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普不是“小兒科”,並非易事

科普並不是一件簡單的事,這一點我深有體會。那些認為科普是“小兒科”的人,本身往往沒有做過科普,即便做過,想來也做的不怎麼樣。就像大家說到小兒科,似乎給孩子看病很容易,就是哄哄孩子。而當我們自己有了孩子,每逢頭痛腦熱,一趟趟往醫院跑的時候,才會明白,兒科醫生其實是很難做的。難就難在孩子並不能準確地表達,自己究竟哪裡不舒服!從這點上來說,做科普有點像給孩子看病。

科普不是“小兒科”,並非易事

首先,你要新創一套話語體系。面向大眾的科普,應該做到基本沒有公式和術語。所以,要學會把難以理解的科學知識,用淺顯易懂的方式講出來,講得足夠生動有趣。這就相當於科學知識的“降維”。在“降維”的過程,難免需要用舉例子、打比方、講故事的方式,而不管是什麼例子,都會與科學知識的本意之間存在差距。這時,就要努力避免過分誇張,甚至錯誤的比喻。

其次,你要勇敢走出自己的專業領域。要做好科普,自己的專業基礎一定要紮實,“半瓶水”是肯定不行的。同時,科普面向大眾,光講自身專業領域的那些知識,是無法支撐科普對知識廣度的要求。因此,要做好科普,就要努力走出自身專業領域的“舒適區”,廣泛接觸不同的學科,把不同學科的知識融會貫通,消化吸收,重新構建自己的知識體系,擴展自己的知識領地。

再次,要掌握科學傳播的方法與技巧。科普是“科”和“普”的結合,光有上面兩點,只是解決了“科”的問題,如果要做到“普”,還要懂一點藝術,把冷冰冰的知識用藝術表達出來,把科普做得“美”一些、“溫暖”一些;好多人其實不太喜歡思考,覺得這些知識離他們的日常生活很遙遠,對他們並沒有什麼用,不感興趣,也不關心。所以,要做好科普,還要懂一點教育心理學,學會怎樣激發受眾的好奇心,把握什麼是受眾需要的東西,把科普做得“抓心”一點。

最後,做科普要有一顆包容的心。科普姓“科”,但關鍵在“普”。再高質量的科普,如果沒有足夠多的人看到,仍然只能算是失敗的科普。只要做了科普,就一定要在電視、廣播、報紙、網絡等各種媒體上經常路面,出書、講課、做報告,同行們可能會覺得你喜歡出風頭,甚至認為是譁眾取寵。而如果對自己不熟悉的內容說了外行話,更是一不小心就會陷入百口莫辯的“口水戰”。所以,科學家做科普,“心”要大一些,既要接受周圍朋友和同事的指指點點,又要對網絡上的暴風驟雨處之泰然。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