青年校友田金文:站在世界之巔,傾聽基層聲音

在海拔4000米以上的青藏高原,在巍巍崑崙下的戈壁荒原,在基層藏族人民的身邊,活躍著一個忙碌的身影,他用眼前的鏡頭和手中的紙筆記錄和報道著屬於這片雪域高原的故事。他就是蘭州大學藝術學院2014級環境設計專業校友——田金文。

回憶起在蘭大求學的過往點滴,田金文不忘學院老師在專業知識方面的諄諄教誨,更感激母校蘭大對自己興趣愛好提供的鼓勵與支持。他說,正是萃英山下的日日夜夜,正是校園記者的忙忙碌碌,讓他明白了堅守的力量,理解了奮鬥的意義,也進一步從許多優秀的同齡人身上感受了蘭大人自強不息精神的真正內涵。

紮根西藏,默默奉獻

自進藏工作以來,田金文先後報道了省級交叉扶貧暗訪調研、新春走基層、壯麗70年·奮鬥新時代、誠信建設萬里行、改革開放40週年基層行、西藏民主改革60週年等大型活動。一年多來,累計下鄉時間超過150天,採寫各類稿件600餘篇,其中多篇稿件獲得中央領導批示。在脫貧攻堅報道方面,2019年1月,他參與撰寫的《脫貧攻堅成效暗訪考核調研報告》受到國務院扶貧辦表揚;在科技生態報道方面,他採寫《第二次青藏科考首次獲得青藏高原海拔7000米高空大氣組分科學觀測數據》、《拉薩自有氣象記錄以來首次入夏》等稿件均被數百家媒體採用,其中《拉薩自有氣象記錄以來首次入夏》登上微博熱搜,閱讀人數達到2億。

在工作崗位上,他紮根基層,瞭解民情;堅守奮鬥,默默奉獻,成績斐然。

青年校友田金文:站在世界之巅,倾听基层声音

2019年3月,記者田金文在山南市洛扎縣次麥社區邊境小康村安居工程建設現場採訪。

青年校友田金文:站在世界之巅,倾听基层声音

記者田金文在西藏民主改革第一村——山南克松村春耕現場,採訪曾經的農奴格桑老阿媽。

青年校友田金文:站在世界之巅,倾听基层声音

2019年1月,記者田金文在青海省果洛藏族自治州進村入戶採訪貧困戶。

青年校友田金文:站在世界之巅,倾听基层声音

2018年11月,記者田金文在昌都市八宿縣益慶鄉索那村採訪駐村工作隊情況,當地海拔4600米。

心懷熱情,步履不停

田金文想去西藏的念頭誕生於大二時的選修課——藏族歷史與文化。通過觀看央視紀錄片《第三極》的片段,他坦言自己深深地被西藏的神秘、純淨的自然環境、成群的犛牛、廣闊的草場、甚至是臉上掛著高原紅的卓瑪所吸引。經過畢業季招聘時的層層篩選,田金文成功入職新華社西藏分社,實現了他的新聞夢和西藏夢。然而得知田金文最終要去“世界之巔”工作的時候,身邊的人卻勸他三思而後行。面對老師和同學們的關心,田金文毅然說道:“我一定要去西藏,去看看祖國邊陲的人民到底過著怎樣的生活,而且我還年輕。”

青年校友田金文:站在世界之巅,倾听基层声音
青年校友田金文:站在世界之巅,倾听基层声音

西藏很大,去一個地方採訪要開很久的車。在一些高海拔地區,公路多修建於高山峽谷、穿梭於崇山峻嶺中,一邊是高山聳立,一邊是谷深水急,遇到雨雪等惡劣天氣,隨時可能面臨危險。一些邊境地區,大雪封山期長達半年,只能靠徒步進入。跑一天路,見兩個人,說三句話,是西藏工作的常態。西藏的面積達122萬平方公里,有些鄉與鄉之間的距離就達數百公里,山路崎嶇,經常一跑就是十幾個小時。談到在西藏的工作情況,田金文說道:“看到生活在這片土地上的人民,自己身體上的不適早已被震撼佔據,風雪缺氧帶來的苦痛像催促,使我運用筆下的文字去呼籲、幫助這群人,把他們對生活的嚮往反映出來。在西藏,我看到了最‘鮮活的故事’、看到了各族人民共同努力奮鬥的樣子,也看到了青春最美的模樣。”

青年校友田金文:站在世界之巅,倾听基层声音

田金文還清晰地記得第一次在藏北那曲採訪時的經歷。草原上雖然光照很強,但由於氣溫很低,刀子一般的風颳得他臉龐生疼。由於呼吸不暢,無奈扯掉防風口罩的他,在極度缺氧的狀態下,大口喘著粗氣,累到一度連頭都抬不起來。

但正是在經歷了首次高海拔地區下鄉採訪後,田金文對“新華社記者”這幾個字有了更深的體會,他明白了為什麼“新聞記者要在現場”,也理解了新華社為什麼跟其他媒體不一樣:關鍵時刻,關鍵地點,新華社的記者衝得上去,也靠得住。

青年校友田金文:站在世界之巅,倾听基层声音

說到採訪,田金文不止一次地提到單位的前輩常說的一句話:只有走到田間地頭,走到百姓家中,走到最偏遠、困難的高海拔地區,才能寫出帶糌粑、酥油味的稿子,才能做好高原特色報道。這句話,成了他工作的出發點和堅守的方向。工作一年多時間裡,田金文的腳步遍及除阿里地區之外的6個地市,他在海拔4000米以上的地區下鄉時間超過100天。深受單位裡“缺氧不缺精神、吃苦不叫苦”氛圍的感染,田金文在“世界之巔”不斷地走向基層,傾聽基層的聲音,感受人民的真實生活,不斷豐富和深化著自己的精神世界。

田金文還記得2018年8月9號,單位在中國海拔最高鄉——普瑪江塘講黨課。他在超過5000米的海拔時候,發了一條內容為“這是一條5000米以上的朋友圈”的動態,獲贊無數。而如今,他早已是朋友圈中的“西藏通”。2019年5月,當他再次抵達普瑪江塘時,他覺得5373米的高度已不僅僅是海拔的高度,更是精神的高度。田金文突然明白了新華社記者為什麼要到這麼偏遠的生命禁區去採訪,因為最基層的人民的聲音才是最真實的,到最基層的記者也是最接地氣的,寫出的作品是自帶溫度的。

儘管時下的豐富網絡媒體和先進的科技手段讓我們獲取信息的渠道大大增多,工作也更為方便。但田金文始終覺得,作為一名記者,科技手段只是輔助我們掌握黨情、民情的工具,只有通過走進基層,深入一線 ,貼近人民群眾,零距離接觸採訪對象,才能全面、準確地掌握實情,感受現場溫度。

寄語莘莘學子

提及母校對自己的影響,田金文說,蘭州大學自強不息的精神,始終支持著自己不斷前進:因為年輕,才更要拼搏,因為年輕,才更要努力追夢。因此,田金文對在校的師弟師妹們提出了一些建議:

首先,在學好專業知識的同時,平日裡也應主動拓展自己的朋友圈,經常跟優秀的人在一起會讓自己更優秀;

其次,要明白生活裡沒有什麼一勞永逸,只有持續不懈的努力,而每一次努力,都是幸運的伏筆;

再次,就業時應結合自己的興趣及能力,不必拘泥於專業是否對口,勇敢進行嘗試;

最後,要明白年輕就是資本,始終保持對外界的好奇心,保持衝動與熱情,敢於追夢。

“我一定要去西藏,去看看祖國邊陲的人民到底過著怎樣的生活,而且我還年輕。說這些話時,我笑得是那樣的自信。”

青年校友田金文:站在世界之巅,倾听基层声音

個人簡介

田金文,蘭州大學藝術學院2014級環境設計專業校友,新華社西藏分社經濟採訪部記者。在校期間曾獲蘭州市創意市集一等獎,2017年殘疾人青少年田徑錦標賽優秀志願者,全國青少年戶外營地優秀志願者,優秀學生幹部、優秀共青團員、蘭州大學融媒體集群“優秀攝影記者”“優秀編輯”等系列榮譽稱號,並獲得蘭州大學優秀學生獎學金。在校黨委宣傳部工作期間,於蘭州大學官網發表圖片文字共150餘篇,總閱讀量破百萬;設計官網首頁專題欄目20餘個,成果豐富,業務能力出色,深受師生好評。在新華社西藏分社實習期間,多篇文章被中央級媒體轉載,一篇刊載於《人民日報》。

內容來源 | 藝術學院

黨委宣傳部(新聞中心)

主編 | 肖坤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