芭學園創始人李躍兒:像尊重大自然那樣去尊重孩子的發展


芭學園創始人李躍兒:像尊重大自然那樣去尊重孩子的發展

把孩子培養成符合他的特點和性格的人

  

  中國教師報:您以前是一位畫家,現在卻成為一位知名的幼兒教育專家,您是如何走上幼兒教育這條道路的?學習藝術的經歷對您從事幼兒教育有幫助嗎?

  李躍兒:我是學美術的,剛畢業時當過中學老師,教過美術、地理和生理課,還為學生辦過不收費的美術班。我那時候在生理和地理課上用畫畫的方式講課,學生特別喜歡。後來調到群眾藝術館工作,專門輔導孩子畫畫,發現我用的傳統的教畫方法很有問題,於是開始探索教育方法,逐步走到現在這條路上。後來我的油畫入選了“全國油畫三百家”,並參加了第六屆全國美展。當時我掙錢也很容易。可是越往前走,就越覺得非常迷茫,錢和名聲並沒有給我帶來多少愉悅感和幸福感。面對自己的畫,當我看到有一點瑕疵,情緒就很低落,別人的一點點小小的批評也讓我很在意和焦慮。

  後來一個偶然的機會,我走進了關注於兒童發展心理意義的幼兒教育,我發現自己一下子被吸引住了,變得每天都特別振奮。每當我在幼兒教育方面有一點小小的領悟時,都讓我感到非常快樂和幸福。而且我發現,當我去幫助孩子成長時,即使面對批評和質疑,我也不再緊張和在意了,我再也不需要外界的肯定了,我感到自己獲得了內心的自由。從那時起我就開始做幼兒教育,到現在差不多有十年了。

  藝術對我做幼兒教育很有益,教育需要很深的文化和藝術功底來滋養,特別是幼兒教育。幼兒時期是培養藝術和審美的重要階段,學習和研究藝術的經歷在這方面對我很有幫助。

  中國教師報:您的幼兒園和中國傳統的幼兒園給人的感覺很不一樣,您認為在教育理念上,它們最重要的區別在哪裡?

  李躍兒:最重要的是我們更加尊重孩子,更加了解他們成長的需要和規律,並通過我們的專業支持來幫助他們成長。人的發展像種子一樣,會按照大自然給它設計的程序發芽成長。不要試圖讓孩子超越自然發展的節律,應該像尊重大自然那樣去尊重孩子的發展,不能拔苗助長,或一廂情願地給孩子預設一個成長模式,把孩子硬套進去。

  幼兒不能充分表達自己的感情和思想,要了解他們就需要心靈的洞察和認真的聆聽。我們要貼近地感受孩子,瞭解他們的需要,幫助他們健康地成長。每個幼兒都不一樣,就像不同的樹一樣,它們會開出不同的花,結出不同的果。我們的教育就是力求把孩子培養成符合他的特點和性格的人。

  在這個過程中不能有社會化的功利的打算。如果有人努力了三年後,預想要達到某個目的,可三年後卻發現不滿意,於是就怨氣滿腹,就想我愛了你三年,你沒有變化,太讓人失望了。或者說,我付出了那麼久,孩子才有一點點改變,我的付出太沒有價值了。以這種心態做教育不可能做得好。我們要提升自己的精神境界,要不計得失地去做,去付出,去給予。當然,這個過程一開始是艱苦的,也是很緩慢的,我們的行動和結果的關係就像分針和時針一樣,分針轉了一圈,時針才走了一小格。但當你看到由於你的努力使得時針真地走了一格時,那種愉悅是難以形容的。我非常感謝孩子們,讓我走到這條路上來,使我能有機會享受這種深層的愉悅。孩子們的純真淨化了我的心靈。其實開始在遇到不理解和被誤解時,我也有過生氣和失望,後來慢慢地一直修煉到很少生氣了。當有的人頭天晚上罵你,第二天早上還是把孩子送過來時,我們看到了人們對我們的信任和支持,這讓我感到很欣慰,獲得了一種語言很難描述的幸福和感動。

  

  適當打架對幼兒成長有好處

  

  中國教師報:幼兒教育電影《小人國》裡“孩子王”強強(化名)的故事真實地發生在你們的幼兒園,他經歷了從濫用暴力到成為兒童領導者的轉變。對於這種有暴力行為的兒童,很多家長和老師往往要麼採用簡單粗暴的做法,要麼束手無策。你們是如何做的?

  李躍兒:在“孩子王”強強的教育問題上我們是有責任的。在孩子探索權利的早期,沒有及時引領,使孩子一開始就朝著合理使用權力的方向發展,同時注意讓孩子適應並遵守活動的時間節律,讓孩子在一個環節結束後知道下一個環節做什麼。如一些孩子吃完飯不知道該做什麼,就試探著乾點別的什麼,比如弄亂周圍的環境,挑戰老師的權威。其實他們不是破壞,而是想通過弄亂環境或挑戰權威發現自己的力量。他們對紀律的約束感到不舒服,但還不知道要對自己的行為負責,還不知道自由的邊界和限度。

  這時候我們需要回歸原則和紀律,要讓兒童建構起一些基本的原則。我們必須為孩子設計適應社會的節律,並在生活中使孩子能夠遵守,培養孩子遵守社會規則的習慣。一個人出生時是一個自然人,他們的節律不適合於人群生活,沒有原則,你給他建構什麼原則他就會有什麼原則。比如剛才提到的“孩子王”,他到我們幼兒園的時候並無權力慾望,不過他天生就是領袖型的人,喜歡組織大家,剛開始他領著小朋友一起唱國歌,我們大家都跟著他一起唱,那種感覺非常好。當他發現他能把大家組織起來,形成一個團體,一個大家庭,大家在做同一件事情,他會感到很溫暖和滿足。

  後來他慢慢發現了權力,當他感覺到別人都聽他的話時,他心裡就產生一種愉悅感。而後來當他發現別人不聽他的話時,他就嘗試用暴力迫使別人服從。當時我們應該及時地告訴他如何表達自己的需要,如何與他人溝通,通過什麼樣的方式方法來表達自己的憤怒,等等。可惜我們做得晚了,沒能及時讓他建構起行為的原則。這樣,他的權力思想逐漸膨脹,成了“大王”了。

  在一般情況下家長們會對孩子之間的衝突很擔心,我向他們解釋,小孩子打架是很正常的現象,不必過於擔心。適當的打架甚至是有好處的,小時候孩子的力量小,在教師的看護下,一般的打架只是讓孩子身體疼一下,不會造成孩子身體的傷害,而會增加他們心理的承受力。而且通過打架,有助於孩子增加對同伴和自己的瞭解,鍛鍊解決衝突的能力。如果小時候沒有這種經歷,生活在一個完全沒有任何衝突的環境中,他們心理成長曆程中就會缺少這種體驗,將來在遇到類似情況時就會沒有經驗。等他們長到十幾歲,到青春期的時候,如果遇到發生衝突時就可能會造成嚴重的傷害。

   

 

教育者必須成為幼兒心中的權威

 

  中國教師報:現在很多人不敢管教孩子,生怕孩子因此被束縛或產生怨恨。他們認為孩子想做什麼就可以做什麼,不需要任何權威。對此您怎麼看?在您的幼兒園裡是如何管教孩子的?

 李躍兒:我覺得這種觀念是錯誤的。權威是幼兒成長過程中不可或缺的,沒有權威幼兒就沒有學習的榜樣,就會失去發展的方向,就失去了指導者和幫助者,這樣他們對他們的成長是不利的。所以,一個教育者必須成為幼兒心目中的權威,當然這種權威不是強加的,而是孩子們從內心認可的,是自然而然在孩子心中的產生的。

  如果一個四五歲的孩子出現了成長中的問題,如嚴重的反社會行為,並且在挑戰原則,作為幫助他的成人,這時你需要在孩子心中有權威感。權威和威權是不同的。威權是用地位和權力來讓別人服從你的以達到你的目的和願望。權威是建立在相互平等相互尊重的前提下,用自己的感召力讓別人自願服從。樹立權威時,首先要有感染力,要可信,要讓孩子因確信你能幫助他而愛戴你。這樣孩子才能夠服從和配合你,你才能成為孩子的良師益友。

  在轉變孩子王的問題上,我就是通過權威的影響和恰當的規訓來實現的。我先是進入他的班裡和他做朋友,並且給他創造出一些他從來沒有玩過的遊戲,比如印第安人搭帳篷的遊戲,挖戰壕等,他以前都沒有玩過。以前都是他為別人創造遊戲,帶別人玩,現在是別人為他創造遊戲,帶他玩,他第一次覺得這個人比我更有力量,於是他心裡很佩服我,把我當作權威。這時候我就開始給他制定規則。

  當然他並不會總是服從這些規則,有時候他會挑戰你的規則和權威。有一次,他故意當著我的面推了一個女孩一下,我對他說,你不可以對別人使用暴力。他看了看我,又用腳踢了那個女孩一下,但很輕,只是碰到她的衣服,我知道他是在故意挑戰我的權威,就對他說,“如果你再踢她。我就請你到反思角去。”他又踢了一下,我就讓他去反思角,他說“我不去,你沒法把我抱到反思角去”。我更明確了他是在故意挑戰我的權威。於是我用力抱緊他把他帶到了反思角,並對他說,“你在這兒待4分鐘,到時間我來找你,等你準備好跟大家在一起,請告訴我。

  我還告訴他我為他剛在做的事非常生氣。我認為他已經5歲多了,到了應該練習自律的年齡,必須開始學會控制自己的不當行為,學會以尊重和禮貌的方式對待別人,而不能用暴力來解決衝突。他哭了,過了一會,他向我說了對不起。我抱抱他說,我愛你,並和他一起回顧了他這幾天做的令大家欣慰的事情,以強化他的良性行為。

  讓孩子離開反思角前,一定要向孩子表達你是愛他的,要讓他知道不管他犯了什麼錯誤,你都是愛他的。

  經過幾周的建構原則,他不再用暴力來控制小朋友,還越來越關心其他孩子,儼然一個大哥哥。現在他在一個小學上三年級,前些天我見過他,發現他變得更加自信和沉穩大氣,而且很有同情心和正義感,懂得關懷別人,身上有一種非常可貴的品質,我心裡感到非常欣慰。

  

  引領,而不是逼迫和命令

  

  中國教師報:為幼兒建構原則時應該注意什麼?如何既讓他們認識到自由的界限,又能充分自由地發展他們的個性和能力?

  李躍兒:需要在自由和原則之間找到一種平衡,這就需要確定自由的邊界。如果只給孩子自由,不給孩子原則,孩子想做什麼就做什麼,孩子就不能在規則和自由之間進行比較,就不會感覺到自由,也無法瞭解到自己行為的邊界。邊界能夠給孩子安全感,沒有邊界孩子就沒有安全感。在完全沒有要求的生活中,孩子只能無邊無際地探索。表面上看孩子獲得了自由,實際上並沒有獲得內心的自由。

  建構原則必須嚴格,但不能嚴厲。嚴格是一絲不苟,始終如一。嚴格會帶來好的原則的建構,嚴厲則是缺少愛的硬邦邦的形象,會帶來對原則的抗拒和反彈。所以給孩子建構原則的時候要嚴格而不嚴厲。當然,也不可以有時嚴格,有時放鬆,更不能因為自己心軟而隨意改變原則。

  我們要通過建構原則,引領孩子正確地行使屬於自己的個性的自由,以及探索和學習發展的自由。引領的意思是濡染,而不是逼迫和命令,就是我們自己做,讓孩子自然地模仿。

  

  教師:另類選擇和嚴格培養

  

  中國教師報:在幼兒教師的選擇上有特殊要求嗎?在教師培訓方面你們具體是怎麼做的?

  李躍兒:李躍兒:我們選擇教師的標準和一般的幼兒園不同,我們會挑選適合我們幼兒園的教育理念的教師類型。特別有意思的是,經常是別的幼兒園淘汰的老師正好是我們要的,反過來,別的幼兒園認為好的老師我們不選。

  我們要求老師要了解兒童心理學的知識,我們還要看他在兒童面前展示的狀態如何。

  我們培養老師很嚴格,一般新老師經過培訓半年之後才能成為助教老師,助教老師經過兩年才能成為配班老師,配班老師做兩年才能成為主班老師。當然,優秀的可以破格。主班老師負責帶領其他老師對班裡的孩子進行日常管理,配班老師和助教幫助主班老師開展活動,處理一些具體事情。在我們幼兒園,一個班由一名主班老師和兩名配班及助教老師組成。一個班有十多個孩子,老師基本能夠注意和照顧到每個孩子的需要。

  教師的成長需要一個漫長的過程,我們辦有讀書會,引領老師一起讀書學習,滋養老師的精神世界。每週四晚上還有教師培訓。我們的培訓除了傳授兒童心理學、教育學知識之外,還有是每個主班老師提出自己工作中遇到的問題,讓大家討論,比如這段時間大家主要學習和討論建構原則的方法,這一過程中會出現什麼問題?如何處理?下一段時間可能是醫療保健方面的、心理方面的,等等。還有一些具體的教學中的技術,比如美術、手工、音樂等方面的培訓。每年我們還有十幾天時間的集中培訓。另外,我們還針對我們欠缺的部分,請國外的專業教師來做講座。

  我們的教師總是處在不斷的學習狀態中,他們比傳統幼兒園的老師更辛苦,不過也更快樂,因為他們在職業中獲得了專業成長。

  

 在好和更好之間選擇

 

  中國教師報:目前國外有很多好的幼兒教育的理論和實踐,但我們很難把它們直接地完全照搬過來,因為我們面對的社會文化環境不同,國外的教育理論需要本土化才能適應我們的幼兒教育。你們在這方面有什麼經驗?

  李躍兒:本土化說起來簡單,做起來太難了。我們的社會情況和問題與國外不一樣,我們的孩子面臨的生存的任務與他們也不一樣,我們不能完全照搬。

  我們的做法是,首先近距離地去了解這些理論,真正弄懂它。比如前些年我們先學習和了解了蒙臺梭利的理論,用了幾年的時間,真正弄懂它,然後把它用在我們的教育中。接下來我們學習和研究了華德福教育,等真正瞭解之後再把它融合在我們自己的教育中。瑞吉歐教育也是這樣的。我們把國外先進的教育和兒童心理學家的發現吸收過來,再結合中國的實際狀況,融合到我們已有的教育裡。我們不是拍腦門的教育,一會兒這樣,一會兒那樣,我們有自己的思想和理念。我們不是在正確和錯誤之間選擇,而是在好和更好之間選擇。


  李躍兒簡介

  李躍兒,李躍兒芭學園創辦者,著名幼兒教育專家,獲得過第三屆中國國際家庭教育論壇“華表獎”。曾為《父母》雜誌教育答疑專家,中央電視臺少兒頻道《七巧板》、法治頻道《心理訪談》等節目嘉賓,幼兒教育電影《小人國》、大型電視紀錄片《成長的秘密》主創之一。已出版《誰拿走了孩子的幸福》、《誰誤解了孩子的行為》、《誰瞭解孩子成長的秘密》等幼兒教育專著。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