各國人民都在努力進行的垃圾分類,是不是在做無用功?

英國每週三街道兩側清一色的垃圾桶,德國超市裡的瓶子回收機,中國人如今對垃圾分類的熱忱,都是我們對這顆藍色星球的​懺悔和愛。


一、垃圾分類:我來到你的城市

週二晚上八點多,英國的天還沒暗。屋內樓梯傳來一陣腳步聲,接著是大門被打開,隔壁老李蹭的一下出去了,做一件極其重要的事情——推垃圾桶到門口。劃重點,綠色蓋的垃圾桶。

英國的垃圾桶一般會有三個顏色代表不同功能,考村的桶蓋有綠藍棕三個色。生活垃圾用垃圾袋繫好丟進綠色蓋子裡,可回收垃圾被丟進藍色蓋子垃圾桶內,花園樹木這類我們會丟到棕色蓋子裡。每個顏色的垃圾桶都是兩週一收,錯過時間,就等著生活在垃圾堆裡吧。

各國人民都在努力進行的垃圾分類,是不是在做無用功?

院子裡的垃圾桶

每週三一早垃圾車慢悠悠轉過每家每戶,姿態相當傲嬌。如果你家垃圾溢出垃圾桶、蓋子沒合上,對不起不搭理你;如果你家沒有按顏色推出垃圾桶,比如原本該推藍棕色出去結果你推的是生活垃圾,對不起不搭理你;如果你壓根忘了把垃圾桶推出去街道上擺好,對不起等著被燻死吧。

初來乍到時,我們就曾經一口氣把所有垃圾桶推出去,完事還疑惑為啥垃圾車不倒我們的垃圾;最可怕的是某個週二晚上忘記推垃圾桶出去,後面整整兩週廚房被垃圾佔領的可怕,那氣味畢生難忘。

幾個月前看到上海「史上最嚴垃圾分類」政策出臺,沒敢作壁上觀,看這幾年在環保問題上的政策趨勢,感覺這把火肯定很快燒到全國。

做了份網上的垃圾分類【上海卷】,被幹垃圾溼垃圾硬是整的沒及格,幸好廣大網友的智慧不可小覷,告訴我「丟垃圾的時候多考慮下豬的感受就不會出錯」——豬能吃的是溼垃圾,豬不吃的是幹垃圾,豬吃了會死的是有毒垃圾,賣了能買豬的是可回收垃圾。

各國人民都在努力進行的垃圾分類,是不是在做無用功?

聊到全民垃圾回收這項舉措到底有沒有必要,眾說紛紜。

骨瘦如柴的北極熊在垃圾堆裡翻食物、海洋垃圾在風暴後湧上陸地,這些照片讓人觸目驚心。全球每年多達1200萬噸塑料垃圾被倒進海洋、83%的自來水被檢測出含有微塑料危及人類自身,這些自然界的因果和數字極具衝擊力。支持垃圾分類的呼聲越來越響。

然而,一大波看客也在懷疑垃圾分類是否有意義,畢竟無論是美國還是中國,對垃圾的最終處理方法無非就是填埋法或者焚燒法。而這些帶來的環境汙染主要是由垃圾本身的屬性決定的,並不能靠消費者自行做好垃圾分類解決。

即使在垃圾分類細緻到五百多條細則的日本,也有業內人士抱怨這種做法。一家大規模垃圾回收企業的社長白井徹公開說道:「垃圾分類太細緻,並沒有降低我們企業的成本,反而是在提高成本」。

他解釋說垃圾回收分「運輸」和「分揀」兩大流程,垃圾分類雖然降低了分揀成本,但提高了運輸成本。運輸成本大約佔據回收成本的百分之七十。這樣下來,人們好不容易把垃圾分好類,豈不是在幫倒忙?

各國人民都在努力進行的垃圾分類,是不是在做無用功?

很多人拿他這段話當作垃圾回收無用論的依據,但忽略這裡強調的是企業成本。再者,無論是日本當年發佈的極其嚴苛的《廢棄物處理法》還是這回在上海試點的垃圾分類,比起對產業鏈中後端帶來的益處、對環境改善的直接影響,我們更能直觀感受到的是環保意識在無數人的腦海裡埋下種子,身體力行地減少生活垃圾的製造。

連垃圾分類四色玩具都變成很多小朋友的遊戲,許許多多的家庭帶著孩子一起進行垃圾分類。一切就像蝴蝶扇動了翅膀,你不知道會改變什麼,但可以預見至少延緩人類的自毀。


二、洋垃圾的不同命運

「瑞典垃圾已經不夠用」的消息時不時會出現在大家的視線裡。

早在2015年,挪威瑞典兩國的搶垃圾大戰就已經鬧得沸沸揚揚。本國垃圾的處理只動用了焚燒廠的兩成功力,於是他們開始從鄰國挪威進口垃圾,同時收取垃圾處理費。結果挪威自己也開始投資建廠,於是他們瞄準了英國等國的進口垃圾,並且收取高昂的垃圾處理費,大大掙了一筆。

他們的焚燒廠之所以能更加清潔高效,除了領先的科技,離不開3R原則(Reduce, Reuse, Recycle)和居民的回收利用。

據說廢棄紙品會被回收利用至少6次才進入焚燒爐,全國每年四百萬噸的垃圾只有1%有需要填埋或焚燒處理。瑞典人會被要求進行垃圾分類,不願自己動手就要上交一筆垃圾處理費。而進入焚燒爐的垃圾又會轉化為電能和暖氣,為常年寒冷的這個國家供暖供電。

各國人民都在努力進行的垃圾分類,是不是在做無用功?

在垃圾回收利用上,他們也足足經歷了一代人的努力。為了讓懶得垃圾分類的人無法垃圾,瑞典政府甚至重新設計了垃圾容器,讓你無法把垃圾亂扔。經濟效益永遠是最直接有效的激勵,在回收利用這一環瑞典超市扮演著很重要的角色,消費者們喝完飲料後可以帶著空瓶子去超市兌換現金或抵扣消費。

這讓隔壁老李想到德國,另一個垃圾分類同樣走在前面的國家。幾個月前在德國旅行,隔壁老李站在超市的自動回收機前,好奇地看著一家子把空酒瓶和塑料瓶逐個逐個投入機器中兌換零錢。一旁的小朋友看著姥姥往裡投放瓶子,也搶著要親自動手。

同行的夥伴向我科普德國的塑料瓶喝完帶回去,能換25便士,在每個飲料的價格牌上都寫著這句話鼓勵大家多多回收。在海德堡遇到的八十多歲工程師爺爺,很熱心地帶我們到處轉悠介紹當地歷史文化,出於禮貌我買了瓶飲用水給他。

神奇的是,他不知道從哪變出了自己隨身攜帶的可循環布袋,還對我們說水瓶可以帶到超市換錢。可能這些行為背後並非出於保護地球環境保證人類繁衍這類超大的課題,但在政府嚴苛政策和經濟激勵措施的「棍棒」與「紅棗」雙重努力下,人們的行為的確受到積極引導,這也是中國正在努力的方向。

各國人民都在努力進行的垃圾分類,是不是在做無用功?

比起瑞典垃圾不夠用且進口垃圾還能得到額外收益,洋垃圾在東南亞卻擁有著不一樣的命運。

中國享有「世界上第一大洋垃圾進口國家」這個頭銜很多年了。到了2016年,中國洋垃圾進口量已經達到4500萬噸。對於垃圾回收產業並不成熟的中國,面對如此龐大的垃圾體量,也不過是人工分揀回收利用一些有價值的材料,更多的垃圾被填埋和焚燒在中國境內,汙染著我們的土地和同胞。

環境承載力畢竟有限,現今中國製造業的發展也不像30年前剛剛起步,中國也沒必要再付錢去買這些洋垃圾了。

2017年中國硬氣地發佈「洋垃圾」禁令:

2018年1月,中國正式啟動洋垃圾入境新規,停止進口包括廢塑料、未分類的廢紙、廢紡織原料等垃圾在內的24種洋垃圾。到2019年年底前,逐步停止進口國內資源可以替代的固體廢物。

各國人民都在努力進行的垃圾分類,是不是在做無用功?

這讓包括美澳英日等極度依賴垃圾出口的國家不知道垃圾該去哪了。他們把目標轉向了東南亞其他國家,然而這些國家的市場吸收能力較弱,並沒辦法迅速消化如此多的垃圾。拿美國舉例:

“據美國國家統計局數據,截至2018年11月,印度從美國的廢紙、廢紙箱進口額是前一年的1.6倍,印度尼西亞也比2017年增長了132%。在塑料廢棄物方面,美國總出口量減少了33% ,而馬來西亞自美國的塑料廢物進口則增加了55%。”

而且這些東南亞國家也慢慢意識到弊大於利,試圖控制洋垃圾的進口量。洋垃圾的不同命運給我們帶來啟示:整個環保產業鏈需要全面升級,全體國民環保意識亟待提高。

而這一切,在中國正在發生著。

垃圾分類帶動的更多是意識上的改變,如何從減少使用資源、多次使用資源、循環利用資源三個環節作出改變,這種思考將會為我們的生活和生態帶來更多的影響。

在這過程中,即使是像京東領投5億美金的電子回收平臺「愛回收」、二手閒置平臺「閒魚」、國外循環式消費品平臺「Loop」,這些受資本驅動的回收行為,在Reuse這一環都是對社會有益的。

希望更多的人能從需求和商機中,創造出有益地球生態的產品。


1. 劉辛未. 2018. 《中國禁止洋垃圾入境,這些國家一下崩潰了……》經濟日報

2. 十一. 2019.《把你逼瘋的垃圾分類,正在創造數個千億級產業》創業邦

3. 陸紓文. 2019.《瑞典99%的垃圾回收利用率是怎麼做到的?》文匯報

4. 馮迪凡. 2019.《中國“洋垃圾”進口禁令生效以來,美國回收產業面臨“活久見”的大變局》第一財經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