民國“老明信片”上的戳與票辯識

曾經接到一位客戶持一枚老明信片來鑑定(見圖)。該明信片貼“中華民國光復紀念”1分郵票一枚,銷“天津 1912年11月4日”日戳。筆者查閱《中國郵票大全圖錄》,該套“中華民國光復紀念”郵票發行於1912年12月24日。顯然郵戳日期早於郵票發行日期,那麼,此枚明信片是否屬於偽造品呢?

民國“老明信片”上的戳與票辯識

經過筆者反覆觀察,明信片上的日戳與郵票使用日期嚴重不符,而紕漏恰恰就出在這個十分搶眼的天津中英文日戳上。此郵戳已歷經百餘年,卻墨色色澤清晰如新,沒有陳年之味。通過使用工具與新票(該1分郵票屬於民國郵票中的低檔品)放大對比,認定此片實為偽造品,依據如下:

1.郵戳。依據是“中華民國光復紀念”郵票的發行日期為1912年12月24日,郵戳在郵票發行的50天前就已經蓋在郵票上。據民國郵政史料記錄,民國初期郵政局對紀念郵票的發行是非常嚴謹的,假設郵票在發行日前一、二天由人為提早流出,尚有可能,但這枚明信片上的郵票卻在重大的紀念事件中提早了50天就流出,然後蓋上了“1912年11月4日”的日戳,但卻無任何郵政史料和歷史文獻所支持,這著實令人懷疑!

2.明信片。圖案上面的“TIEN TSIN.Marche Frangais”外文在放大後顯示出印刷網點(為多色套印才有),致使文字邊緣模糊而不清晰;而民國時期的明信片在印刷中對於細小文字一般都是用黑色實墨(不再套印另外顏色)直接印刷在底圖上面的,所以字雖小但很清晰。

3.明信片無圖案地址書寫面。所有字體、線條均顯示為多色套印,而民國初期明信片實際均為單色不套印。所以此片書寫面的文字、線條邊緣模糊而無清晰感,這也應證了上面明信片系用老民國原版明信片人為翻印,其用紙也必定是現在的紙張。

民國“老明信片”上的戳與票辯識

“平版”膠印的假郵票

4. 郵票。片上所貼“中華民國光復紀念”1分郵票為“平版”膠印(手摸無凹凸感),而該套郵票郵政資料記錄應為“雕刻凹版”印製(與鈔票一樣,手摸有凹凸感)。郵票圖案橢圓中的“中華民國光復紀念”字樣放大模糊不清,特別是“國”字,筆畫都並在一起;“雕刻版”郵票在放大40倍後依然較清晰。由此斷定郵票為現代膠印製版印刷。

民國“老明信片”上的戳與票辯識

放大40倍的“雕刻版”真郵票

5.郵票與明信片的歲月痕跡。郵票四周齒邊緣均有黃梅斑出現,原屬於正常時代特徵,但近百年時間裡這黃梅斑卻除下端中央少許有搭入明信片上,其餘黃斑皆無滲透進明信片上。再看明信片存世百年,卻無留下自然風化、劃痕等歲月痕跡(俗稱“包漿”),四角尚尖而不磨損,是非常不合情理的。

民國“老明信片”上的戳與票辯識

“中華民國光復紀念”雕刻版郵票

最終得出結論:

郵戳的使用日期與郵票發行日期嚴重不符(就像一個嬰兒還未出生,怎會有滿月照出現?),分析使用了“假民國郵戳”(因為現代的仿印品怎可能再蓋到“民國郵戳”?);“中華民國光復紀念”1分郵票為膠印版,印製粗糙,無“雕刻版”郵票的細膩厚實感。雖然缺乏該民國原版明信片作為實物對比,但結合民清時代的老明信片印刷和紙質亦可辨別為假,因目前市場上所見的仿印民清老明信片基本都為“平版”膠印,且現代紙張模仿不出老明信片的歲月感。由此可以肯定,這枚貼“中華民國光復紀念”1分郵票明信片,並非是在郵票發行日前的50天提早貼用的超前郵品(否則要改寫郵政史了),其實是用“仿印明信片”貼上“假郵票”,並用“假日戳”蓋銷製作的十足欺騙集郵者的作假郵品,當無任何收藏價值!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