9歲男孩因做饅頭“火”了:熱愛勞動的孩子,未來不會太差

文|圓圈


最近,一個小男孩做饅頭的視頻“火”了。

9歲男孩因做饅頭“火”了:熱愛勞動的孩子,未來不會太差


從視頻中我們可以看到,畫面所在的房間雖說不上多麼的豪華,但卻收拾得格外整潔利落。

小男孩正站在屋子裡唯一的一張圓桌前,快速地揉成了一個又一個漂亮的饅頭形狀,依次放在桌上的籠屜裡。

9歲男孩因做饅頭“火”了:熱愛勞動的孩子,未來不會太差


從小男孩利落的動作我們也可以看出,孩子已經不是第一次幹這活了,很快,揉好一籠後小男孩就端著籠屜準備去廚房蒸饅頭。

9歲男孩因做饅頭“火”了:熱愛勞動的孩子,未來不會太差


看過視頻的網友紛紛都驚歎不已,一個9歲的小男孩獨立能力就這麼強,而且還如此懂事,體諒父母的辛苦。

對於孩子來說,家庭就是他們成長的沃土,而家庭勞動也是孩子成長的必需元素。

孩子在付出艱辛勞動後,也會深有體會父母的不容易,會更加體諒、孝順父母。

前段時間,國務院出臺的《關於全面加強新時代大中小學勞動教育的意見》,意見提出“將勞動教育作為必修課,勞動成果評價將作為升學的重要參考”。

9歲男孩因做饅頭“火”了:熱愛勞動的孩子,未來不會太差


消息一出,引起網友一致好評:“勞動不能丟”“重視勞動,我們的國民素質才會進步”……疫情中湧現的各行各業的最美勞動者,就是勞動教育最好的活教材。

說起勞動教育,其實離不開家庭教育,做家務就是其中一項很好的勞動教育。

勞動教育是人生第一教育, “五一”勞動節的小長假,更是不要錯過孩子勞動教育的好時機。

俄國教育家烏申斯說過:

“教育不但應當培養學生對勞動的尊敬和熱愛,它還必須培養學生勞動的習慣。”

勞動,是孩子成長的基石。不僅能夠造就孩子,而且能夠給孩子以快樂和幸福。

之所以這麼說,是因為勞動能使孩子獲得能力,從而可以走向生活上的獨立。


1.小時候缺乏勞動的孩子,長大後缺乏獨立性

育兒專家伊麗莎白.潘特麗說:

“給孩子佈置家務是讓孩子建立自我價值感和相信自己能力的一種最好的方式,習慣於承擔家務的孩子,在走向成年的過程中,往往比那些缺乏這種體驗和責任感的孩子更容易適應生活”。

前兩天,在家刷綜藝節目,有一個研究生的自嘲讓我印象深刻。

9歲男孩因做饅頭“火”了:熱愛勞動的孩子,未來不會太差


北大本科、清華研究生的李永樂自嘲勞動能力差,他坦言道:“空調遙控器找師傅修了2小時才知道是電池沒電;到飯店選擇困難不會點菜。因為自己“從小被父母安排一切,只需安心學習。”

孩子的勞動習慣與自立、自理能力是連在一起的,我們無法想象一個孩子在家裡什麼活兒都不幹,當他離開父母的時候,能夠遊刃有餘地在複雜的社會中生存發展。

家庭教育研究所研究員洪明博士的觀點是:

做家務等勞動教育,對孩子的成長至關重要,勞動有助於孩子們養成勤奮、負責的品質,健全孩子的人格。

還記得那個半夜給爸媽打電話的中國留學生嗎?

想讓外國朋友嚐嚐番茄炒蛋,自己不會做,只好打電話求助媽媽。電話裡教不會,媽媽只好凌晨四點起床,半夜起來用視頻指導他完成。

9歲男孩因做饅頭“火”了:熱愛勞動的孩子,未來不會太差


雖然有被這對父母對孩子的愛感動到,但是這麼大的孩子連番茄炒蛋都不會,12小時的時差只為了爭面子大半夜去吵自己的爸媽......實在讓人難以理解。

很多時候,我們以為自己是在愛孩子,為孩子包攬一切家務事,但這樣做反而是害了孩子!

相比知識的學習,實際生活能力的訓練更是教育中不容忽視的根本。父母給予孩子的不僅僅是無微不至的關懷,還應該教他獨立!

2. 成功沒有任何捷徑,付出勞動是獲得成功的唯一方式

哈佛大學一項調查顯示:

愛做家務與不愛做家務的孩子相比,成年之後,就業率為15:1,而犯罪率為1:10。愛做家務的孩子,擁有更高的心理健康指數和家庭幸福指數。甚至在學業上,常做家務的孩子也往往表現得更加優異。

曾經看過一本書叫《特別狠心特別愛》,作者是一位猶太單親媽媽莎拉。

9歲男孩因做饅頭“火”了:熱愛勞動的孩子,未來不會太差

莎拉和孩子的合照


莎拉獨自撫養三個未成年的孩子,從上海來到以色列,靠賣春捲為生,生活的艱難超乎想象。

起初,她一直覺得“再苦也不能苦孩子”,再忙再累也不讓孩子幫忙。

後來,她發現這樣做並不是真的對孩子好,果斷地轉變教育方法:有意識地鍛鍊孩子的生存能力,讓孩子積極參與家務活動。

從最簡單的賣春捲開始,她以30雅戈洛的價格批發孩子們30個春捲,讓他們憑自己的本事賺取更多的錢。

大兒子通過舉辦“帶你走進中國”講解會的形式,成功將春捲賣出。二兒子選擇將春捲批發給學校餐廳。

再後來,大兒子開始在學校賣文具,二兒子14歲時就在報紙上有了自己的專欄,最小的女兒也學會了煮茶做點心來換取報酬。

多年以後,她的三個孩子發生了根本的變化,都成長為非常優秀、獨立的年輕人。

家庭教育研究所研究員洪明博士的觀點是:

做家務等勞動教育,對孩子的成長至關重要,勞動有助於孩子們養成勤奮、負責的品質,健全孩子的人格。

孩子做家務的能力,常常被父母低估和忽視。但它對孩子的成長來說,卻影響深遠。

3.家長如何引導孩子熱愛勞動,是一門必修課

(1)父母要在生活中給孩子樹立好榜樣

教育家蔡元培說:

家庭者,人生最初之學校也。

父母在培養孩子做家務的時候,應該給孩子樹立一個好榜樣。

9歲男孩因做饅頭“火”了:熱愛勞動的孩子,未來不會太差

平時不要因為做家務太累或討厭做家務而在孩子面前發牢騷,以免給孩子造成做家務活很煩人的印象。

我和孩子爸週末在家做家務時會放點音樂、哼哼歌, 以營造良好氛圍。 孩子在看到我們整理房間、洗衣服、洗菜時, 會有一種新奇感, 也會產生濃厚的興趣,非常樂意模仿我們做這些家務活。

在一個家庭裡,父母應表現出勇於承擔家務的精神。比如吃晚飯時,作丈夫的可以對妻子說:“你燒飯夠辛苦的,飯後事情我就包了。”這樣就體現了長輩之間主動承擔家務勞動的精神。

在這種家庭氣圍的薰陶下,孩子會逐步地從父母身上學到為他人著想,熱愛勞動的好品質。

(2) 與孩子共同完成家務

最近,足球巨星貝克漢姆在個人社交媒體上,發佈女兒小七在家裡勞動的畫面。

他帶著女兒做起了番茄牛肉通心粉。視頻中父女倆做得非常認真,小七在邊上切青椒,攪拌牛肉,而貝克漢姆則是包攬了其他大活。

9歲男孩因做饅頭“火”了:熱愛勞動的孩子,未來不會太差


貝克漢姆曾多次曬過小七給他洗頭按摩的視頻,父女邊洗頭邊對話的場面特別有愛。可見,孩子們的愛不是擺設,暖心的背後是習慣性的付出與勞動。

父母和孩子一起勞動,就猶如參加了一場有趣的親子活動,不僅會增加親子關係,也會讓孩子更容易接受做家務。

(3) 向孩子傳授相關的勞動技能

《小花的味增湯》中,千惠媽媽教給小花做的第一件家務,就是做全家人每頓都要喝的“味噌湯”。她在旁邊說步驟,每一步都讓小花自己親手做,自己則是在一邊給小花加油鼓勁。

9歲男孩因做饅頭“火”了:熱愛勞動的孩子,未來不會太差


做家務活需要掌握相關的勞動技能,父母要耐心細緻地向孩子講解並示範,使孩子瞭解怎樣做和為什麼這樣做。

如讓孩子抹桌子,要教孩子挽起袖子,以免弄溼衣服;告訴孩子洗抹布時不要把水灑得滿地都是,以免滑倒等等。

這樣邊示範邊講解,讓孩子看清聽懂,他才會學著做,並逐步掌握這些技能。

(4) 對孩子的勞動成果表揚

孩子都希望自己的勞動能得到成人的承認和肯定,家長應及時肯定孩子的勞動成果,保護孩子的勞動積極性。

9歲男孩因做饅頭“火”了:熱愛勞動的孩子,未來不會太差


演員胡可這方面做得很好。兒子安吉十分認真地在教弟弟小魚如何疊外套,像個小老師似的跟弟弟介紹:“看,只要這樣就揪不出來了。”

衣服疊好之後自己十分滿意地端詳了一番,還不忘再誇自己一句:“這樣就很好啦。”胡可也絲毫沒有吝嗇自己的讚美,直誇獎兒子是家務小能手。

當孩子能夠獨立完成一項家務並且受到鼓勵,在這個過程中孩子會肯定自己的價值,也會增強自己的自信心,這樣,孩子做家務的時候才有積極性。

9歲男孩因做饅頭“火”了:熱愛勞動的孩子,未來不會太差

哲學家雅思貝爾斯曾說:

“教育就是一棵樹搖動一課樹,一朵雲推動一朵雲,一個靈魂喚醒另一個靈魂。”

父母是孩子的第一任老師,父母熱愛勞動,必然也會影響孩子熱愛勞動。真正愛孩子的父母,必能心懷遠見,必能一切從孩子更長遠的未來出發。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