在其發展過程中出現了其形制問題。形制是指古錢的造型、材質及鑄造工藝等。

開元通寶沿用外圓內方造型,和古代天圓地方相契合,與秦半兩、漢五銖造型接近。根據出土的初唐開元通寶的測量,直徑2.4-2.5釐米。而在樣式上,初唐開元通寶背面光背無文,中唐起背面開始有星星、月亮和其他紋飾,晚唐會昌開元則在錢背面加上鑄造地所在地名。由於開元通寶經過三百餘年鑄造,樣式有很多。唐代以後仍有朝代在冶鑄,但樣式與唐多有差別。在規格上,開元通寶基本是小平錢。

由於開元通寶的鑄造,其計量單位變為了十進位制,也開創了十進位制的先河,對後世影響深遠。在質量上,一般的開元通寶每文重一錢,每十文重一兩,每貫(即一千文)重六斤四兩。每文重二銖四絲,摺合質量約4克。不過在唐玄宗開元年間,由於當時正處於盛世,開元通寶的銅料增加了一到二成,那時的開元通寶質量約為4.5克至5克。因而厚重的開元通寶有很多是那時鑄造的。

武德開元通寶“徑八分,重二銖四累,積十文重一兩,一千文重六斤四兩”。

其實開元通寶並不只有銅錢一種材質,只過銅錢使用廣泛、鑄行量較大,更為人們所熟知罷了。根據現在考古發掘和史料記載可知,除銅以外還有金、銀等金屬。而這兩種貴重金屬幣僅限於皇家賞賜,提供給顯貴玩賞,並沒有投入流通,因此存世量極小,尤其是金開元,更彌足珍貴。而在1970 年 10 月西安何家村的唐代窯藏一次性出土過金開元通寶 30 枚,銀開元通寶 421 枚,形制和錢文字體都與初唐的開元通寶銅錢非常相似。而這次的發掘是那個時期唯一的一次發現,也足見金開元和銀開元的珍稀程度。

淺談唐朝劃時代貨幣“開元通寶”

三、開元通寶的錢文

開元通寶上錢文是非常具有書法研究價值的。它以及後世的錢幣,反映了中國書法的大致演變,為後世錢文書法提供樣板。我國古代錢幣上的文字,先秦為大篆,秦至隋為小篆。而唐代的開元通寶則是含有八分篆的隸書。根據《舊唐書·食貨志》的記載開元通寶上的錢文為唐初大書法家歐陽詢題制。歐陽詢是唐朝潭州臨湘人,與同代的虞世南、褚遂良、薛稷三位並稱為初唐四大家。歐陽詢其書法造詣頗深,後世評其書法,文字莊重、雋秀、挺拔,時稱其工,結構開朗爽健,平正中見險絕刻厲,尊其為“歐體”。歐陽詢所書開元通寶錢文被錢幣專家讚歎為含八分和隸、篆三體,即錢幣上的每一個字都兼有三體,深竣清晰,筆劃端莊沉穩,方圓兼備,章法極為精美。

開元通寶上的錢文的讀法一般認為是對讀, 即“開元通寶”。其錢文先上後下,次右左讀之。但是由於自上及右迴環讀之,其義亦通,因此近年來,有一些學者主張該錢文應環讀,即 “開通元寶”。不過現在主流學者都認為“開通元寶”為民間流俗,屬於誤讀。

《舊唐書·食貨志》載:“初,開元錢之文,給事中歐陽詢制 詞及書,時稱其工。其字含八分及隸體,其詞先上後下,次左後右讀之。自上及左迥環讀之,其義亦通,流俗謂之開通元寶錢。及鑄新錢,乃同流俗,乾字直上,封字在左。尋寤錢文之誤,又緣改鑄,商賈不通,米帛增價,乃議卻 用舊錢。”

以上正史引文明白無誤地說明武德錢文按照錢幣本身直讀“開元通寶”為官方正統,而環讀“開通元寶”則是民間流俗誤讀,但因“其義亦通”,於是兩種說法並存。

四、結束語

在唐朝存在的近三百年的歷程中,開元通寶承擔了絕大多數的流通任務,另外的幾種貨幣的作用和影響都遠遠無法與之相比!

並且在當時,開元通寶對唐周邊國家也有著非常直接的影響。朝鮮、日本、越南、突騎施汗國甚至到了薩曼王朝也都有著開元通寶的仿鑄和使用。正是由於開元通寶的成功流通和使用,東亞形成了以中國為中心的一個貨幣體系。這個貨幣體系經歷了一千餘年,促進了東亞甚至東南亞部分地區的貨幣制度和經濟的發展。

即使在中國的中原地區,唐朝滅亡以後仍然有著開元通寶的仿鑄和使用。五代十國時期,南方的閩國、南唐、吳越、南漢等地方割據政權都使用過開元通寶。甚至北宋初年也曾仿鑄和使用開元通寶。

所以,唐代的開元通寶無論是對亞洲經濟的發展和貨幣物品的流通,還是對後世貨幣的發展和影響都是有著極其重大的意義的。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