優勢思維,是針對誰的“優勢”?

優勢思維,是針對誰的“優勢”?

這裡的優勢,是指思維的不同方向。那麼什麼樣的方向,算是優勢呢?從三個角度來說說。

第一個角度:優勢,是針對本能而言

本能的方向有四個,即向外索取,自我證明,直奔結果,終結對話。沒有什麼道理好講,只是一種習慣,是舊腦的習慣,或者說是進化的痕跡。解釋一下:

1、向外索取

舊腦以自我為中心,表現為不斷索取,或者不敢索取,有時感覺不好意思,怕麻煩別人等等。索取,聽起來似乎是對行為的貶低,好像在描述一種低效的行為取向。可是在現實中,索取往往得遂所願,於是更加變本加厲,在索取的方向上越走越遠。

2、自我證明

這是最常見的一種“銷售”方式,比如高聲吆喝,王婆賣瓜般的叫賣,或者用優雅一些的方式證明自己。遭到質疑時,會更強烈的方式去消除質疑,這樣一步步進入證明的怪圈。值得擔心的,倒不是自我證明的無效,而是取得了明確的效果。這樣的效果會帶給人的一種錯覺,繼而形成信念,會讓人更加相信自我證明的正確。即使偶爾有些挫敗,也會被解釋為證明還不夠有力而已。

3、直奔結果

每個人都有走捷徑的傾向,都有急迫拿到結果的傾向,而對於中間的過程不耐煩,忽略事物發展的規律,也忽略對方接受事物的規律。可是這樣匆匆滑過中間步驟,違背規律的做法,同時也給自己帶來巨大的壓力,讓索取的意圖更加凸顯,讓自己臨事變得猶豫退縮。想想自己為什麼怕見客戶,往往是因為直奔結果的念頭。

4、終結對話

這也是一種無意識的對話習慣。當對方提出一個問題,比如你的產品怎麼樣?因為話題進入了“我”的領域,瞬間激活了所有的話匣,變得滔滔不絕,主導了談話,最終的目的無非是想證明產品很好。這樣的談話如果還不能令對方無語,對方可能會轉另一個話題,比如對方再提出價格問題,此刻就會自然產生一種衝動:證明價格的合理性。潛在的意圖,是不是想證明對方沒有別的選擇,只好購買?可是,很少有人喜歡在沒有別的選擇情況下購買,況且人類抗拒曲線(HRC)也提示了人類接受新事物的不同階段,每個階段都不能忽略,也難以跨越。讓對方降低自主權的溝通方式,實際的效果是讓對方閉嘴。說出這個結果,讓很多人吃驚,因為這不是原意。原意是讓對方相信,而不是讓對話終結。習慣,很少經過思考。

我們處在這四個方向的時候,往往無知無覺,似乎是自然發生的,從未思考這麼做的真正意義。如果被突然問及為什麼這麼做,反而會詫異,覺得這還用問嗎?凡是有這個反應的,都是因為深陷習慣之中,毫無防備。

所以上這四個方向不是優勢的方向,要獲得優勢,需要做出調整。可是這樣一來,就等於否定了過去的方法,甚至否定了過去的業績,心理上很難邁過這道坎,會不斷地辯護,捍衛自己既有的方向。這也註定了優勢只能是少數。

優勢思維,是針對誰的“優勢”?

所謂優勢方向,與上述四個方向相反,即向外付出,洞察對方,下一步,下一次。聽起來沒什麼,做起來步步都不同,需要不斷練習,形成新的習慣。為此,需要時時覺察此刻的方向。也解釋一下:

1、向外付出

與索取相反,這裡提議付出。遇到的普遍障礙是:“如果我對別人付出,誰對我付出呢?”誤以為付出是一種道德說教,其實是一種思維的方向,是屬於方法的範疇。付出,只是因為這種方法能讓很多難題迎刃而解。選擇付出,只是因為它比索取會得到更多,純粹是方法,與道德無關。

2、洞察對方

我們熱衷於瞭解自己,證明自己,卻容易忽略對方。有時候,即使要了解對方,也是帶著索取的目的,給人勢利的感覺。還有人認為洞察對方會讓人害怕,因為每個人都有自己的隱私,幹嘛非要了解對方?有些排斥。這是對洞察的一種誤解。洞察也只是一個方法,有了這個方法,我們可以更直接更深入地滿足對方需求。當然,所有的工具或者方法都可能被濫用,洞察也不例外。比起那些不會洞察的人,認為洞察很容易,根本不是問題,才是麻煩。

3、下一步

這個思維方向,似乎不難,甚至認為這與本能的方向,即直奔結果相同。區分的關鍵,是哪一種讓自己思路開闊,有事可做。如果一個思路,讓你動彈不得,那就不是優勢方向。比如人類拒絕曲線提示的,人們接受一個新觀念或者新產品所經歷的五個階段:拒絕,懷疑,過分樂觀以及回到現實等,之後才是接受。銷售人要做的,不是讓客戶停止在某個階段,而是在每個階段幫助客戶快速經過。跨越好幾個步驟,不太現實。在《醫藥代表的五把利劍》這本書裡提出的五步銷售法,也尊重了客戶的認知規律。銷售人每一個動作的目標,只是下一步。由此會生出無窮的辦法。

4、下一次

有效的銷售,不是靠一次搞定,而是連續性溝通;客戶購買,不是銷售的結束,而是剛剛開始。所以,真正的銷售,是產生連續不斷的溝通。可是現實工作中,很少看到連續性的痕跡。下一次,才是這一次溝通的目標。會銷售的人,是那些擁有很多“下一次”的人。

要形成優勢,需要對抗舊的習慣,這個很難,所謂本性難移。這道門檻很高,所以只有少數人擁有。成為所謂的優勢少數。

優勢思維,是針對誰的“優勢”?

第二個角度:優勢,是意識與潛意識的連接

每個健康的人都有兩個部分:意識部分和潛意識部分,兩者都是自己的一部分,不能只接受其中一個,而拒絕另一個。

憑藉本能做事的人,意識與潛意識往往是斷裂的。他只承認意識部分,而排斥潛意識部分,有口頭禪為證,比如:“我不是有意的”,“我沒有那樣想”,“那不是我的原意”,這些口頭禪實際上體現了一個人對自己潛意識的拒絕。

一個人獲得優勢思維的過程,實際上是對自己的潛意識加以接納的過程。

見到陌生人,馬上遞上名片。這樣的行為,以前只是去做,從未想過為什麼這樣做。如果問問自己,這麼做的原因是什麼?這樣思考,實際上是把我們的習慣動作,納入到意識的範疇,把其中的意圖弄明確。實際的效果是,在這一點上,建立了意識和潛意識溝通的渠道。

如此反覆,在更多的節點上,讓意識和潛意識發生交融,讓意圖的表達更加純粹,更加明確,容易讓溝通效果體現出來。

當我們的日常動作經過意識過濾之後,會重新成為潛意識的一部分。這個時候,達到的實際效果就是:脫口而出的深思熟慮。

第三個角度:優勢,是新的習慣,或者新的本能。

優勢思維,是針對誰的“優勢”?


任何技巧或者方法,在沒有形成習慣之前,毫無優勢可言。任何優勢,都不只是懂得一些道理,而是把這些道理內化,形成新的習慣,交付給潛意識。就像自行車,就算你很久不騎了,也不會忘記。

要形成自己的優勢,需要先調整自己的方向;需要把潛意識裡面的動作,放到意識層面去過濾。可是這麼做是費勁的,因為需要時時覺察自己當下的方向,需要識別並明確自己潛在的意圖,這是很累的,很少有人受得了。這樣的訓練,也會讓很多人半途而廢。

其實,也沒有那麼難。像學習英文一樣,每次掌握一個句子,看似很慢,有一天會突然變得豁然開朗。優勢思維也是,每次只掌握一個關鍵瞬間,一旦掌握,這個瞬間就會被內化,遇到相似的瞬間,就有了習慣性的反應。

什麼是你的關鍵瞬間?就是情緒波動的瞬間,問問自己:在誰的面前,在什麼事情上面,在什麼場合,情緒容易波動?

比如,見不得某人的自以為是;見不得一個人的兩面派嘴臉;看見某人那麼拽就氣不打一處來,覺得人家是小人得志;聽說某人倒了黴就很興奮;某大領導拍拍我的肩膀就能高興很久;一旦受到領導挑剔,就想立即辭職;每次受到批評,就會反擊,等等。這些都是關鍵瞬間。在這些瞬間,是怎麼反應的?都是認識自己思維模式的最佳時機。

自己的思維模式一旦被識別,那麼調整起來就不難;我們自然會把下意識的反應,放在意識層面去思考,一旦經過思考,反應的方式就會得到調整。下次,遇到類似的場景,我們就會有以往不同的反應。

如此反覆,幾十個瞬間“吃”下來,在我們生活和工作的很多關鍵瞬間,我們都有新的不同反應。整個人都會變得很不一樣,會更加從容與自如,而且毫不費力。這是系列訓練的回報,是一種延遲的回報,也是最划算的投資。終極的資源,還是人的思維模式。

如何訓練?靠譜的訓練方式,還是做自己的教練。如果一定要向外求助,就去找一面鏡子吧。

每天的努力,就是做一面合格的鏡子,也準備打磨更多合格的鏡子。

你是一面鏡子嗎?

優勢思維,是針對誰的“優勢”?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