建國初,10萬女軍人轉業復員,授銜時僅4千餘人,不少人有意見

1955年評銜受蘇聯模式影響很大。在制定評銜框架時,蘇聯顧問建議比照蘇聯的軍銜制,對女軍人的授銜條件和人數進行嚴格限制,為此中央軍委早在1952年12月就召開會議,做出了陸續轉業復員十萬女軍人的決定。

建國初,10萬女軍人轉業復員,授銜時僅4千餘人,不少人有意見

1955年授銜儀式

到1955年評銜時,國防部在部長彭德懷的主持下,又出臺了一個名為"處理和留用婦女工作人員"的文件。該文件不僅硬性規定大部分女軍人都必須限期退役,而且還使用了"處理""留用""婦女工作人員"等詞句,這意味著她們即使還未退役,也只能是被"留用"的"工作人員"。

如果說十萬女軍人復員的決定尚屬大勢所趨,國防部的文件從名稱到內容、措辭,都讓一部分女軍人感到難以接受,也因而對彭德懷產生了意見。

建國初,10萬女軍人轉業復員,授銜時僅4千餘人,不少人有意見

1955年授銜儀式上的女將軍李貞

由於做了這樣近乎苛刻的限制和規定,一大批同樣對新中國建有功勳的女軍人在評銜前就陸續離開軍隊,或到地方院校學習,或直接復員轉入地方。這其中也包括一些很早就參加革命的著名女革命家,如蔡暢、鄧穎超、康克清、張琴秋等。

蔡暢和鄧穎超是共產黨內的"老大姐",兩人都是大革命時期就入黨的老黨員。康克清上井岡山時只有十八九歲,她也是井岡山時期真正能打仗的兩名女戰士之一(另一位是譚震林的前妻蔣秀仙)。張琴秋曾任四方面軍政治部主任、婦女獨立團團長兼政委,為紅軍時期唯一的女高級指揮員。

建國初,10萬女軍人轉業復員,授銜時僅4千餘人,不少人有意見

鄧穎超

這些女軍人的貢獻並不比男軍人差,但她們在戰爭中所需要承受的痛苦和付出的代價,卻往往超過男軍人。例如張琴秋在西征時不僅失去了自己剛剛分娩的孩子,還落下了嚴重的婦科病,從此失去了生育能力。

據統計,首次參加評銜的女軍官不足五千人,佔授銜軍官人數的百分之一還不到,其中被授予少將軍銜的只有李貞一人,女校官僅有幾十人,儘管事出有因,但實在不能不說是一個很大的遺憾。

建國初,10萬女軍人轉業復員,授銜時僅4千餘人,不少人有意見

李貞

李貞出生於湖南瀏陽農村的一個貧困之家,童年十分悽慘,六歲不到就被送給人家當童養媳。從做童養媳的第一天開始,她就要起五更睡半夜,洗衣燒飯,提水砍柴,什麼髒活苦活累活都得幹,婆婆和比她大四歲的小丈夫稍不順心,就是一頓打罵。因不堪忍受,李貞曾經想跳河自殺,是左鄰右鄰把她拉了回來。

殘酷而又近乎絕望的現實生活,使李貞磨鍊出了大膽潑辣、敢作敢為的性格。大革命風暴驟起,她毅然剪掉辮子,參加了婦女協會,以後又入了黨。

建國初,10萬女軍人轉業復員,授銜時僅4千餘人,不少人有意見

李貞夫婦

入黨才一個多月,蔣介石發動四一二反革命政變,李貞回家隱蔽,族人勸她自首,還說這是為了救她。李貞氣得兩眼冒火:"一年前,我做小媳婦那麼苦,你們為什麼不來救我?今天,我是為著要活,而不是為著要死!"

李貞拒絕自首,就此參加了游擊隊,成了一名女游擊隊長。有一次,她和幾個隊員被敵人逼到懸崖邊,為了不被敵人抓到活的,她帶頭縱身跳下了懸崖。其他隊員都犧牲了,她卡在崖邊的樹叢中,儘管僥倖活了下來,然而還是付出了沉重的代價——如同張琴秋一樣,她流產了,不但即將出世的孩子夭折,而且她也從此失去了生育的能力。

建國初,10萬女軍人轉業復員,授銜時僅4千餘人,不少人有意見

李貞

1933年,時任紅六軍團組織部長的李貞隨軍突圍西征。西征過程中,部隊作戰失利,被截為數段。李貞擔負著尋找前衛部隊的任務,可是當天下起了暴雨,山上草深路滑,很難找到下山的正常路徑。這時,她看到別人的挑子裡有一個洗臉盆,靈機一動,就坐上臉盆朝陡坡下滑,滑到半山腰,人跌了個筋斗,李貞顧不上渾身疼痛,爬起來繼續向山下跑,終於及時找到了前衛部隊。後來,這段坐臉盆下山的故事也在軍中被傳為了佳話。

建國初,10萬女軍人轉業復員,授銜時僅4千餘人,不少人有意見

李貞

李貞曾參加抗美援朝,任志願軍政治部秘書長,回國後任防空軍政治部幹部部部長。軍銜與幹部級別的比照標準上有一條,"正、副、準軍級,多數可評為少將",僅就這一條而言,她即有被授以少將的資格。

李貞既是共和國的第一位女將軍,同時她和丈夫、被評為上將的甘泗琪也是唯一的一對將軍夫妻。在授銜儀式結束後舉辦的酒會上,他們是現場的"將軍明星",將帥們都不停地與這對夫婦碰杯互致祝賀。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