時人不識凌雲木,直待參天始道高

樂說古詩

數九寒天,北風勁吹,萬木凋敝,百草枯萎,山林中只有松柏依然蒼翠,生機不息,迎風凌雲,傲霜鬥雪,泰然挺立。

時人不識凌雲木,直待參天始道高

只是,誰又想到,每一棵高大頑強的松樹都來自於一顆充滿希望的種子,都曾經是一棵剛出土的稚嫩幼苗,那時的小松混跡於野草之間,讓人很難分辨。慢慢地,小苗長得粗壯了,頭頂的松針變得堅硬了,漸漸地,小松高過野草,繼續向上生長,雖然它還弱小,但是小樹已經顯露出“壯志凌雲”的氣勢。

時人不識凌雲木,直待參天始道高

詩歌大意

在松樹小的時候,頂著滿頭松針,埋沒在草叢裡,看不出與雜草的分別,如今才漸漸發覺比野草高出許多。現在的眾人不知道它將是高聳入雲的棟樑之材,一直要等到小松長成參天大樹的時候,才開始稱道它的高大。

刺頭:長滿松針的小松樹。

蓬蒿:péng hāo:蓬蒿,蓬草、蒿草,兩種野草,這裡指長得較高的野草。

直待:一直等到。

凌雲:直衝雲霄。

始道:開始稱道。

時人不識凌雲木,直待參天始道高

杜荀鶴 晚唐詩人,出身寒微,屢試不第。大順二年登進士第。入梁後,得後梁太祖賞識,於開平元年授翰林學士,遷主客員外郎。杜荀鶴生活的時期戰亂不止、民生凋弊,其詩多反映現實生活。在詩歌形式上杜荀鶴專攻近體,尤長七律。

時人不識凌雲木,直待參天始道高

詩中點睛

刺頭

即使在同等高度,小松與青草也是不同的,個頭雖小卻不弱,在“深草”包圍中,以長滿松針的“刺頭”顯示出強大的生命力,表現了小松樹頑強不屈、銳不可擋的精神面貌。

詩中佳句

時人不識凌雲木,直待參天始道高

樂觀

誰有“漸覺”佳木的眼力?只有那些心思細膩,感覺敏銳的人才會發覺這棵高出雜草的“刺頭”將長成一棵凌雲大樹,才會以長遠的眼光對待小松,給予愛護和培養,除去周圍雜草,助其健康成長,具有這樣見識的人就如同那些優秀的教育者:慧眼識英才。

時人不識凌雲木,直待參天始道高

樂說

詩歌讚美了小松樹,雖然生長在平凡普通的環境中,卻擁有積極向上的精神,旺盛蓬勃的生命力,總有一日會出類拔萃,長成棟樑之材。

雖然,生活中總有一些人目光短淺,看不到未來的發展形勢。

這首詩歌以物喻人,以氣勢取勝,但詩中出現了兩次“凌雲”二字,略減詩歌的藝術色彩。

時人不識凌雲木,直待參天始道高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