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學簡史:為何要讀科學史?

對於一些科學家的故事,絕大多數人都耳熟能詳。阿基米德泡澡的時候,高興的歡呼到“我發現了,我發現了”。牛頓因為一個蘋果,而發現了萬有引力。比薩斜塔上的伽利略證明了兩個鐵球同時落地。瓦特外祖母家的開水壺,咕嚕咕嚕地推動了一個蒸汽時代。然而,這些故事僅僅是從“偶然發現”的角度來增加讀者的趣味,並未深刻地揭示背後的科學發展的必然規律。

每年那麼多的蘋果從樹上掉下來,為什麼偏偏只有牛頓發現了萬有引力?幾乎人人家裡都有燒水壺,為什麼只有瓦特發明了蒸汽機?這是科學史需要回答的問題。每一個看似偶然的發現其背後有著特定的歷史背景和學科發展的必然規律。總結起來,通讀《科學史》至少能獲得三種收益。

科學簡史:為何要讀科學史?

一、有利於從知識的背景來理解知識內容

老師們的講授,往往會專注於“知識”的本身,而不會深入介紹“知識”的由來,與產生背景。如果自行補課的話,不僅可以窺察到知識的來源,而且可以清楚的瞭解到,一種新知識的出現,具體解決了什麼樣的學術問題,後來又產生了如何的社會效應?

“知道”和“理解”是完全不一樣的兩個含義,上課聽講了,便是聽說了,知道了,至於能否理解?這是另外一回事。當下教育的弊病在於,從教材編輯之初,就沒有把自然科學的發展融入知識之中,導致我們這一代,以及有可能的下一代所獲得的知識都是零散的,不貫徹的。以至於很多人都知道牛頓很偉大,這種偉大體現在哪裡?便沒有幾個人知道了。讀科學史,有助於從知識產生的背景,已經具體解決了的問題,來理解知識存在的價值和意義。

科學簡史:為何要讀科學史?

二、有利於從知識體系框架來理解知識內容

當“分科而學”與“應試教育”放在一起後,就會發生很多不科學的事情。牛頓是以“哲學家”來自詡的,而哲學是以整個世界為研究對象,我們所瞭解的牛頓,一是牛頓力學,見於物理學中。二是貨幣改革,建於經濟學中。三是微積分,建於高等數學中。這分明是同一個人是事蹟,但是被支離破碎到,我根本搞不清楚,牛頓是先發明瞭微積分?還是先搞的金本位體制改革?

應試教育把這一切搞成了,記公式和練習題。沒有人會在意這麼學習的意義是什麼?只有不掛科就行了。明明是科學,但是一分科,一考試,整個顛倒成了反科學。一個公式擺在面前,第一反應就是,它是真理,要記住它,考試會考。完全失去了領會科學精神、訓練科學方法的意義。但是這一切,並非無可救藥,中國有句古話:“師傅請進門,修行在個人”。

學習所不教的那些,考試所不考的那些,在我看來,恰恰是最重要的。我們可以通過了解自然科學發展的來龍去脈,來建立一個系統的知識框架,然後在這個框架之下來理解老師所傳授的知識內容。我們由《科學史》可以知道,達爾文的進化論在譏諷和批判中不斷完善。科學理論並非一成不變的,而是隨著時代的發展而發展,隨著科技的進步而進步。最終形成了我們現在考試的這一套科學知識體系,這個體系還會進一步的繼續發展和完善。讀科學史,有助於對整個自然科學知識體系形成一個總體上的認知,從而做到“致廣大而盡精微”。

科學簡史:為何要讀科學史?

三、有助於培養學習的興趣和探索的精神

從瓦塔外祖母家的那個燒水壺,到西方世界進入蒸汽時代。從富蘭克林的風箏實驗,到愛迪生的燈泡照亮全世界。科學理論是如何架構起來的?這種理論出現後,又是如何一步步付諸實踐,一點點改變世界的?《電的科學史》裡面不僅僅有科學家們用於探索真知的精神,還有當時學問產生的時代背景以及具體解決掉的學術問題,還有企業家為了利益而展開的“專利大戰”。

一門學說是如何產生的?它的到來解決了哪些問題?又帶來了哪些問題?為什麼科學家說“宇宙在膨脹”的同時,又認為“宇宙是有邊界”的?科學家是如何認識世界的?又是如何思考人類已經掌握了的知識的?科學的世界觀是由科學知識一磚一瓦建立起來的,我們往往過於重視“世界觀”的科學性,而忽略一磚一瓦之功。讀科學史,不僅可以培養學習科學知識的興趣,還可以訓練出科學的思維方法和探索真知的科學精神。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