用《后浪》收割“前浪”

用《后浪》收割“前浪”

作者/韩树杰


五四青年节前夜,《后浪》在朋友圈刷屏了。

更准确的说,《后浪》在“前浪”们的朋友圈刷屏了,并着实让“前浪”们激情澎湃、感慨万千了一把。

B站相关负责人在采访中说,《后浪》只是一个五四青年节前夕,投放在新闻联播前的品牌广告。

品牌广告,投放在新闻联播之前。

这句话的信息量极大,简直就是内涵段子。

哔哩哔哩(bilibili)创建于2009年6月,是年轻人高度聚集的文化社区和视频平台,被粉丝们亲切的称为“B站”。其中,极具代表性的是,B站引领了“弹幕”这种独特的社交潮流。2018年3月28日,哔哩哔哩在美国纳斯达克上市。

根据B站的官网介绍,B站是“Z世代乐园”。中国的90后/00后被称为“Z世代”,他们是未来文化娱乐消费的主力军。

用《后浪》收割“前浪”

90后,今年已开始进入三十而立之年。也就是说,B站聚焦的核心人群是30岁以下的青年人,这代人是互联网的原住民。

而新闻联播的主流人群,是35岁以上的社会主流精英群体,他们是互联网的移民,还有一些具有时代烙印和文化习惯的年长者,他们甚至是互联网的“难民”。

对于90后/00后来说,这些人是他们的爷爷奶奶、叔叔阿姨、大哥大姐,是他们的父母、老师、领导、前辈……

B站的此番广告操作,与以往定位大相径庭,其意图昭然若揭。

这也是为什么《后浪》由1968年生人的国家一级演员何冰表演呈现,以一位长者“大叔”的视角,表达对新生代的“羡慕”甚至“献媚”之情,其中却难掩“教导”之意。

这种表达方式,与其说是讲给90后/00后的,不如说是唤起80后、70后甚至60后的共鸣,引起他们的关注,让他们了解B站,理解新生代年轻人的文化,而不必想当然的将这种文化和B站一起打入异类。

理解之后,就是融入和参与。

B站创建于2009年,至今已有11年了。

随着时间的推移,90后的年龄与社会经验与日剧增,他们不仅要步入30岁,还会在社会舞台中承接他们的前辈,成为中坚的、主流的力量,最终他们也会步入40岁、50岁,他们正在成为“前浪”。

B站当然希望他们永远沉淀在这里,并且活跃。随着时间和年龄的推移,当用户属性发生变化,平台也要考虑适应变化。

同时,随着B站的发展和成熟,尤其在疫情期间更是迅猛爆发,也面临着行业和用户天花板,平台需要继续做大,用户群体需要不断扩张,覆盖面会越来越广。

总之,B站发展到了这个阶段,需要拓展用户年龄的覆盖面和人群的包容性。

所以,平台起步时聚焦年龄范围会非常锐利,以其独特性快速凝聚粉丝;当平台在某一细分领域达到领先、成熟和相对稳定状态时,都会面对用户群体规模扩张的天花板,以及用户属性、特征和需求的变化,这时通常会产生品类和人群覆盖的扩张。

用户的年龄在成长,后浪也会成为前浪。而让更广泛的人群接受这种文化方式,则会给平台带来更广泛的生存空间。

当然,这个过程如果操作不当,也存在被原有用户抛弃的风险,需要基础条件,需要谨慎操作,在稳定原有用户粘性的基础上,拓展新的用户。

而从现有数据来看,B站用户规模大、粘性强,已经具备了拓展的基础。

所以,才有了《后浪》。


用《后浪》收割“前浪”

那么,如何突破现有发展的天花板?

韩老师提供一条思路,那就是突破对“青年”的年龄局限,回归“青年”的精神内涵。

在这个时代,青年,已经越来越不能以肉体经历的时间来衡量。

根据世界卫生组织新的年龄划分:15至44岁为青年人,45岁至59岁为中年人,60岁至74岁为年轻老年人,75岁至89岁为老年人,90岁以上为长寿老人。

随着科技的进步,人类的寿命越来越长,肉体机能的年龄差异将逐渐缩小,青年的年龄界定范围仍将不断拓展。

青年,从来就不是衡量肉体历程的专有名词,还可以用来描绘心理的状态和精神的气质。

对B站来说,从年龄特质出发,发展壮大成熟并形成粘性;之后以精神特质为旗帜,突破用户边界和天花板。

忘掉肉身,回归精神,青年,只是一个“自我实现的预言”。

这才是“青年”的意义。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