京劇表演藝術的規律,談京劇的整體性和單一性

什麼是好戲?什麼是好角?這也是我和許多前輩經常交流的話題。京劇中的唱唸做打暫且不談,僅從觀眾的角度來說,你是否被戲中的情節感動,又是否融入戲中,全身心的投入進去?什麼是好戲那就不言而喻了!好戲必定有好角兒,好角兒是好戲的組成部分,缺少好角兒,一齣戲也算不上好戲。被戲中情節所感染的我們大都是因為逼真的人物刻畫,換言之,也就是角兒的魅力,一個演員如果能通過自己精湛的藝術牢牢的抓住觀眾,毫無疑問,他是成功的。做不到如此,那也就是說,這位演員尚且還需歷練。

京劇表演藝術的規律,談京劇的整體性和單一性

梅蘭芳《貴妃醉酒》

談京劇的藝術,所謂規律,不過都是圍繞這一情況所展開的。我看過吳玉如先生的一幅字,單看筆畫,並不好,單看一個字,也算不上好,單看一列,依然算不上好,然而看到這一幅字的總體,卻有著說不上來的好。那些初看不好的地方放在一塊就全都好了,仔細想來,非這樣寫不可!這就是藝術的整體性。我是理工科出身,一個完整的物質,由眾多的有機體構成,而有機的部分缺一不可。書法是這樣,繪畫是這樣,同樣的,京劇也是這樣。京劇中主角至關重要,但缺少配角也是不成立的,甚至連基本的情節構成都成問題。

京劇的樂隊之於一齣戲也是舉足輕重,我們通常稱之為“文武場”,文場包括京劇、京二胡、月琴、阮、笛子等,武場包括大鑼、小鑼、堂鼓等打擊樂器。文武場和演員的配合是最經典的相互補充,主次配合的典範,我們經常能在京劇演唱會中看到,當一個演員唱完一段戲後,一般都會轉身向樂隊鞠上一躬,這足以說明樂隊的重要性。舞臺上的道具、演員的服裝、水袖、動作等都是為人物服務,樂隊和演員之間的主次配合為情節服務,而人物的刻畫推動情節的發展,所有的一切都是有機的整體,缺一不可。

京劇表演藝術的規律,談京劇的整體性和單一性

京劇《霸王別姬》

京劇是“角兒”的藝術。對於大多數觀眾而言,看戲看的就是角兒,同樣的一齣戲,有的人演一票難求,有的人演,無人問津。和電視劇不同,京劇不以故事情節取勝,一個簡單的情節可以演繹的極其精彩,反而複雜的情節卻成為表演的累贅,在戲中,全靠演員的唱唸做舞。看梅蘭芳演《貴妃醉酒》,看的是楊玉環還是梅蘭芳,我想應該是後者。其實關於京劇刻畫人物的觀點,曾經有過許多爭論。都說程派的《六月雪》好看,但極少有觀眾看戲時淚流滿面,反而遇到演員長腔,給予喝彩。這能說明京劇中不用刻畫人物嗎?顯然不能,京劇經過二百多年曆史的沉澱,形成了一定程式化的東西。“無技不成藝”,僅僅追求技術,不刻畫人物,也就沒有藝術可言,那京劇也就缺乏它的生命力了。

京劇表演藝術的規律,談京劇的整體性和單一性

京劇《六月雪》

京劇其實一直在強調“單一”,它總是突出一個角色,舞臺上“主角”也至多不會超過三個人。《鎖麟囊》中的薛湘靈、《荒山淚》中的張慧珠、《搜孤》中的程嬰、《捉放曹》中的陳宮、《紅娘》中的紅娘、《貴妃醉酒》中的楊玉環、《霸王別姬》中的虞姬、《白蛇傳》中的白素貞、《借東風》中的諸葛亮、《文昭關》中的伍子胥、《范進中舉》中的范進等等都是以一個主角為主。像《赤桑鎮》中老包和嫂孃的對唱、《斷密澗》中的二人對唱、甚至《二進宮》中的三人對唱,這些都在京劇的規律之中。有人說不對,《三堂會審》是四個人、劉稟義、王金龍、還有小生和旦角,其實它也是符合規律的。當舞臺“主角”人數多餘三人後,京劇憑藉它獨有的方法“調度”來調節人物之間的關係。《三堂會審》中,隨著“紅藍袍”說到“講!”蘇三跪在前口開始唱,這時的紅藍袍已經弱化,主要強調蘇三這一個“主角”。當蘇三停止不唱後,紅藍袍開始對話,隨著驚堂木一拍,蘇三又開始唱。

像《群英會》、《法門寺》、《連環套》、《龍鳳呈祥》這樣的群戲,如果沒有“調度”,那臺上豈不是亂糟糟一團。京劇中,為了突出主要人物,往往會讓倆個或者三個“主角”站在臺口,亦或讓無關演員下場來強調“主角”們。總言之,這樣做就是為了突出主要人物,吸引觀眾的注意力。

京劇表演藝術的規律,談京劇的整體性和單一性

京劇《玉堂春》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