膠東方言萊陽地瓜話之踢蹬

【踢蹬】 指物品糟蹋;浪費;損壞;傷害。

膠東方言萊陽地瓜話之踢蹬

膠東也可以說,這盤菜踢蹬了嗎?

同學畢業三十年聚會,微信群中討論的不亦樂乎。昔日懵懂少年天南海北,一時說不盡的青蔥過往,打不盡的筆戰嘴仗,有翠紅同學每每有同學語出驚人時最愛嗔怪:真叫你踢蹬了!她一開始“踢蹬”時我還沒反應過來,“踢蹬”來“踢蹬”去,終於把我這個“獨在異鄉為異客”的“踢蹬”明白了。

“踢蹬”一詞在《漢語大詞典》中有六個意項:1閒蕩;散步;2又踢又蹬;3折騰;使人受折磨;4形容伸腿掙扎而死;5亦作踢登。胡亂用錢;揮霍;亦指花費;6清理;處理。此六個意項與膠東方言均不太貼切,萊陽地瓜話“踢蹬”有“糟蹋;浪費;損壞;傷害”之義。如:“真叫你踢蹬了”,套用另一句萊陽地瓜話就是“真叫你傷了”;說天氣高溫“真讓它熱踢蹬了”,就是真讓它熱壞了;說親家要彩禮太多“可待把我這把老骨頭踢蹬了”,這是要命啊;夏天飯壞了說“好好兒一缽子(食古)兒湯踢蹬了”,這是食物變質糟蹋了。借用民國版《萊陽縣誌》釋方言的格式釋之:“物壞曰踢蹬”。

膠東方言萊陽地瓜話之踢蹬

這就是(食古)兒湯,疙瘩湯也。

節假日在廚房裡滿頭大汗手忙腳亂一通忙活,閨女蜻蜓點水般鉗兩筷子,言不由衷表揚兩句老爸做得不錯,餘下的只好“自做自受”了,再剩下的不割捨倒掉想著熥了再吃,往往是熥了放放了再熥,“踢蹬”了就只好撂了。實際上,我們的老祖宗對各種“踢蹬”了,在方言中都是有講究的。比如:夏天餑餑高溫變質一掰扯絲曰燍sīnǎo了;蒜泥隔夜略敗曰葫(酉冬)tóng了;水餃坨了曰(面巠)xìng了;打滷麵條糗了曰囊了;醬油生白黴曰長醭bú了;有湯食物變質發出酸臭味曰餿了;粥由稠變稀曰澥漓了;長果兒油壞了吃起來的味道曰發胩;豆腐初長毛曰長饐yì毛了;蘿蔔失去水分漮了曰紕了;食物因不通風發黴曰捂包了;糧食招蟲留有小孔曰蟲跑眼;布糟爛曰乏了;飲食過量不消化積滯曰吃傷食了。你看,這各種“踢蹬”真是蔚為大觀啊!

膠東方言萊陽地瓜話之踢蹬

這就是燍sīnǎo的nao字。

鼓搗方言,有時真感覺有點在古董中穿行的味道,拿著一把洛陽鏟,這翻翻那探探,大多的時候是無功而返,偶爾可能“一詞三年得”。但也像民國《萊陽縣誌》中所言:“今弗自揣,冒然有作,即於無可尋繹,亦必因聲求義,因義求字,然未敢雲盡合也。”特別是社會在發展,語言在進步,隨著生活方式的改變,舊有的描繪事物現象的詞彙逐漸地遠離我們而去,有幸者被錄入縣誌、方言志、方言詞典等得以倖存下來,更多的已然作古無跡可尋,傳承下來遺留在民間的“方言土語”有的也弄得外人不知所云本地人是知其然不知其所以然。比如民國《萊陽縣誌》飲食篇:“食餲aì曰壞。餿曰饐yì毛。魚餒曰糜。酒醇曰釅,不釅曰寡,味酸曰焦。”1933年編纂的民國《萊陽縣誌》距今不到百年,我們卻已不知“焦”為“味酸”了,只遺留“焦酸”一詞了。再如成書於戰國與兩漢之間的《爾雅》釋器第六:“餀hǎi謂之餯huì,食饐謂之餲。摶tuán者謂之糷làn,米者謂之糪bò,肉謂之敗,魚謂之餒。”你看,《爾雅》中形容食物腐敗變臭、因受溫熱而腐臭、因受潮而變質發臭、粘在一起的飯、半生不熟的飯、肉變質、魚類腐爛等等的詞,現代漢語沿用的恐怕僅有“敗”了。萊陽地瓜話中的各種“踢蹬”,我父親還會說“長饐毛”了,我們已經不知所云了;在農村生活過的我和我侄子,各種“踢蹬”基本還會說也能聽,在城市出生城市成長的我姑娘也只知“囊”和“餿”了。

膠東方言萊陽地瓜話之踢蹬

這醋的味道,用萊陽地瓜來說,就是焦酸。

所以,對於後人來說,這些“土得掉渣”的方言土語讀音是什麼,是什麼意思,為什麼這麼說,用什麼樣的標準漢字書寫,這恐怕是專業的語言工作者和方言愛好者鼓搗方言的意義所在了吧!思及此,心下稍慰。

《漢語大詞典》

《萊陽縣誌》

《爾雅》

論文《萊陽石河頭方言初探》(欒瑞波)

《日用俗字》蒲松齡

《平度方言志》

《銀川方言詞典》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