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年古閘至今造福後人 銅獅口石閘為什麼改為丁家閘


200年古閘至今造福後人 銅獅口石閘為什麼改為丁家閘

在鍾祥雙河鎮,有個悠久歷史的自然村落丁坪村,這裡1949年屬雙河區和平鄉,其後,曾分別為三合社、麗山鄉、麗山公社、管理區(片)等名稱,1984年變更為現名,有丁、唐、孫、馬等姓,但以丁姓居多。


200年古閘至今造福後人 銅獅口石閘為什麼改為丁家閘

《鍾祥水利志》“清道光四年(1823年)修銅獅口閘(現丁家閘),灌田數千畝”,此閘位於林坪村硃砂河末端、丁坪、雙衝等三村的交界處,渠道囗有水閘一座,可洩水發電,攔水壩屬滾水壩型,距今已經200年曆史了,仍在造福這一帶的人民。

我們眼前的攔水壩長139米,高8米有餘,寬2米左右,水源為羅鐵溝的雨泉水,庫容100萬立方米,雨季時,超過攔壩庫容部分的雨水,可從壩頂流出,原來的土頂換成了水泥路面,上世紀70年代、90年代與2005年(百年一遇的大洪水,因仙居大量洩洪而導致水壩右岸垮塌,後經擴建修復),政府曾三次對丁家閘進行維修和加固,就成了今天的模樣。


200年古閘至今造福後人 銅獅口石閘為什麼改為丁家閘

最早的銅獅口石閘“長”什麼樣?為什麼能歷經數百年而不損?原大壩呈弧形,在不知道鋼筋水泥為何物的年代,為了造福子孫,在開基立閘之初,據說,為了辟邪化煞與確保大壩免遭沖毀,還在壩基放有鎮壩的一隻“金劍”(亦說一頭金牛),然後,為了壩基牢固,他們不僅採取條石砌成的內外坡臺階式,而且條石開榫互相連結,中間填充石灰三合土,形成堅如磐石的整體。壩頂再用三合土砂漿覆蓋條石,故該閘經二百年風霜雨雪與洪水地震仍屹立不倒,使這處水利設施繼續造福當地村民。

原本這叫銅獅口石閘,為什麼又改叫丁家閘呢?大壩始建於清道光年間,在沒有建築機械的情況下,丁毛山(字雲山、一說字廣桃)牽頭民間百姓,用了多年時間,純人工打造了這條長130米、高4.5米,頂寬1米的攔水壩,因位於銅獅口且用石料砌在,初名銅獅口石閘。

那丁毛山何許人也?因這裡水災莊稼被衝,旱災顆粒無收,銅獅山“遍山頑石,人力難施”,丁毛山與其子丁意村都是深知水源重要性的殷實莊稼戶,他們父子倡儀建壩:只有攔壩建庫才能確保豐收,雖得到家族與鄉鄰支持,但大家擔心資金、安全、蓄水等問題。

不知修在何處?群策群力選址“邑西諸山水江流之區”銅獅口,沒有錢,丁毛山賣掉家裡3000多畝地,做為建壩資金,並身體力行出錢務工,大家有錢的出錢,無錢的出力。傳說建壩期間,有群偷奸耍滑出勤不出力的人,丁毛山對其說:把這方土挖完了,今晚加餐,結果很快就挖了,加餐時,丁毛山說:我們今後,每天都是這個進度才行,那些人只好邊吃邊答應,從此,提高了挖壩的效率。

石閘竣工後,丁意村的兒子丁光奕曾對父親的老朋友劉誼,說“丁家閘締造於先大父雲山公,落成於顯貽叔父”,期間,“庚寅(1830)、癸巳(1833),祖父及父親相繼下世時,而工程規模尚具雛形,通過接力修建,至叔父輩才修建成功”,我們由此可見,建壩有多麼辛苦艱難。

“一份耕耘一份收穫”其實,銅獅口石閘開工的第三年,“山漲決溢壞堰堤橋樑無算”,這個閘卻“纖毫未損”接收了初次大考;道光十五年,“連省亢早禾苗稿枯”,樂鄉關與銅獅口石閘附近卻“新穗垂垂然欲結實”,讓人“為之目開心爽”。可見人們享受水庫福利是多麼的愜意幸福,後人為紀念丁氏家族的建閘之功,遂改稱銅獅口石閘為丁家閘,此壩,現為聞名周邊且倖存的重要歷史古閘。

200年古閘至今造福後人 銅獅口石閘為什麼改為丁家閘

200年古閘至今造福後人 銅獅口石閘為什麼改為丁家閘

在丁坪村,還有座罕見的一字形外照壁,由石座、磚身、磚頂三部分組成,照壁正背面相似,均為青磚結構,顯得自然樸實。據95歲的張爹爹介紹,照壁後10米,當屬於丁毛山住宅,原是五正五廳的“朝門”,後來,還住有10多戶人家,其照壁是為了阻擋黃家崩嵻河流衝來的“煞氣”而建,這樣提高了宅院檔次,也保護了隱私,還利於人員健康和提高家庭運勢。

喜歡鐘祥山水與鍾祥歷史趣話的網友,敬請關注郢中白領的【老楊說鍾祥】系列專帖,如果想聽精彩故事或有好建議,請及時跟帖或聯繫我!



雙河還有很多優美故事,你知道多少?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