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國慶和俞渝開撕,不該各打五十大板

按輩分,李國慶是我係的師兄,但談不上尊敬,也不必為尊者諱。孫立平老師特地寫了篇文章,一反平日的冷靜和理智,痛心疾首地讓兩位先看病。

私以為,孫老師這次還是有些護短了。俞渝回覆的內容,值得商榷的是無差別攻擊,幾乎把李家的不堪公之於眾。夠吸睛,但怒火燎原,對自己也有不少傷害。

而孫老師在評價李國慶的時候,雖然說“這次我真的覺得你有問題”,但評價時用了“失控”,“這好看嗎?”說到俞渝,孫老師則是,“在毀了國慶的同時,不是也毀了自己嗎?找這麼個丈夫你光彩嗎?是你的成功嗎?”有一點孫老師說對了,對孩子不利,還給兩人做出定論,“你們這倆半瘋兒”。

公眾人物選擇將私生活公之於眾,引爆了輿論,就變成了公共事件。吃瓜、各打五十大板、津津有味地看戲,不免辜負了這出涉及商戰和人倫的鬧劇。

1,夫妻店裡,有婚姻與權力的格局。

如果不是精神特質和行為準則高度一致,或者雙方都非常理性和有契約精神,真心不建議夫妻店。

打牌要分大小王,兩口子要不要分?

不分吧,可能造成決策機制出問題,兩口子誰刷碗還可能吵架呢,何況開一公司。萬一兩人意見不統一,底下的同學們的多難受。

分呢,誰是大王誰是小王?把傳統婚姻那一套權力模式放在公司裡,男主外女主內?這套權力結構本身都成了糟粕,您放到現代企業制度中,只會變成笑柄。好,那咱們任人唯賢,兩口子誰能力大聽誰的。問題又來了,夫妻關係與商業合作關係不同,不光了解對方的前臺行為,你晚上睡覺打呼嚕放屁內褲上有洞襪子沒底兒人家都知道。誰都不是聖人,必然有瑕疵缺陷,這些都會暴露給對方。外部來看,這種利益共同體堅固無比,從內部看,彼此都有一大堆軟肋。

如果只是過日子,你的軟肋只限於家庭和情感部分,信任愈多,對於家庭穩定越有利。即使受傷,也還有事業這條路支撐,也能咬咬牙說愛過。如果是夫妻店,越多信任,長遠來看越多風險。因為這種信任關係一旦拓展到家庭外,進入業務和資本的層面,摩擦的可能性會增加,到了事業層面,可能產生價值觀的衝突。事業,反而成了互相傷害的槓桿。

婚姻,已經是一種糾纏不清的權力關係,最好不要讓這種權力嵌套在企業裡,稍有不慎就左右為難,徒增煩惱。俞李之爭,也由此開始。

2,男人,請別濫用權力。

連孫立平老師都說,從李國慶為劉強東插刀開始,說話越來越有刺激性,對俞渝的刺激性。我要糾正一點,只對俞渝有刺激嗎?他刺激的是女性群體,甚至造成了對男性的汙名化。再到後來,居然說老婆從沒給他洗過襪子,以此作為怨恨的藉口,徹底暴露了他的性別刻板印象。

9012年了,為什麼俞渝要給他洗襪子?李國慶不至於生活不能自理吧,億萬富豪是請不起保姆嗎?夫妻兼創業夥伴,沒有伺候對方的義務。套用一句流行的俗話,幫你洗襪子是情分,不洗是本分,男女皆然。

我們的理想狀況是平權,不是男權或者女權社會。如果丈夫想當然地認為自己享有某種特權,就已經扭曲了這段婚姻關係。大到公司的治理,小到誰洗襪子誰做飯。由於性別刻板印象,權力分配一旦不符合男權的需求,男人常常跳腳。是以,董明珠、陶華碧這些沒有男人束縛的女性,反而不必為後院煩惱,更容易在商業中獲得成就。

當然,也要警惕一些精英女性對中低收入階層男性的群嘲,利用收入和社會階層的差異,開始鄙視所謂的low。這是一種特殊情況下的性別權力反轉,同樣不值得提倡。只是,李國慶這樣的大男子主義,如今仍然是主流。這些“成功人士”如此公然表達,不以為恥反以為榮,實在與他的身份學識不符。

3,形婚是自私和不負責任。

性向是每個人的自由,這毋庸置疑。但形婚則是膽怯和貪婪的產物,既想遵從本能的衝動,又想隨大流以獲得安全和舒適,於是維繫一段名存實亡的婚姻,還不願意給受傷害的一方讓渡更多的權益,這就有點既當又立了。

我無法指摘雙方的品德,畢竟在商戰與離婚官司上,都是手段。李國慶多次的言論、公開摔杯子行為,再到俞渝的回覆,都可以看成權謀或者衝動。我們無法做誅心之論,也犯不上用道義給誰扣帽子,回到更基礎的事實層面來看待這段糾葛,我依然認為李國慶的責任更大些。

他們的婚姻,打破了三重界限:第一是婚姻與企業的界限;而且由於李國慶的男權傾向,導致錯位的角色認同,扭曲了性別角色的界限;第三,李國慶的性向,導致不穩定的形婚關係,婚姻穩定形式的界限被破壞。拋開動機與手段,僅從行為層面,李國慶在第二和第三點上有更明確的責任。

一對賣書起家的夫妻,撕得如此不體面,讓人唏噓。很多人說從此無法直視噹噹,我倒覺得不必,恐怕我是唯一一個寫這個題目,還要在下面放噹噹優惠碼的作者吧。意不意外?喧囂時代,多讀書吧。

李国庆和俞渝开撕,不该各打五十大板

我是非典型佛教徒

針砭時弊 不捨慈悲

理性思考 不許罵人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