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藝興的音樂內容,略輸文采?馬頔的音樂旋律,稍遜風騷?

不知道大家最近有沒有看《我是唱作人第2季》,第二期有一位唱作人被淘汰了,他叫馬頔,他走時說,來這一趟起碼讓大家知道他的名字到底念什麼了。他的離開令我不得不帶著淡淡的憂傷,疑惑和思考一個詞——音樂審美。每個人都有自己的價值觀,我們無法統一事物的俗與高雅,包括音樂審美這件事。


張藝興的音樂內容,略輸文采?馬頔的音樂旋律,稍遜風騷?

聽他歌時的感受

《是首俗歌》中淺吟著人的命運終究是一場夢,慾望與虛妄時常相伴,困擾著他的不僅有煩惱還有宇宙本質,愛與痛,影散、人稀的孤單總讓人清晨睡去,黃昏醒來。

你聽風吟來

搖搖晃晃 風鈴擺

你看風鈴擺

你已醒來 風已淡

夢境憑空 空無一夢

想問是不是有閱歷和故事的人都是大悲無聲,不喜形於色。真正的痛和悲傷,是沒有哭聲和淚水的,就只是像抽離了靈魂的木偶人,對周遭的所有沒有了感知和反應,腦子裡好像什麼都想了,又好像什麼都沒有想,不悲不喜,無知無覺,以此緩衝身體的應激反應機制。而後,麻木的感受著這悲傷霎時刻進骨髓。

他在節目裡打趣,調節氣氛,他永遠都是那個最樂意把歡笑帶給大家的人,可是,當他在舞臺上沉浸地、安靜地唱起歌時,那戳人的歌詞,柔美的旋律,像不像那個白天努力對外,夜晚偷偷躲進角落的我們。

這種矛盾讓我突然明白了散文集《我在人間湊數的日子》中寫的:自己都滿身灰暗,還總是想著給別人一些光。

我們生存在這個信息大爆炸的時代,我們的耳朵和精神總是被那麼多的流行歌洗腦,又有那麼多的西方音樂湧進中國市場,到底什麼叫做歌好聽,又是不是好聽的歌會一直好聽?從古至今,音樂審美難道就沒有標準嗎?為什麼近年來西方音樂審美在不斷引領著中國音樂審美呢?我想找到答案。

張藝興的音樂內容,略輸文采?馬頔的音樂旋律,稍遜風騷?

歷史中的音樂審美判斷及價值

歷史上有人否認了音樂的內容性,而康德曾把音樂美定義為“感受的遊戲的形式”而席勒認為音樂的主要特質是“音樂的激情的力量”。音樂的美有其政治標準,藝術標準、時代標準、社會標準,風格標準等。音樂美離不開人,人類社會和人的實踐活動。一首音樂中體現出的不同的時代,及其思想感情。或是一首易理解的歌,或是無題曲,或是著名交響樂,它們美在哪裡,我們會各抒己見。席勒也提出:“若是把感性的人變成理性的人,唯一的途徑是先使他成為審美的人。”

當藝術鑑賞者進入到藝術的感情和理性的世界,從本質的意義上理解藝術,才能達到提升自我境界的目的。思辨的藝術鑑賞會讓人感受到豐富的藝術表現形式及情感,提高理性認識能力和思維能力的促進。英國哲學家休謨首次從倫理學的角度提出事實與價值的區別,其對音樂美學具有重要意義。音樂中的價值判斷與事實判斷分別為感性與理性。我們認識到音樂活動是一項富有強烈的藝術感染力大的審美活動,其蘊含的政治思想內容,倫理道德內涵,會使學生在審美能力和藝術表現能力得到提高,使心靈,道德情操,精神人格進一步完善。“樂也者,施也”“移必易俗,莫善於樂”應該就是指音樂它施行教化的作用。

雨果說“音樂是開啟人類智慧寶庫的鑰匙。”愛因斯坦是一名小提琴手,化學家鮑羅丁是一名著名的作曲家。音樂活動過程是記憶、聯想、想象等心理過程,能提高感知力、記憶性、想象性、創造性的綜合能力。

由此看來,音樂審美標準是不同時代都需要思考、需要鑑別後,與社會的環境、努力離不開而建設的橫樑。音樂審美修養也是一件與自身、環境、社會慼慼相關的事情。

我期待張藝興的《愛蓮說》後期能完善,無論是成為一首流行曲還是藝術品,期待它能成為一首值得欣賞的令人驕傲的作品。

張藝興的音樂內容,略輸文采?馬頔的音樂旋律,稍遜風騷?

下面聊聊中西方音樂的不同

中國樂器的個性與西方樂器的共性 

中國樂器的音色注重個性,而西方樂器的音色注重共性。中國樂器追求音色的特異性及穿透性。而西方樂器則追求各種樂器音響的融合性及互滲性。中國的琴、瑟、琵琶、箏、三絃、編磐、二胡等樂器每一種在音色上都有各自的特色,而正是由於這些音色上的巨大差異使得上述樂器很難完美地融合成一個和諧的整體,所以中國樂器多以獨奏為主。西方樂器中的每一器具具有獨特的區別於其他器具的音色,卻又能與其他器具的音色相融合。西方樂器鋼琴、風琴、大提琴、小提琴、長號、圓號、小號、長笛、短笛等都能與其他樂器非常融合地交織在一起,形成一個完整、融洽的整體。西方音樂也就大多以強大的合奏為主。

中國樂器相對於西方樂器來說在發聲上有著更加豐富的變化。我們以中西方兩種典型的樂器——古琴和鋼琴進行對比來分析中西方樂器發聲上的差別。古琴的演奏中包含了散音和泛音等變化之外,還有演奏手法的虛實變化,豐富的音色變化等等。而鋼琴家約瑟夫·邇特說過:“彈奏一個音符時,我們所能改變的唯有琴鍵本身所表達的強度。”

中西方不同的文化意識

中國文化中更多包含了感性的認識,強調以人為主、天人合一的道家傳統美學思想,這體現在中國音樂更注重自然本身的音色,以及樂器所固有的自然性表達感悟,從而能喚起最樸實最本質的感受,使音樂刻骨銘心。而西方文化更多以知識結構和理性分析為審美取向依據,這種美學思維使得西方音樂更注重邏輯體系建立和標準規範的完善,從而比中國音樂氣勢更龐大。

最後,每一首用心製作的音樂都值得尊敬,然而還是希望對於音樂美的判斷,我們不是一味地隨波逐流,而是有所思考和鑑別。

與君共勉。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