重壓之下的後浪,浪的機會你配麼?

兩岸舟船各背馳,波浪交涉亦難為 —— 宋 · 楊萬里《初入淮河四絕句》

重壓之下的後浪,浪的機會你配麼?

後浪火了。

B站上來就抓住 “一代不如一代”這個點猛擊。

自以為打蛇打七寸,挖樹先挖根。

然而,尷尬的是,年輕人並不買單,轉發《後浪》的都是70後、80後,反倒95後、00後很少轉發。

重壓之下的後浪,浪的機會你配麼?

作為目前公認的中國互聯網最大的年輕人聚集地,B站不懂年輕人了麼?

不,是你不懂B站的套路。實際上,B站的目標用戶並不是年輕人,B站想通過這波營銷,把前浪拉成自己的用戶。

畢竟“一代不如一代”,是“前浪”急於向“後浪”撇清的誤解,70後、80後轉發這個,相當於對自己手下的年輕人說,年輕人,好好幹!

既能展示自己的風範,又能收買人心,你不是目標用戶,誰是?

關鍵的關鍵,95後、00後根本不care這個,一代不如一代?你的看法我根本不在乎。

宣傳片最後一句話:“和1.3億B站年輕人一起表達自我,擁抱世界”

這句話的主語是誰?當然是不年輕的人。

重壓之下的後浪,浪的機會你配麼?

究竟誰是後浪

撇開B站的目標用戶,平心而論,究竟誰是後浪。

重壓之下的後浪,浪的機會你配麼?

視頻中出現的形象,做了一個統計,旅行出現了13次,娛樂出現了7次,語言文化出現了6次,再就是遊戲、動漫、舞蹈健身。

這就是我們的後浪麼?

B站長期以來,在大眾印象中,就是二次元、鬼畜、小眾等亞文化標籤。

這個視頻出現的後浪,也代表不了所有的青年。

不是所有的年輕人都如視頻中那樣,可以隨意地到處旅行,享受“科技繁榮、文化繁茂、城市繁華”。很多年輕人也在為城市繁華搬磚,也有很多鄉村年輕人與這種繁華無關。

這些年輕人從地理上逃離鄉村,但從心理上和社會上難以融入繁華的城市。

2000年中國出生人口1771萬,對應2018年本科招收422.1萬,佔比23.8%,專科招收368.8萬,佔比20.8%。

也就是受過本科教育的人僅僅五分之一。

根據有關專家的統計,自2000年以來,農村學生上大學的比例已經上升至新生人數的60%,但是上985和211重點大學的比例不升反降,以北大為例,2000-2010年間農村新生僅10%。

要知道,當然互聯網、金融等熱門行業,沒有學歷,只靠北大青鳥是不行的。

這樣的算不算後浪?

見過大江大海的都知道,浪有多高,水就有多深。

浪花雖然多,但更多的是江水海水,以及水底的泥沙。

懶懶地躺在沙灘上,數著浪花一朵朵

視頻中提到:人類積攢了幾千年的財富,所有的知識、見識、智慧和藝術,像是專門為你們準備的禮物。

然而事情真是這樣麼?

重壓之下的後浪,浪的機會你配麼?

我們要說的,是前浪割後浪的故事。

“日本戰略之父”大前研一曾出過一本書引起極大的爭議和討論,就是《低慾望社會》。

所謂低慾望社會,就是不婚、不生、不買房、不買車、少消費,做事沒動力、人生沒夢想。這一屆日本年輕人讓政府操碎了心,社會上也給他們起了很多好聽的名字,比如“平成廢物”“寬鬆世代”……

這就是日本的“後浪”。

重壓之下的後浪,浪的機會你配麼?

要說日本最“低慾望”的群體,無疑就得說到日本宅男宅女這個群體了。

日本的低慾望、宅文化,促進了二次元的蓬勃發展。

而B站的二次元文化,與日本的關係相當相當緊密。這就不難解釋,《後浪》視頻中,遊戲、動漫等為什麼出現的頻率那麼高!

二次元是一個ACGN亞文化圈專門用語,來自於日語的“二次元(にじげん)”,意思是“二維”。日本早期的動畫、漫畫、遊戲等作品都是以二維圖像構成,其畫面是一個平面,所以通過這些載體創造的虛擬世界被動漫愛好者稱為“二次元世界”,簡稱“二次元”,同時,“二次元”具有“架空”、“假想”、“幻想”、“虛構”之意。

有一些人開始嘗試著使用“佛系”、“斷舍離”等看似高大上的名詞,偽裝著自己那些庸庸碌碌毫無作為的“低慾望”,我們應該警惕。

房價是年輕人浪起來之前難以逾越的大山,各種消費貸也在提前收割年輕人的未來,裸貸、校園貸,資本的觸角早已經無孔不入,讓這些未經世事的後浪陷入一個又一個谷底。

並非所有的前浪都對後浪充滿善意,更多的前浪喜歡“懶懶地躺在沙灘上,數著浪花一朵朵”。

狂浪是一種態度,狂浪是起起伏伏

時代的大潮,將一切不合時宜的秩序解構,然後重構。

必須要認同的是,快手、抖音等為代表的移動互聯網應用的興起,給了信息傳播的另外一種路徑。

我們看到水底的,迅速翻騰成網紅的浪花。

我們也看到浪花,迅速的熄滅。

張大奕的新聞最近很火,這樣的網紅,也選擇做別人婚姻的後浪。

重壓之下的後浪,浪的機會你配麼?

每一個前浪,都曾經是後浪,每一個後浪,也都將成為前浪。

一浪總會翻過一浪。

不是每一浪都能成功上岸,更多的是沉入海底。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