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徒步山东”之逯家岭-齐长城-卧云铺穿越攻略

浩浩荡荡,三人行徒步山东户外一行百余人,于5月4日奔赴莱芜深山崖上古村落-逯家岭,寻幽访古逯家岭崖上石屋,迎着七八级阵风,徒步穿越5公里许的齐长城遗迹,涉险摩云山、卧龙山,征服霹雳尖,回探卧云铺。徒步里程虽不足9公里,但线路跌宕起伏,四野七彩梯田、连绵群山尽入眼帘,让人心绪万千。

“徒步山东”之逯家岭-齐长城-卧云铺穿越攻略

晨7点钟于济南儿童医院门前出发,9点40到达目的地-济南市莱芜区茶业口镇逯家岭村。虽然耗在路上的时间有点长,但一路浸淫在沿途秀丽的都市园林风光、绿意荏苒的山野风光中,心已醉了七八分。

徒步第一程:参观逯家岭

逯家岭是山东省著名的崖上古村落,山东省“乡村记忆”的典范。通往逯家岭村的山路坡陡急弯多,没有山地驾车经验的新手,慎行。很佩服司机,50多人的豪华大巴,司机驾驶得驾轻就熟,尤其是一些急弯道,坐在车上,作为乘客,手心都捏出汗来,可司机却游刃有余,神态自若。也亏得我们来得早,如果晚到的话,沿途众多的小车来回穿花,难免会出现陡坡起步,对手动挡的大巴车来说,简直是一大折磨。

“徒步山东”之逯家岭-齐长城-卧云铺穿越攻略

位于齐长城风门道关下的逯家岭,被人们称为崖上的村落,因为整个村庄都建在海拔620余米的石崖上。村子东南几十里外还有古“长勺之战”遗址。西头与逯家岭隔着一条深长狭谷的霹雳顶,就是莱芜、章丘和博山的三界碑。古街、老树、石头房、石雕工艺、土炉砂锅炖鸡、文革时的标语近年吸引着一拨又一拨人,前来探奇猎险。登上齐长城,透过柏树丛和洁白的花海,回望村子所处的地貌,类似于秦岭脚下的白鹿原,都是台塬地貌。唯一不同的是白鹿原属于关中的黄土台塬,而逯家岭属于石灰石质的高山石塬。塬体以石头结构为主,石头间隙有薄薄的泥土,因此,这儿的塬体坚固,不易发生泥石流之类的地质灾害。

逯家岭地势狭长,村落依山而筑,其它三面都是悬崖。这样的地势利于防守,逯家岭虽然自然资源极其匮乏,但古代一直是兵家必争之战略要地。村北山岭上东北-西北走向的齐长城可见一斑。在没有通公路的旧时代,这儿的村民想出个村,见识文明世界,要翻越连绵的沟壑,日子过得有多艰辛,可想而知。这里的人当时筑房,都是就地取材,以取之不尽的石头为建筑材料,建造的石屋坚固、结实,屋顶架上木梁,草泥糊顶,冬暖夏凉。村里房屋结构比较完整的是逯家大院。

“徒步山东”之逯家岭-齐长城-卧云铺穿越攻略

每户人家的石屋挨得很近,石塬上少有阻挡,一年四季风比较大,古代深山林木茂盛,野兽多,匪患也可能猖獗,虽然塬上地势比较开阔,但村民的房子建的很集中,胡同狭窄,这也许是为了抱团取暖、互助便利吧。村里的石碾、老宅、废弃的石屋、牲畜圈舍、古槐、墙壁上文革时期的标语、狭长曲折的胡同都成为游人感兴趣的话题。土炉砂锅柴火炖鸡,更成为游人大口朵颐的乡野美味。

村南头有片柏树林,位于悬崖峭壁之上。穿过林子,来到悬崖边,是远眺逯家岭的绝好观景台。危崖之上有几块巨石,胆大者摆拍酷姿的好去处。远处,一层层高山梯田,绿黄相间,分外养眼。

徒步第二程:齐长城穿越

苍天很给力,给了我们此行一个阴天,却又布施了淡淡的云朵,天高云淡,风声呼啸,登山不怕晒,而是有点怕冷了。

10点五十左右,参观完逯家岭,沿着进村的路出了村子,向东北方向有条路,延伸向逯家岭北头的山峰。山坡上野草茂盛,山花盛开,山顶被茂密的柏树簇拥,藏起了险峰的锐气。坡越向上越陡峭,但对常登山的人来说,不是难事。峰顶为一层层岩石天然堆垒而成的,岩石错落有致,很好攀登。11点20左右,大家已陆续登上山顶。山顶海拔825米,地势平坦,上立齐长的界碑。向东,石筑的齐长城沿山坡走势,像巨龙,一路蜿蜒而下,直通风门道关。

“徒步山东”之逯家岭-齐长城-卧云铺穿越攻略

石筑的长城坚固结实,保持了比较完好的形态。这一段长城结构简单,没有发现烽火台和敌楼。我在猜测,也许我们所在的山顶古时就肩负着烽火台的重任。沿长城遗址向西而去,劲风怒号,吹得人站不稳,山梁上气温也低,虽然走得比较急,摸摸皮肤,居然冰凉凉的。长城北侧山坡植有成片的槐树林,林下野草葱绿,树上叶子鲜有萌发,也不见槐花的影子,想吃上这里的槐花,估计要到六月份啦。

“徒步山东”之逯家岭-齐长城-卧云铺穿越攻略

11点50,来到了风门道关。这里是垭口,一条公路从这里通过,连起了卧云铺、逯家岭,也能通往淄博。垭口的齐长城遗址-风门道关段(2001年6月25日国务院公布)的碑是淄博市人民政府立的。

“徒步山东”之逯家岭-齐长城-卧云铺穿越攻略

很多自驾车辆都在这儿汇集,就近登上长城。有趣的是在这儿发现一位流浪汉,貌似对这长城也很感兴趣。坐在这石碑旁,自我而孤独却又自信满满,全当我们非人类。很好奇,他是如何一路乞讨于此的?

从风门道关向西,山势变得更加陡峭。一连串的拔高,直至海拔835米的摩云顶。这一段齐长城依着陡峭的山势而筑,万丈危崖高悬,自成天然屏障,因此,古人在这儿也没有太多人为的痕迹。然后,我们沿着齐长城遗址,一路向西南向下切,能看到一条十分明向的小路通向霹雳尖下面的垭口。


“徒步山东”之逯家岭-齐长城-卧云铺穿越攻略

此峰顶为霹雳尖

很多人走到这个海拔768米的垭口已经体力不支,登顶霹雳尖的人少了很多。霹雳尖海拔834米,离垭口也就300余米。然而,就这短短的几百米,却难倒了部分很少活外运动的游人。一尖管三界,在古代,在这海拔839米的小山尖上,方向感稍有差池,可能就犯了偷越国界的重罪。而如今,不管你在这儿如何驰马扬鞭,都跑不出大山东的掌心。霹雳尖主峰峰顶的“封神”石台遗迹,应是齐长城的烽火台。

从垭口下到卧云铺的小道没有分岔,不必担心迷路,不过沿途乱石多,下脚要多注意。徒步里程3公里不到。下行,很节省体力,半小时就到了卧云铺村。

徒步第三程:参观卧云铺村

卧云铺村位于莱芜区北面,始建于明朝永乐年间,曾有莱芜最美古村落之称,也是山东省首批传统村落,山东省“乡村记忆”工程文化遗产单位,平均海拔550米。古村东与淄博博山交接,东北与济南的章丘接壤。由于地势比较高,常年大部分时间被云雾笼罩,像卧在云海中一般,因之得名卧云铺。

村中有多座保存完好的明清民居,是王、闫、张、刘、李、吴、苏七姓氏村民的杰作。据传,最早村人的宗族观念比较强,沿袭着一姓一井一碾子的乡约民规,七个姓氏各用各的水井和碾子。明朝永乐年间,原为河北枣强县人的石匠王三栗,从旱灾严重的故土逃难到此,相中了这块近乎与世隔绝的山窝,王姓应为开村之祖,所以排在姓氏首位。作为石匠,让人犯愁的石头永远是他眼中的珍宝。他就地取材,搭建了石屋,与家人在此休养生息。后来又陆续有刘姓家人来此避难,被他收留,及至后续又来了其他五姓人家。这儿没有战乱之扰,村民安居乐业,人丁兴旺,石屋也越建越多,最终成就了这高山避护下的云中村落。

“徒步山东”之逯家岭-齐长城-卧云铺穿越攻略

卧云铺印象

村里建筑几乎都原于石头,石头的房厕石头的拱桥,石头的街道石头的殿龛,石头的桌凳石头的磨碾,石头的碑碣石头的井窑,还有石头的缸臼石头的猪槽马厩……。因为受限于恶劣的山地地形,为了利用有限的空间,很多街道的墙拐角都被抹掉一块,以增大转角的空间,方便村人通行和物料运输。整个村庄像一座干净整洁的袖珍石头城堡,承载了一代又一代团结友爱的卧云铺人最美好纯朴的乡村记忆。

五一期间,前来参观的游人很多,火了这儿的农家乐和小商贩。村民自产的花椒、玉米糁子、小米、鸡蛋等农产品拿出来售卖,生意很抢手。摊点上居然还有卧云铺牌的矿泉水在售卖。山楂糖葫芦、爆米花、炸鹌鹑蛋生意也很火爆。

“徒步山东”之逯家岭-齐长城-卧云铺穿越攻略

站在齐长城上俯视山窝里的卧云铺,被紫色的桐花点缀着,分外美丽

村口有口池塘,塘边有几株大柳树,茁壮成长,很有些神树的威望。抬头望,我们刚刚征服过的一座座山头随着逶迤连绵的山脉环拱而立于卧云铺的上空,守护着这方风水宝地。

一座一村落,一个传奇奋斗的故事。善于生存的中国老百姓,在最贫瘠荒凉的地方,也能精彩地生存下来,他们生命之坚强,让人喟叹,让人敬仰。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