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家廈企挺進人工智能百強,房價、人才和產業鏈仍是三大瓶頸


三家廈企挺進人工智能百強,房價、人才和產業鏈仍是三大瓶頸

在《互聯網週刊》和eNet研究院最新發布的2019中國人工智能企業TOP100中,廈門三家企業上榜,這凸顯了廈門過去扶持人工智能產業發展所取得的階段性成就,但也應當看到,高房價、人才和產業鏈依然是制約人工智能產業發展的三大瓶頸。


問道者 杜一用


01 三家廈企進百強

廈門三家上榜的企業分別為,瑞為技術排在第33位,美亞柏科名列第55位,雲知聲排在第68位,其中只有美亞柏科是上市公司。

根據官網公開的信息,瑞為技術成立於2012年,是業界領先的圖像感知產品和解決方案提供商,國內人臉識別頭部企業,專注於圖像智能感知技術的研究。

雲知聲同樣創立於2012年,專注於物聯網人工智能服務,自稱“是一家擁有完全自主知識產權、世界頂尖智能語音技術的人工智能企業”。

對於廈門乃至整個中國業界來說,美亞柏科並不陌生。在過年的2019年,美亞柏科曾經兩次被美國列入“管制清單”,成為中國高科技企業的典範。

在外界的普遍印象中,美亞柏科是中國大數據社會治理方案探索的先行者,是國內電子數據取證行業的龍頭企業和網絡空間安全及大數據信息化專家。

美亞柏科首次出現在中國人工智能百強榜單中,卻是謎一樣的存在。事實上,永久落戶廈門的首屆中國人工智能大賽已經證明了美亞柏科的價值。

美亞柏科是2019首屆中國人工智能大賽分賽事“多媒體信息識別技術競賽”的技術支撐方,承建了人工智能比賽不可或缺的“新地基”。美亞柏科派出的代表團還在此次的人臉識別及其他圖像識別競賽項目中,獲得一項A級及兩項B級證書。

在《互聯網週刊》和eNet研究院最新發布的2019中國人工智能企業TOP100榜單中,排名前三位的是華為、阿里巴巴和騰訊,最後三位是深圳追一科技、深圳星圖智控和北京中科奧森數據。

在區域擁有人工智能企業數量的排名中,福建排在深圳、北京、浙江和上海之後,位居第五,不過,福建上榜的三家企業都出自廈門。

02 廈門產業現狀

人工智能產業在廈門得以迅速發展,受益於政府的高度重視。

廈門曾於2018年發佈《新一代人工智能產業發展行動計劃(2019-2021)》,並於2019年初配套出臺了《廈門市推動新一代人工智能產業發展若干措施》。

《行動計劃》指出,到2021年,廈門新一代人工智能產業要在智能芯片、雲計算能力、機器視覺等核心技術上取得進展,人工智能產業鏈基本完善,產業規模超過100億元,協同帶動相關產業規模超過1000億元。

《若干措施》則從財政政策上實質扶持廈門人工智能產業發展,對人工智能技術攻關、平臺建設、載體創新、平臺應用等九大方面給予支持。

中國人工智能百強榜單的結果表明,在政府的高度重視下,廈門人工智能產業取得了長足發展。

來自廈門市人工智能行業協會的信息顯示,目前廈門純人工智能產業已經超過30家,泛人工智能企業將近100家。作為廈門人工智能產業發展取得長足發展的的標誌,中國人工智能大賽從2019年起永久落戶廈門。

中國人工智能大賽由中央網信辦、工信部、公安部指導,旨在持續推動和引領人工智能產業的發展,使之成為中國第一、國際領先的賽事。

人工智能產業長足發展,廈門湧現出了一批人工智能企業。

除了此次上榜的美亞柏科、瑞為技術和雲知聲外,同樣是上市公司的廈門鷺燕醫藥也是一家崛起中的人工智能企業。鷺燕醫藥旗下康源圖像智能研究院自主研發的“機器人醫生”實現了心電圖檢測的智能化,它讓診斷結果比肉眼判斷更加精確。

從創立之始便是一家純人工智能企業的智童時刻於2014年由北京遷入廈門。智童時刻自主研發的教育機器人不僅可以跳群舞、跟人互動,更具實質意義的,它還可以解決偏遠山區師資力量不足和教育均等化難題。目前,智童時刻已經獲得數輪融資。

人工智能產業在廈門呈現出一派欣欣向榮的景象。

03 產業發展瓶頸

站在推動廈門產業轉型升級的角度,人工智能無疑是極其契合廈門城市定位,值得大力扶持的新興產業。然而,前景固然樂觀,也應當看到,制約廈門人工智能產業發展的三大瓶頸依然存在。

首先是高房價。幾天前誕生的百億新地王讓廈門房價刷出了新的天際線。在這場地產盛宴中,政府、房企和投機者是公認的獲益者,高房價對產業的傷害和人才的阻滯作用卻常被忽視。

2019年廈門房價 46003元/㎡,僅次於北京、上海、深圳,排名全國第四。智聯招聘的監測數據顯示,2020年春季,廈門平均薪酬為8700元/月,全國排名第9位,低於全國平均值8821元/月。廈門地區競爭指數17.2,排名全國第37位。

根據上海易居房地產研究院發佈《2019年全國50城房價收入比報告》,2019年,50城房價收入比均值為13.3,深圳以35.2的房價收入比遙遙領先,上海房價收入比25.1,北京房價收入比23.9,廣州房價收入比16.5,廈門房價收入比22.8。

廈門高房價下,與之匹配的卻是不高的收入。房價收入比高高在上的後果是,每當房價創出新高度,總會有一大批的年輕人深表無奈:這得奮鬥多少年才能在廈門實現安家夢?

有一個民間悄悄在傳的數據,廈門房價高歌猛進的這三四年中,最少有100萬年輕人因為絕望於買不起房子,最終選擇離開了廈門。

年輕人的離開也意味著人才的流失。高科技產業更離不開人才,美亞柏科因為大數據人才的長期缺編,作為解決之道,最後只能選擇在人才容易聚集的深圳、西安等城市設立研發中心。

對於廈門而言,年輕人的離開,既流失了人才和購買力,也流失了產業。

廈門大學一直都是廈門乃至福建高端人才的孵化基地。廈門大學2019屆畢業生就業質量報告表明,只有22.5%的應屆畢業生會選擇留在本地。

跟過去35%甚至近半應屆畢業生願意留在廈門的比例相比,說明廈門對人才的吸引力正在遞減。

房價、人才和產業鏈其實是緊密相關的。高房價留不住人才,人才流失又導致了產業發展的難以為繼,而產業鏈狀態又制約了人才的選擇機會和產業的進一步聚集,這些因素疊加必然影響了一座城市產業的升級換代。

三家廈企挺進人工智能百強,房價、人才和產業鏈仍是三大瓶頸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