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rchDaily 是全球最大的建築媒體,致力於服務每一位創造者,把有個性和代表未來的建築展現給大家 。
今年是 ArchDaily 舉辦建築大賽的第十一個年頭,大賽採用完全平等的投票式,不帶偏見,不受地域限制地選出最能代表當下和未來趨勢的標誌性建築。

今年有近 10 萬人參與投票,共選出 15 類標誌性建築,中國有 3 座入選。
顯然,除了好看之外,這些建築有著更深層次的審美和表達。某種意義上,這些建築代表了未來的趨勢。至於有些什麼趨勢,我們邊看邊聊。
01 體育建築類:Simonne-Mathieu 網球場
這座網球場在巴黎落成,它不僅僅是一座網球場,球場的周圍還用玻璃幕牆搭建起了一座環形的溫室。

雙層玻璃的隔熱效果,可以讓來自四大洲的植物都茂盛地生長。花園和運動,植物和網球的融合,打破了體育場館的界限,把運動送回到了最原始的模式 —— 回到大自然之中。
玻璃幕牆與鋼結構的靈感來自英國建築奇觀之一的水晶宮,不同角度的玻璃會隨著外界光線的改變而改變衍射的方向,讓整座場館帶上了一種律動感。
攝影:Erieta Attali
02 構築物類:寄生蟲住宅
住房難是全世界普適的問題,有的人住豪宅,有的人沒有容身之所。
位於厄瓜多爾首都基多的寄生蟲住宅,建造於屋頂之上,全面積只有 12 平米。這個小型住宅,包含了衛生間、廚房、臥室、儲存空間,以及一個可根據需求轉變為餐廳、工作室或客廳的多功能空間,可以滿足人類的基本需求。
建築材料上,為了保證建築的穩固,寄生蟲住宅採用了主體鋼結構,牆內則採用建築廢料和刨花板等環保回收材料,接縫處則創新性地採用了椰子纖維。
建築師表示建築在樓頂的寄生蟲住宅可以很快地接入城市的水電氣網絡,同時也以最低的成本解決了人們的居住問題,在人口密集的城市可以很快複製。
也許,你會喜歡這樣的蝸居嗎?
攝影:Andrés Villota
03 商業建築類:電動車超快速充電站
汽車的電動化是未來的趨勢之一,傳統的加油站也該換個模樣了。建築師 COBE 在斯堪的納維亞設計了一種新型的電動汽車充電站,該充電站不僅可以 15 分鐘給汽車充滿電,還能讓旅途中的人們得到精神上的休憩。
充電站採用模塊化設計,每一個充電樁就是一顆「樹」,可以單個工作,也可以由多顆「樹」拼接而成「樹林」。
充電站的所有部分都可以被分解可回收的材料,在「樹林」裡種上樹木和花草,可以得到一種公園式的體驗。讓旅客放鬆的同時,也可以減少交通事故的發生率。
攝影:Rasmus Hjortshøj - COAST
04 室內建築類:重慶鍾書閣
鍾書閣坐落於重慶楊家坪中迪廣場,就像是魔幻的 3D 城市重慶一樣,鍾書閣也頗具魔幻氣息。
大廳內的「燈罩書架」、層層環繞的「山形階梯」,都讓這座書店的格局變得立體起來。
寧靜的氛圍和暖色調的燈光,一定會讓你相信「如果有天堂,那應該是圖書館的模樣」。
攝影:邵峰
05 宗教建築類:實木教堂
建築師 John Pawson 在德國西南部設計了一系列路邊小教堂,他認為教堂在野外並不應該作為建築存在,而是森林和地面的過渡,所以這些小教堂全部採用實木結構建造。
從遠處看,這些教堂就像是一堆堆在地面上的木料,但是經過考究的打孔工藝,能是木材恰到好處地透過光線,木材的年輪也能體現出神聖感。
溫暖的色調和有觸感的表面,能使參拜者更加由衷地表達自己。
攝影:Photography Felix Friedmann
06 公共建築類:新加坡星耀樟宜
這可能是世界上最好看的機場之一。建築師將商場和花園結合在一起,作為樟宜機場的心臟和靈魂,充分呼應了新加坡「花園之城」的美譽。
建築的外部幾何形狀是一個倒扣的環形屋頂,以此將室內花園、休閒景點、零售空間、餐廳、咖啡館等一應俱全的設施都聯結在一起,中心還有世界上最高的室內瀑布「雨漩渦」,從圓頂上向下面的七層森林山谷花園傾瀉而下。
其中還包括許多綠植和一個能容納 1000 人活動的廣場,將機場本身就變成了一個旅遊勝地。
07 辦公建築類:Second Home 好萊塢辦公室
洛杉磯好萊塢的新辦公室採用了集合式的手法,從上向下看,就像是許多個細胞緊密排列在一起。
這是 60 個橢圓形的獨立辦公空間和會議室,有 4 種尺寸,可以同時容納 700 人辦公或會議。
各個「細胞」之間,還有各種綠植或花草,員工可以透過 360° 水平視角的透明玻璃,直接看到花園內的植物,給人以身處自然之感。
攝影:Iwan Baan
08 工業建築類:CopenHill 新型垃圾焚燒發電廠
許多人想象中的工廠,都是巨大的煙囪和糟糕的環境。位於丹麥的 ARC 新型垃圾焚燒發電廠打破了這種刻板印象,這裡不僅能夠滑雪、徒步和攀巖,甚至可以舉行卡丁車比賽。
從頂部一直往下,滑雪愛好者將擁有媲美奧運 U 型滑道長度的人造斜坡,同時他們還可以通過玻璃牆觀看發電廠 24 小時工作的盛況。在滑雪坡道底部,設計師還設置了一個 600 平方米的「滑雪酒吧」,供市民和來訪者休憩。
這可能是唯一一個人們想去旅遊的工廠了吧。
攝影:Laurian Ghinitoiu
09 住房建築類:法國白色樹塔住宅
2013 年,法國蒙彼利埃市發起了一個名為「Folie Richter」的設計競賽,希望設計一座塔樓。一群建築師拜訪了日本建築師藤本壯介,設計了這個白色樹塔住宅。
這座白色樹塔在建築物的底部和頂部都設計了廣闊的空間,其中高達 7.5 米的懸臂式陽臺是世界首創,住戶們可以在廣闊的外部空間享受到地面一樣的自由。
陽臺的比例參考了熱帶雨林中樹葉的分佈 —— 每一個陽臺都能接收到陽光的照耀。在法國這個擁有 80% 日照的城市裡,這樣的設計非常人性。
攝影:Cyrille Weiner
10 住宅建築類:蒙薩拉斯之屋
這所住宅位於埃爾奇瓦(Alqueva) 大湖旁邊,遠遠看去,似乎什麼都沒有,與地面融為一體。
蒙薩拉斯之屋利用地形澆築而成穹頂結構,剛好成為斜坡的一部分,建築師在這裡傾注了和地形相輔相成的弧形設計,讓房屋有種「隱身」的感覺。
在寬闊的自然景觀中,房屋只有內庭和外化的倒穹頂具有一般建築概念的房屋結構,其他地方都能讓你融入自然,親近自然。
攝影:João Guimarães
11 服務建築類:雲鏡·花園火鍋餐廳
雲鏡·花園火鍋餐廳位於成都近郊,隱匿在樹林之中,環抱一方荷塘(也不知道夏天蚊子多不多),確實很美。
建築總長 290 米,淨高 3 米,白色走廊式的餐桌排布在樹與樹之間,並把荷塘包圍起來。建築沒有牆體,身邊就是花草樹木和荷塘月色。
在這裡吃火鍋,愜意放鬆。
攝影:存在建築
12 醫療建築類:冷杉林中的冥想聖地
隈研吾建築事務所在慕尼黑郊外的森林裡設計了一個冥想沉思場所,把冷杉木材加工成 30mm 的寬度,然後像樹枝一樣堆疊起來。
小木板分散了從天窗照射進來的光線,就像陽光照進森林中,住在這裡酒店的遊客既可以練習瑜伽又可以冥想沉思,休養生息。
建築,是人融入自然的一種形式。
攝影:Erieta Attali
13 教育建築類:重慶南開兩江中學
同樣是在重慶,南開兩江中學像是一個飛碟坐落在地面上,乍一看還有點 Apple Park 的感覺。
環形的設計,外環是教室,採用連續清晰的交通流線。內環教室的路線則相對自由模糊,可以閒庭信步行走自如。
傳統的校園教學區和活動區區分較明顯,建築師在南開兩江中學中則將自然引入,模糊界限,讓學生們又自如又自由的感覺,最大程度上減輕學習的壓力。
攝影:範翌等
14 文化建築類:聖羅蘭馬拉喀什博物館
這是一個奉獻給法國傳奇時裝設計師伊夫聖洛蘭的作品,在其中展覽著 5000 件時裝、15000 件高級女裝配件以及數以萬計的草圖手稿。
這又不僅僅是一座博物館,除了展廳之外,還有一個 150 平方米的臨時展廳,一個 130 座位的禮堂,一個書店,一家帶露臺的咖啡館和一個藏書 5000 本的圖書館。
建築採用陶土、混凝土和用摩洛哥石料製成的陶土色水磨石,與周邊環境融為一體,看看這個 Logo,是不是有點感覺了呢?
攝影:Dan Glasser
15 最佳產品應用類:A 住宅
這家住宅位於葡萄牙吉馬良斯市的邊緣地帶,既與自然地貌融為一體,也保證了住戶自己的私密性。
住址分為兩層,一層為活動空間,推門而開便可以獲得與外界的聯繫;一層為私人空間,以牆體隔開,具有私密性。從上往下看,就像是被擰開的魔方。
攝影:Ivo Tavares Studio
最後
當代藝術史家傑克遜說:「當我們想起任何一種重要的文明的時候,我們有一種習慣,就是用偉大的建築來代表它。」
建築有時候不只是建築,也是社會形態和人狀態的一種表達。也許上面的 15 類建築並不適合你,也許你正在操心著這個月的房貸,但是屬於你的那個小小空間,就是你生活寄託的地方。
我們可以把它變得更好,不是嗎?因為每個人都希望有一個理想的家。
閱讀更多 建築工學堂 的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