花掉一日時光, 漫遊束河古鎮

時光如同一本筆記本,過完一天用掉一頁,紙張上寫滿密密麻麻的文字,文字由一個個時間點和心情標籤組成。筆記本的內容會重複,但也藏有精彩的回憶,而記錄古鎮的那一頁,一定是愜意溫柔的。


依山傍水、幽靜古樸、垂柳低枝是束河古鎮的代名詞。束河古鎮位於麗江古城西北方向,青龍河橫穿古鎮,河岸柳條飛舞,古鎮後山是玉龍雪山的餘脈,山巒青秀纏綿,林木蒼翠,鎮內的紅色土牆和盆栽也散發著古樸的氣息。
相比大研古城,束河古鎮比較安靜,商業氣息也沒那麼濃,與其說是旅遊景點,不如說是一個放鬆散心的去處。
束河古鎮的入口是一座牌坊,從牌坊走進去就是許願亭。束河古鎮的許願亭是一條長廊,相比大眼古城,這裡到的許願牌更多,更美。
古鎮雖小,有名景點卻不少。花掉一日時光,漫遊束河古鎮,在小巷尋找別樣的風景。

古道藏家

從古鎮的南出口往裡走十分鐘,就是古道藏家。三百年前,古道藏家是茶馬古道上的一個重要馬幫驛站。如今,這裡已經是一個歷史的展示廳。

花掉一日時光, 漫遊束河古鎮

大院主要展示古代茶馬古道的歷史足跡,展現了古代藏族的民風、民俗等藏文化風情。景區內的建築為藏式風格,有藏族碉房和北房兩部分,北房有三層,碉房共分2層,一樓為茶馬古道與藏文化展示推廣廳。二樓展示了“佛堂”和“藏傳佛教”文化,和神奇的藏醫學和藏醫藥文化。

花掉一日時光, 漫遊束河古鎮

古道藏家一個典型的藏家大院,,主體建築採用了藏族最具代表性的民居——碉房。這種碉房的建築為石木結構,外形端莊穩固,風格古樸粗獷;外牆向上收縮,內坡仍為垂直。
在瞭解歷史的同時,還可以藏式的建築。

四方聽音廣場

四方聽音廣場在束河古鎮的南面,門樓上的“四方聽音”四個字很大;“四方”兩字是雙關語,既引自於“四方街”,又是實意,四面八方、廣納百川。廣場晚上非常熱鬧,晚上有篝火晚會,白天會有歌舞表演,是當地人活動娛樂的主要聚居地。

花掉一日時光, 漫遊束河古鎮

三眼井

三眼井是麗江地區古老的節水方式的體現,利用水的流勢,由上而下共作了三口井潭,水由最上面的第一口潭一直向下,流到第三口潭後再流走。三眼井是一方小池,隔成三份,第一份做為喝熱水,第二份做為洗菜用,第三份用來洗衣服。
麗江三眼井又稱三疊泉或三疊水,是麗江特有的一種水井。在麗江古城也有三眼井。

花掉一日時光, 漫遊束河古鎮

飛花觸水

飛花觸水是古鎮內一片尋常的池塘,水面靜謐清澈波瀾不驚,每當落花季節,微風輕拂池邊樹木枝條,那些柔情的花瓣兒隨風起舞,飄飄然灑落在池塘的水面,這便是飛花觸水的動人景象!
如今這裡已是酒吧環繞、遊客徜徉的酒吧休閒區。

花掉一日時光, 漫遊束河古鎮

石蓮古寺

相傳,石蓮山上有個洞,洞口似老虎張開的大嘴,族人視為不祥,於是在洞口築寺廟,名為石蓮寺。寺前的經幡隨風狂舞,山腳到寺廟兩旁的石壁上生長著株株似蓮花的植物,一直伸展到石壁的四周,十分神奇。
登上石蓮寺,可俯瞰束河古鎮,是登高懷古的佳地。民國時期,這裡曾有很多人圍火讀, “石蓮夜讀”便由此而來。並列入束河八景之一。

花掉一日時光, 漫遊束河古鎮

青龍橋

青龍橋建於明朝萬曆年間,距今已有 400多年曆史,長25米、寬4.5米、高4米,全部由石塊壘砌,為麗江古石橋之最。
青龍橋是木氏土司鼎盛時期的標誌性建築,數百年風雨的洗刷使得橋面變得斑駁蒼老,但卻不失它莊嚴厚重的氣勢。
每到春天,橋畔的楊柳長出新芽,如煙似紗,彷彿綠色的波浪要湧到橋面上來,“煙柳平橋”指的就是此時的景色。

花掉一日時光, 漫遊束河古鎮

茶馬古道博物館

茶馬古道博物館也叫大覺宮,是明代木氏土司“束河院”建築群的組成部分,是一座珍貴的古建築。內有壁畫六幅,與白沙壁畫一樣,是雲南碩果僅存的明代壁畫典範之作,列為省級文物。
博物館有序言廳、壁畫展廳、史事一廳、史事二廳、束河廳、皮匠廳等八個展廳,是人們瞭解茶馬古道歷史文化的重要窗口。
茶馬古道博物館中國第一家專門研究並展示茶馬古道歷史文化的博物館,同時也是麗江市第一家從事普洱茶文化研究、宣傳、推廣的專業機構。

花掉一日時光, 漫遊束河古鎮

三聖宮

龍泉寺也叫三聖宮,因寺旁有龍泉湖而得名,由明代土司木東建於隆慶年間,1983年重修。寺廟為四合院式小院,北面為主殿,裡面供奉龍王。
西殿供奉觀音,南樓供奉皮匠祖師孫臏,東樓樓基直接入水,三面都有迴廊,供遊人憑欄遠眺。古時一些文人墨客常在月明之夜來此登高賞月,後來便有了“龍門望月”之說。

花掉一日時光, 漫遊束河古鎮

九鼎龍潭

九鼎龍潭,為雲南麗江束河著名景點之一。當地人又稱“龍泉”。九鼎龍潭西枕龍泉山,東頻青龍河,是一上一下兩個半圓形的小石潭,兩潭之間建有一個涼亭,是觀賞“九鼎龍潭”的最佳處。
九鼎龍潭的水出自龍泉山山腳的石頭隙縫裡,潭水不深,但卻夏季不渾,冬季不淺,一般清澈的流水從石隙中溢出,永遠滋潤著古鎮。

花掉一日時光, 漫遊束河古鎮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