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金雞百花”的未來在何方?

上一篇說到對中國電影節的藍圖和規劃,但是如果只集中精力做三個電影節,面臨現存的電影節,我們如何做取捨?

我覺得有三種方式:

第一種,如果對現有電影節改造成本太高,或有障礙的話,就重新創造一兩個獎,從零開始打造;

第二種,如果稍微“年輕”一點的獎,“船小好調頭”的話,就對這些獎進行改造,以達到之前的規劃;

第三種,就是對現有的電影節,不管老的新的,進行統一的規劃調整,進行優化重組,讓老牌電影節也“老瓶裝新酒”,重新煥發活力,朝著百年品牌努力。

說得具體一點,如果是第一種方式,我覺得“上海國際電影節”可以不動,在原有基礎上,按上篇文章提到那樣進行調整、改動,另外再創造兩個“國內”和“青年”電影節,從零開始打造,但這個對現有無形資產(電影節)的浪費、重複建設,是顯而易見的;

第二種,就是“上海國際電影節”保留,比較年輕一點的,類似於“北京國際電影節”和“北京大學生電影節”分別改造成我們所說的“國內”和“青年”電影節,不過這種方式的問題就是,這種改造的難度“小”,也是我們想當然的,另外對老電影節品牌是個閒置和浪費。

第三種,就是對之前提到的所有電影節進行大刀闊斧的改造、優化、和重組,說得具體點就是——

保留”上海國際電影節“,將“北京國際電影節”和“金雞獎”合併成為“中國金雞電影節”,組成“中國國內電影節”的旗艦,將“大眾百花獎”單獨拿出來,由某機構承辦,做成“中國百花青年電影節”,如此組成我們中國三大電影節品牌。

“金雞百花”的未來在何方?

這種方式最大的好處就是,保留了之前大部分電影節的優勢,有的是品牌優勢(比如金雞百花),讓老品牌得以存活、注入新鮮活力;有的是執行力優勢(比如北京國際電影節),讓有著更具活力和現代性的執行單位,來操刀新的電影節,這個我們後面可以詳述。

這種方式的缺點在於可執行的難度,因為這牽扯到不同組織架構之間的調整、談判、利益分配、責權利的分配等等,甚至可能會成為“不可能完成的任務”,所以我在前面加了兩個難度更小的方式。

但第三種方式,雖然最為複雜和有難度,但在我看來,其實是個最優解(如果大家能理解和達成共識的話),為什麼?下面詳述一下。

第一、國際電影節

這個不用多說了,“上海國際電影節”的底子是最好的,上海也是一個有國際視野和標準的地方,只要主辦方明白這種方式的好處,按這種方向,在內部進行調整就行。

目標就一個,集中力量辦好一個“國際電影節”,讓它成為立足於東亞地區,影響力足以和歐洲頂級電影節媲美的國際電影節,具體操作我就不多說了,參見上一篇文章:

“金雞百花”的未來在何方?

第二、國內電影節

我建議將現有的“北京國際電影節”與“金雞獎”合併,有幾個理由:

1、現有的“北京國際電影節”和“上海國際電影節”時間過於接近(不到兩個月),無論從定位、性質來說,都有點重複建設的嫌疑,雖然它建立之初有相互良性競爭的意思,但在我們還沒有一個拳頭產品的時候,可以做一下優化重組,集中一個拳頭出擊;

2、但“北京國際電影節”舉辦方、舉辦地就在北京,這和我們之前把這個中國最好的“國內電影節”固定放在北京這一定位是吻合的,可以由這個班底來接盤這個項目,而且它立足於國內,從定位和性質上,和“上海國際電影節”也拉開了區隔,不會出現重複建設的問題。時間如我們所規劃的話,也拉開了距離,互相不會打架,如下面的地理和時間規劃圖所示:

“金雞百花”的未來在何方?

中國電影節地理規劃圖

“金雞百花”的未來在何方?

中國電影節時間規劃圖

3、“金雞獎”是一個誕生於一九八一年,有著三十八年曆史的老獎,世間最貴的不是金錢,而是時間,有錢買不來已經逝去的時間,我們這個構思的初衷,也是為了不讓這個老品牌在更新換代的潮流當中,被泯滅在歷史的長河裡,而是希望它“老瓶裝新酒”,重新煥發青春;

這樣構想的初衷是美好的,但執行的難度卻是最大的,因為兩個獎隸屬的單位不同,要談打破重組,問題是很多的,但如果聽之任之,之前談過的“金雞獎”存在的舉辦地點、頻率、時間、質量、評選機制方面,又“積重難返”,存在很多問題。

當然,如果這種方式存在很大問題,我們也可以採用第一二種方式,雖然這不是我們想看到的。

第三、青年電影節

把“百花”給“青年電影節”,也是為了不讓這個誕生於一九六二年,已經有著五十七年的老電影品牌泯沒在歷史潮流中,“享受”著兩年一期、沒什麼存在感的“待遇”,希望這個品牌做成百年品牌。

前面寫得有點模糊,就是“把它單獨拿出來,由某單位承辦”,那是把什麼拿出來呢?其實就是用它的品牌。由誰來承辦呢?我覺得可以商榷。

因為“百花獎”原本隸屬於中國文聯下屬的“中國電影節協會”,“金雞百花”合辦以後,又隸屬於同一個主辦單位,所以如果它現在單獨拆出來,是沒有承辦主體的。

可以選的承辦主體其實有三個,分別是“中國電影導演協會”、北京電影學院、“北京大學生電影節”,個人傾向於用這三位一體,如果有困難,就以前面兩個為主,這主要有幾點考慮:

1、“中國電影導演協會”是業內比較權威的機構,它本身現在有兩大活動,一個是一年一度的“協會獎”,一個是“青蔥計劃”(全稱“CFDG中國青年導演扶持計劃”)。

“協會獎”的定位雖然不完全是針對年輕電影人,但是可以做一下側重,或者另外做一個側重年輕人的評獎活動,以符合“青年電影節”特性,這裡只是講讓它來做這個“青年電影節”的承辦機構。

關於創投,導演協會已經做了幾屆的“青蔥計劃”,已經有了一個比較好的積累和業內影響力,如果能注入資金,加上一個量的積累,相信能鍛鍊一批中國未來的青年電影人,出來一個好的成績。

2、北京電影學院是中國電影人的“搖籃”,有著中國最廣泛的青年電影人資源,而且它和前面的“導演協會”淵源很深、聯繫緊密,依託這兩個主體,應該可以無縫連接,調動很多業內資源,辦好這個“青年電影節”。

3、“北京大學生電影節”做了很多年,在大學生團體裡有一定影響力,如果聯合它和網絡媒體,讓“青年電影節”和年輕人、大學生互動起來,應該能培養一批粉絲,讓這批大學生和這批青年電影人一起成長起來。

以上,就是我對中國電影節的諫言了,這只是我一個人的“暢想”,肯定有不成熟和不全面之處,大家可以群策群力,共同目標就是辦好中國自己的電影節,讓我們中國的電影人,擁有符合自身特點的電影評判標準和價值體系,擁有自己的電影盛事,擁有面向未來的“造血系統”


後記

從二零一六年開始,確切的說,是從發生“奧斯卡辱華事件”開始,我便開始思考這個問題,為什麼我們已經擁有全球第二大電影市場,但是我們中國電影人的腰還沒有直起來,一切都要借別人的“眼鏡”(標準)來審視自己的電影和藝術?

我覺得近兩百年來,西方國家的崛起,從一個側面的確“打通”了世界,但它的缺點就是,

讓原本五顏六色的世界文明在慢慢變得趨同,很多人類文明在慢慢消失,就像幾萬年前,地球上的生物物種,在人類(這一單一物種)崛起的緊逼下,也在慢慢消失。

我想任何一股力量的崛起,都不應該以其他事物的泯滅作為代價,我們應該用欣賞、研究、尊重、保護的眼光來看待世界文明,對電影也一樣,電影只是一種藝術工具,歸根到底,它反映的是世間百態,我們的訴求,我們的價值觀,我們的美學,我們的風土人情、情感、傳統、和屬於人類共同的記憶

讓我們一起,讓世界和電影這個“世界”,各美其美,美美與共,懂得欣賞自己和別人的長處和價值。也讓中國這一人類偉大的原生文明,重回她應有的位置,對世界文明的發展,發揮重要的作用

二零一九年九月三日,於北京

擴展閱讀: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