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年的南薰事件,如今再也不會,也不可能發生了

先放圖,正文部分在其後:

南薰礁 | 當年的南薰事件,如今再也不會,也不可能發生了

南薰礁位於鄭和群礁的西南角,鴻庥島西,東北距太平島約13海里。

南薰礁 | 當年的南薰事件,如今再也不會,也不可能發生了

1988年我海軍正式駐守南薰礁,當時就是蝸居在這種竹子搭建的第一代高腳屋裡

南薰礁 | 當年的南薰事件,如今再也不會,也不可能發生了

這是三沙熱點徵集到的南薰礁珍貴老照片,1988年4月所拍,這時已有了第二代高腳屋

南薰礁 | 當年的南薰事件,如今再也不會,也不可能發生了

三沙熱點徵集到的老照片,1988年駐守南薰礁的海軍陸戰隊員

南薰礁 | 當年的南薰事件,如今再也不會,也不可能發生了

三沙熱點徵集到的老照片,1990年南薰礁第三代高腳屋駐守的海軍陸戰隊員

南薰礁 | 當年的南薰事件,如今再也不會,也不可能發生了

三沙熱點徵集到的老照片,1990年3月5日,解放軍副總參謀長何其宗等領導與南薰礁守礁官兵合影。

南薰礁 | 當年的南薰事件,如今再也不會,也不可能發生了

2007年9月1日南薰礁衛星圖,礁盤東北三代高腳屋北端可見自然形成的沙丘

南薰礁 | 當年的南薰事件,如今再也不會,也不可能發生了

2007年9月1日南薰礁衛星圖局部放大,三代高腳屋北端可見自然形成的沙丘

南薰礁 | 當年的南薰事件,如今再也不會,也不可能發生了

2009年2月27日衛星圖

南薰礁 | 當年的南薰事件,如今再也不會,也不可能發生了

2014年2月18日衛星圖,由於海浪的作用,那個自然形成的沙丘形狀也在不斷地改變

南薰礁 | 當年的南薰事件,如今再也不會,也不可能發生了

南薰礁沙丘實況圖,近景為二代高腳屋遺蹟

南薰礁 | 當年的南薰事件,如今再也不會,也不可能發生了

填島前的南薰礁航拍圖

南薰礁 | 當年的南薰事件,如今再也不會,也不可能發生了

2014年8月23日,填島中的南薰礁衛星圖

南薰礁 | 當年的南薰事件,如今再也不會,也不可能發生了

2014年8月23日,填島中的南薰礁衛星圖局部

南薰礁 | 當年的南薰事件,如今再也不會,也不可能發生了

2014年10月20日衛星圖,正在疏浚填島的工作船

南薰礁 | 當年的南薰事件,如今再也不會,也不可能發生了

2014年10月20日衛星圖

南薰礁 | 當年的南薰事件,如今再也不會,也不可能發生了

2015年1月26日衛星圖

南薰礁 | 當年的南薰事件,如今再也不會,也不可能發生了

2015年3月17日衛星圖

南薰礁 | 當年的南薰事件,如今再也不會,也不可能發生了

2015年3月17日衛星圖

南薰礁 | 當年的南薰事件,如今再也不會,也不可能發生了

2015年春季,施工現場航拍圖

南薰礁 | 當年的南薰事件,如今再也不會,也不可能發生了

2015年春季,施工現場航拍圖

南薰礁 | 當年的南薰事件,如今再也不會,也不可能發生了

2016年2月2日衛星圖

南薰礁 | 當年的南薰事件,如今再也不會,也不可能發生了

2016年2月12日衛星圖

南薰礁 | 當年的南薰事件,如今再也不會,也不可能發生了

2016年2月12日衛星圖局部

南薰礁 | 當年的南薰事件,如今再也不會,也不可能發生了

2016年2月12日衛星圖局部

南薰礁 | 當年的南薰事件,如今再也不會,也不可能發生了

2016年11月17日衛星圖

南薰礁 | 當年的南薰事件,如今再也不會,也不可能發生了

2017年6月22日衛星圖

南薰礁 | 當年的南薰事件,如今再也不會,也不可能發生了

距離那麼近,互相問個好。據南薰礁守礁戰士回憶,太平島臺軍女報務員曾用閩南話通過無線電問候駐守南薰礁的解放軍:“你好!吃過了嗎?”

南薰礁 | 當年的南薰事件,如今再也不會,也不可能發生了

如今的南薰礁,官兵們可以暢享4G信號。從當年搭在海水中的竹棚高腳屋,到如今的永陸島,南薰礁就像陪伴守礁戰士的太陽花一樣,越開越豔。

正文開始:

南薰礁,中國南沙群島島礁之一,行政上屬海南省三沙市管轄。其位於鄭和群礁西南端,礁盤為心形,長1400-1850米,接近2平方公里。南薰礁並不是一個獨立的礁體,其由南北兩個珊瑚礁體組成。通常所說的南薰礁一般指的是北側面積較大的礁盤,稱之為大南薰礁,該礁盤上有南北兩處小沙洲和多處礁頭。值得注意的是,大南燻礁東北側有漫長的珊瑚礁脈,對東北風浪具有消減作用,同時使得珊瑚砂石在礁盤東北角堆積,對小沙洲的形成起著至關重要的作用。而小南薰礁(西南礁)則因為沒有大型的珊瑚礁形成不了沙洲。小南薰礁(西南礁)為橢圓形,長1400米,兩礁相距約2.5海里,兩礁之間的水道中還有一些水深6米左右的暗礁,這樣的暗礁分佈是比較有利於吹沙填島,使得兩礁合併。

2014年3月,南薰礁開始人工吹沙填海,同年11月完成初步的填海工程,隨即開始陸上設施建設。經過5年的辛苦施工,終於陸續完成了南薰礁的建設,駐島部隊的生活條件大為改善。擴建後的南薰礁,已經是一座永陸面積0.18平方公里的小島,從空中俯視,它的形狀像“只”字形。原先的礁堡建在島的右下角,由於整個礁盤緊挨著深海區,颱風季的時候浪高足有25米,礁堡的樓頂都能被浪打到。而礁盤中央地帶由於層層礁岩的阻隔,風浪明顯減緩,於是擴建的時候就把主要建築都建在礁盤中央。修了一條小路連接原先的礁堡,另一側是一個小型港口。

中間的主要建築是一棟辦公大樓,樓的一側是一排排的太陽能電池板,另一側是幾座風力發電塔,島上的日常生活辦公就靠這些發電設施。除此之外,大樓周圍還有幾座雷達天線和衛星通信天線,在靠近港口的地方還有一個直升機停機坪。

1988年赤瓜礁海戰後,中國海軍收復了包括南薰礁在內的南沙多個島礁,並派出部隊駐守。當時住的是第一代“高腳屋”,防禦設施很不完善,再加上南薰礁惡劣的自然環境,對於駐守在這裡的海軍將士來說,條件是何等艱苦。值得強調的是,在我國有軍隊駐守的南沙各礁之中,南薰礁的氣候是最為惡劣的。從地理地形來看,南薰礁南方不遠就是一條漫長的大海槽,這片海域是深海區,風急浪高。而且南薰礁地理分佈並不太好,不在赤道無風區,因此在南薰礁12級的颱風可以連著刮幾天,10級颱風持續半個月也是常有的事。在早期我們只在南薰礁上建設了高腳屋與礁堡,因為礁堡緊挨著深海區,浪大的時候足有25米高,大浪經常打向原來的礁堡的二樓。據說,有很多來過南沙四五次的人,都因為風浪太大,沒能登上南薰礁,因此南薰礁也被駐島官兵稱之為“南沙中的南沙”,意指自然條件是南沙中最惡劣的地方。

1990年,這裡發生了非常嚴重的南薰礁事件。當時我南沙指揮部發現與南薰礁失去無線電聯絡,立即把情況上報到南海艦隊,總部馬上調派船隻前往察看,結果發現駐守該島礁的12名戰士,除1人由於燙傷被送到永暑礁治療外,其餘11人有6人死亡,5人失蹤。失蹤人員包括礁長、副礁長、通訊員等。

檢查人員在高腳屋內發現多處彈痕,表明這裡發生過戰鬥。接著他們又從水下的珊瑚礁上撈起幾支步槍,這些槍全是我軍守礁人員的制式步槍。南薰礁事件當時在軍內引起不小震動,南海艦隊當即就成立了調查組,進行全面深入的調查。但是調查最終沒有結論,除了被發現遺體的幾名戰士被定為烈士,失蹤的至今沒有定性。

網上對此事件一直有兩種說法,一種是“內訌火併”,一種是“敵方摸哨”。“內訌火併”的說法是因為駐島的12人中,主要來自兩個省份,由於語言、生活習慣不同,加上礁盤空間狹小,環境封閉,條件艱苦等,造成兩派人員一直有矛盾互相對立。而兇案現場死亡的人員,全是是一個省籍,認為兩派人矛盾爆發,最終釀成一派人對另一派人的屠殺,殺人一方最後劫持路過的外國漁船逃走,不知所蹤。“敵方摸哨”是指敵方的蛙人部隊摸哨,而且上島後偷襲駐島人員,一鍋端,除了到永暑礁看病的1名戰士,其餘11人死的死,失蹤的失蹤。

筆者認為,南燻礁位於南沙群島中部鄭和群礁和九章群礁之間,東北是太平島,有臺灣軍隊駐守,東側的鴻庥島、南部的景鴻島、西部的大現礁,以及附近郭謙沙洲等,密密麻麻多個島礁,均為越軍佔領。可以說越軍對南燻礁形成了三面合圍之勢,敵我態勢非常險惡,我南燻礁勢孤力單,缺乏依託,防守十分脆弱,極易遭受攻擊。特別是越南佔據的鴻庥島距離南燻礁僅5海里,該島守備之敵超過一百人,他們可集中優勢兵力,利用我人員防守薄弱的補給、換防間隙和夜暗發動突襲,一舉將我守軍殲滅。無論怎樣分析,太平島的臺軍攻打我南燻礁的可能性幾乎沒有。因而,被附近島礁越軍暗算的可能性很大。真正的真相,看來需要一些時間才能大白於世。

但時至今日,我國在南沙諸島開展大規模的吹沙填島工程,南薰島也是舊貌換新顏,它將與永暑島、美濟島、渚碧島等一起,成為我國南沙群島一道永不可催的鋼鐵長城,守衛著南海的門戶,而南薰礁事件未來也將永不可能再次發生。

隨著島嶼建設的逐步完善,目前該島上早已不再是不毛之地,綠地、房屋、居住設施整齊排列,錯落有致,物資補給與對外交通方便快捷,極大地改善了島上官兵的生活和戰鬥條件。南薰礁的舊貌煥然一新,其已經成為中國南沙群島上堅不可摧的鋼鐵城堡,一艘不沉的航空母艦,同時南薰礁自身的改變也見證了中國在整個南海建設中改天換地般的成就,見證了中國在捍衛領海主權的歷史性進程!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