二十多年後相見的尷尬

二十多年後相見的尷尬

近些年,生活水平提高了,通訊發達了,同學聚會頗為流行。一般的情況是逢十必聚,十年、二十年、三十年的都有。

同學聚會大都要請老師到場。有了近三十年教齡的我,已經數次被邀請到學生聚會現場,接受鮮花、禮品,並代表講話。

在激動、榮耀之餘,也有隱隱的不安。

數次參加聚會,我都會在心裡發問,入道之初那幾年,年輕氣盛,武斷粗暴,教鞭揮處,傷到的學生到了沒有?

見面怎麼說話?說什麼?他(她)會不會趁此給老師難堪?

我已經做好了心理準備,也已經想好了當面道歉的話。

當我看到熙熙攘攘的、觥籌交錯的人群中的他(她),走上前致歉,大度而懂事的他(她)卻說道:“老師,你說的事,我已經不記得了,我早都忘記了。”

還有在人群中我沒有看到的他(她),就問別的學生他(她)來了沒有,幫我找找他(她)。當我向他(她)道歉時,善良的學生還是沒有怪我這不稱職的老師!此時我常常心發酸,眼盈淚。

弟子啊,你們的原諒和大度,還是祛除不了我的羞愧和不安,還是免不了我的忐忑和尷尬。

幾次聚會的尷尬,使我陷入了回憶和反思,

首先,我想到了聚會沒有見到的一個女同學。當年那個,(有一次)上課不好好聽課、不翻書、眼睛一直朝窗外看的那個女同學。當時在課堂上,我提醒她要認真聽講,她不聽;走近她,讓她站起來,不理。我一下子火冒三丈,怒髮衝冠,把她的書扔出教室,還把她拉出教室。

類似的事情至少發生過兩次。

那個時候,我為什麼要那麼過激,那麼不理智呢?傷害學生!

學生那樣做,是不禮貌,不聽話。當時自己就認為這是冒犯了師道尊嚴,不把老師放在眼裡,簡直大逆不道!就這樣自己把自己先推到了高壇上,下不了臺了!有這樣的想法,自然會盛怒,盛怒之下,自然會有過激言行,過激言行自然會釀成錯誤!(也為若干年後的自己釀造了幾多苦酒!)

其結果必然兩敗俱傷,自己那種暴怒的猙獰面目暴露給了全班學生,那個學生也在同學面前很沒面子。這還是其次,可怕的是,再想想她以後怎麼還會聽進去我的課呢?學習不就因此而耽誤了嗎?

若干年後冷靜反思,遇到學生此類表現,是不是可以先冷靜一下,在提醒她而她無動於衷的情況下,完全可以暫時放下。再找別的時間和她談話,問清原由,加以懇切的規勸和批評,想必該生會愉快接受,還會感激老師也未可知!

遇到學生犯錯,為師者需要冷靜,給事情一個緩衝時間,進行冷處理,效果可能就是師生雙贏。

二十多年後相見的尷尬

讓我沒有想到的是,在某屆學生聚會不久,我會在駕校邂逅那個我在聚會上,曾當面致歉的那個男同學!

那天我是陪兒子考科目四,在候考的人群裡,我居然看見了蒯英美同學。他也看到了我,趕緊趨步向前和愚師握手寒暄,然後就跑著去給愚師買飲料去了。看著他的背影。我又陷入了回憶。當年我是他的班主任,我定了嚴格班規,有違必罰,規不容情。

小蒯屬於大錯沒有,小錯不斷的類型:遲到,瞌睡,學習不是太努力。他的小錯行為積累到了一定的程度後,我勒令他回家叫家長,家長叫來,寫好保證,永不再犯,方可進教室學習。

誰知這小蒯也不回家叫家長,也不進班學習。反正是我沒見到他。隨後聽說,他是我上課他不來,我查班,他不來;我不在的時候,他都在。他在和我捉迷藏。師生倆就這樣僵持著,他不找我,我更不會找他。這樣有好長時間,具體我已經記不清了。好在很快就該放暑假,升高二了。到高二重新分班,他就不屬於我的班級了,此事也就不了了之了。

我作為班主任,除了上課,進班督查班情是很勤的,這就是說小蒯要有很多時間不能進班,要避開我的行蹤。那段時間,小蒯的學習,耽誤得多嚴重就可想而知了!

小蒯很快給我買回了飲料,我在感動和尷尬的心理下,和小蒯邊喝邊交談。

從交談中得知,小蒯沒有考上學,在老家務農,農閒做點小生意。這更增加了我的愧疚。我覺得這是我的罪過。要不是當年我把他攆出教室,要是我能夠及時變通找他談談,不讓他再回去叫家長,讓他自己作作檢查,及時回班學習,也許他會感動,也許會好好學習,也許就會考上大學,也許小蒯的人生就會是另一番境遇!

二十多年後相見的尷尬

對於懲罰者來說,就算是懲罰過當,不過是一篇檢查,一次處分;而對於被懲罰者來說,就可能影響他(她)的一生,貽誤他(她)的一生!

被懲罰的學生是別人的孩子!假如我們自己是家長,我們的孩子被老師這樣對待,攆出教室不能學習,我們會是多麼地著急啊!

庸醫誤人,有時候立竿見影,一刀見血;庸師誤人往往是殺人不見血。

為人師者,教育學生必須嚴格,但一定要嚴而有愛,嚴而有節,嚴而有理,嚴而有禮。否則就可能誤人子弟,害人不淺,而不自覺,還認為自己是嚴師呢!

年輕時做過的錯事,到了後來都要受到良心的譴責的。要想到人生的後期能夠求得良心的安寧,最好在年輕時,盡最大的可能,少做些錯事,善待學生。大部分學生是明理的,是知道感恩的。這一點教書生涯越長,就會體會越深!同時也會為自己曾傷害過學生而愈發內疚!

要避免做錯事,就多學習,向書本學習,向他人學習,向生活學習;多思考,常反省這樣的處理辦法合不合適,恰當不恰當;多聽取不同意見,當別人,或同事、或朋友、或領導,對你處理問題的方式提出不同意見時,多多聽取一下這不同的意見是不是更有道理。這樣就可能會少犯些錯誤,少做些傻事。

如果能做到這三點,以後的人生就會少些愧疚,少些尷尬,少些不安!

這是一個有著三十年教齡的教育工作者對年輕的同行的忠告,還望你的教鞭在高高地舉起時,慎重地揮舞!

“當心你的教鞭下有瓦特,你的冷眼裡有牛頓,你的譏笑中有愛迪生!”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