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榮浩發文“音樂沒有好壞之分”,網友炸鍋了,這觀點你支持嗎?


李榮浩發文“音樂沒有好壞之分”,網友炸鍋了,這觀點你支持嗎?

李榮浩發文“音樂沒有好壞之分”,網友炸鍋了,這觀點你支持嗎?

前兩週,李榮浩給戰隊成員選了陳雪凝的《我的酒館對你打了烊》。遭到了部分人對他選曲的質疑,耿直的李榮浩在微博上發文反駁。

許多網友支持李榮浩,表示三觀很正沒毛病。當然有人支持,就會有人質疑。質疑的主要在於這句:音樂沒有好壞之分。

李榮浩發文“音樂沒有好壞之分”,網友炸鍋了,這觀點你支持嗎?

01

拋開語境,首先,音樂肯定是有好壞之分。更準確點地說:音樂作品絕對是有好壞高下區別的。

音樂,一般由詞曲構成。那麼歌詞和編曲有沒有好壞高下區別呢?這兩者對於接收者來說,是非常主觀的,可能就喜歡或者不喜歡。

先說歌詞,肯定是有好壞的區別。《詩經》是詩歌,也是歌曲。開篇就是愛情作品:關關雎鳩,在河之洲。窈窕淑女,君子好逑。而同樣的愛情作品《老鼠愛大米》:我愛你,愛著你就像老鼠愛大米。以及,最新熱門歌《你的酒館對我打了烊》。對比而言,詩詞藝術性方面肯定《關雎》更好的。

再說編曲,編曲是一門科學,那就更有好壞之分了。黃霑老先生僅僅用古代五音就創作出《滄海一聲笑》。音樂巨匠貝多芬用音符勾勒了《命運交響曲》。我們都能聽到這些都是極為經典的作品。

或者,拿同一首歌《我的滑板鞋》來比較。原創約瑟翰龐麥郎的編曲一聽就覺得比較簡單,唱法也比較糙。而華晨宇版本的編曲感覺更高大上,唱法也更流行豐富。就藝術性而言,肯定是華晨版更有價值探討的。

02

網友總結了句:藝術價值高的一定具有商業價值,但是商業價值好的不一定具有藝術性。通俗來講:熱門歌曲並不一定是好歌,好歌是具有熱門歌曲潛力。

音樂人鄭鈞曾直懟:現在各大音樂的排行榜都崩了,那些在排行榜前列的歌,我一聽就是翔啊。

雖然這話有點誇張的成分,但也是說明了這些年華語流行音樂停滯不前,甚至有些倒退。華晨宇也說過類似這樣的話:這些年華語流行音樂沒有任何進步。

這兩年隨著短視頻興起,似乎很多熱門神曲總有種似曾相識感覺。《離人愁》原創作者參加節目,對其編曲質疑,並被淘汰。而像《嘴巴嘟嘟》《學貓叫》......這些歌其娛樂性高於藝術性,註定不會成為經典。

當然,我並不是說網絡歌曲都是壞的。如果稍有些年紀的人,就會對許嵩很熟了。當年,許嵩也是網絡出道的,他的歌曲是真的很好。像《廬州月》曾入選語文閱讀題,多首歌詞入選了語文教材。

李宗盛曾言:聽眾是豬,你喂他什麼飼料,他長什麼樣,持續喂他便宜的東西,他就變得很便宜。

大哥話糙理不糙,音樂創作者更應該對作品負責,創造更高價值的歌曲去引導他的受眾。或許,這是許多網友害怕李榮浩所說的音樂沒有好壞之分,會促使部分音樂人喪失敬畏之心。盲目將音樂進行娛樂化,將會導致華語流行音樂持續低迷,每況愈下。

03

李榮浩發文“音樂沒有好壞之分”,網友炸鍋了,這觀點你支持嗎?

我相信李榮浩所謂的“音樂沒有好壞之分,只有喜歡與不喜歡”。這裡所謂的好壞,不是字面上的好壞。如果融入整個故事背景和語境來講,我相信他想要表達是:音樂類型之間沒有好壞。

音樂類型或者音樂流派之間的確不應該有貴賤之分,不應該有好壞之分,只有你喜歡或者不喜歡。李榮浩想要去引導人們不應該戴有色眼鏡去看待網絡歌曲。這個觀點值得我們去讚賞的,也是對的。

那麼音樂圈是否有鄙視鏈呢?臧鴻飛曾在《吐槽大會》上發言,如果硬要追究這事,好像真有那麼一回事。他說:玩古典的看不起玩爵士,玩爵士的看不起玩搖滾的,玩搖滾的看不起玩流行的,所有人都看不起玩說唱的。音樂圈如果有鄙視鏈,我想最底層可能是網絡歌曲。


李榮浩發文“音樂沒有好壞之分”,網友炸鍋了,這觀點你支持嗎?

鹿先森樂隊在《樂隊的夏天》被淘汰時,曾問到關於音樂風格的鄙視鏈話題。詞曲達人高曉松親自回答:尤其是那個(音樂)類型,更沒有鄙視鏈。類型只有一個問題,只是在每個類型裡有都有臭大糞,也都有特別好的。

不知道什麼時候,我們聽音樂也變成一種優越感,總感覺自己聽得就比別人高級一些,比如聽經典的就比聽抖音神曲來得優越。或者,聽英文歌曲比聽廣場舞來得高級,等等。李榮浩正是想揭露這個現象,我認為他這句傳達是:音樂(類型)沒有好壞之分,只有喜歡與不喜歡。

每個人都有自己喜歡選擇的權利,我喜歡酸的味道,你喜歡辣的味道。我們可以互相推薦,但這並不代表你比我高級。可能你喜歡的並不一定是我喜歡的,但我們都是平等的。我們都是享受音樂表達內心真實情感的,表達出共鳴的點。

04

說到音樂類型的鄙視現象,那麼在KTV裡唱歌是否也存在鄙視呢?

特別是當不同地域、文化、年齡等人在一起唱歌,是否會出現類似的鄙視。

比如大叔大媽們唱著《紅塵情歌》,年輕人會覺得這個很老土。而當年輕人唱著陳奕迅的《十年》,大叔大媽會覺得你都唱什麼鬼。彼此之間,都相互鄙視著。

或者說,存在年齡層對音樂風格存有固化思維。比如早年,周杰倫嘻哈中國風很多上了年紀接受不了,直言這都是什麼破歌。到了這些年,tFboys《寵愛》出來,我們這些上了年紀的人也帶著不屑眼光。也是存在著每個年齡段,自我音樂認同感和優越感。

然而,這些優越感大可不必。特別是,在KTV這種場景,就是為了尋找開心的,各自唱自己喜歡的歌就好。切莫擁有任何的優越感,都是在消費著心情。

因此,當別人唱著《小蘋果》,其實你可以選擇一起唱,一起分享開心。不喜歡,那你也可以喝著飲料,玩遊戲,默默坐著也是極好的。

“我不認同你的觀點,但是我誓死捍衛你的權利”,小編改了一下:

我不喜歡你唱的歌曲,但是我尊重你唱歌的權利。不需要鄙視,更不要任何的優越感。

總之,你唱你的歌,我唱我的逍遙調。優越感真的沒有必要。


END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