4“獨角獸”難避失業潮

在這一輪失業大潮下,曾經光芒萬丈的“獨角獸”也難以獨善其身,紛紛加入了裁員的隊伍。最新一家宣佈裁員舉措的是全球知名民宿租賃平臺愛彼迎(Airbnb),全球1/4的員工會就此離開這個集體。而在愛彼迎之前,Uber、Lyft也如出一轍地選擇了同樣的做法。不知道從什麼時候起,共享經濟“獨角獸”的光芒開始暗淡,WeWork能夠在歷史上畫下一筆的IPO慘敗也讓投資者開始警醒,一味燒錢的時代或許正在畫下句點。對“獨角獸”而言,泡沫的壓縮可能早就開始了,而疫情不過是加速泡沫出清的又一外力。

裁員接力

又是裁員。在全球旅遊行業因為疫情衝擊而陷入停擺之際,愛彼迎不得已作出了裁員的選擇。當地時間5月5日,愛彼迎聯合創始人兼CEO切斯基發佈了一封員工內部信,其中提到,受疫情影響,預計2020年愛彼迎的收入將不及2019年的一半,為了應對這一困境,愛彼迎將停止與酒店、交通部門和豪華住宿有關的項目,採取更有針對性的業務戰略,因此不得不減少員工人數。

據瞭解,愛彼迎在全球24個國家共有7500名員工,這次將要離開的員工大約有1900人,約佔總人數的25%。按照切斯基的說法,受此影響的美國和加拿大員工將工作到5月11日,亞太團隊將與切斯基一同參加太平洋時間5月5日下午6點的全體員工會議,歐洲、中東和非洲團隊的會議將在當日晚間12點開始。會議結束後,愛彼迎將根據當地法律法規和市場管理進行下一步程序。對於中國員工、業績及上市等情況,愛彼迎僅向北京商報記者回復了切斯基的內部信,並未做其他說明。

實際上,早在今年3月,愛彼迎方面就表示,決定暫停招聘新人和縮減市場營銷費用,以應對新冠肺炎疫情對其業務帶來的影響。此外,愛彼迎今年還已經暫停所有市場營銷活動,以在2020年節省8億美元。同時,該公司還對其高管進行減薪50%,以此來節省開支。

除此之外,愛彼迎還在積極尋找新的資金支持。上個月,愛彼迎接連宣佈了兩筆大額資金補充,其中第一筆為10億美元融資;一週後,該公司又宣佈獲得了10億美元貸款。有業內人士分析指出,連續拿到鉅額資金,不排除與愛彼迎目前受疫情影響導致估值下調,各路資本想要“抄底”有關。據瞭解,在完成上一輪募資之後,愛彼迎雖然沒有披露最新的估值,但據知情人士透露,今年3月初,該公司將內部估值從2017年的310億美元下調至260億美元。

去年9月,愛彼迎曾放出消息想要在今年上市, 對於上市計劃,雖然愛彼迎方面依然維持去年9月的表態,計劃在2020年上市不變。不過,在華美顧問機構首席知識官、高級經濟師趙煥焱看來,受到疫情影響,該公司上市的進程恐怕將會被推遲,“由於全球疫情還在蔓延,愛彼迎想要擺脫困局顯然並非易事。眼下,相比境外,國內疫情控制得比較好,旅遊市場也在逐漸恢復。愛彼迎可以嘗試瞄準國內短途遊復甦機遇佈局,而國際業務,則還要看全球疫情陰雲何時散去”。

“獨角獸”失色

愛彼迎只是共享經濟在疫情衝擊下的一個縮影。愛彼迎之前,網約車行業集體入冬。4月末,全球網約車三大巨頭之一的Lyft在一份監管申報文件中宣佈裁員982人,約佔公司員工總數的17%,還有288人將暫時休假。巧的是,就在Lyft裁員消息出現的前一天,剛剛有媒體報道稱,Lyft的老對手Uber正在討論裁員約20%的計劃,這意味著約有5400多人將遭遇失業。

這些裁員的企業大多有一個共同的特徵——幾年前,它們的頭上還頂著“獨角獸”的光環名噪一時,同時也長期揹負著燒錢問題。在如今的背景之下,外界不禁聯想,是否是因為“獨角獸”大多持續虧損,疫情來臨業務受阻,這些企業相對來說更顯得不堪一擊?

Uber的例子最貼切。2019財年四季度,Uber歸屬於普通股股東的淨虧損為10.96億美元,相比之下,去年同期這一數字為虧損8.87億美元,同比擴大了24%。而在2019財年全年,Uber淨虧85.06億美元。儘管Uber強調,2020年底可實現盈利,但在疫情的衝擊之下,這一目標能否實現早已畫上了問號。

對Uber而言,十年虧損始終是難以擺脫的標籤,而在虧損背後,就是燒錢擴張。賠本賺吆喝,這或許是這些“獨角獸”當初脫穎而出的招牌打法,但現在,這種打法正面臨失效。

互聯網分析師楊世界認為,對“獨角獸”而言,疫情衝擊更多的是一個系統的問題,此前“獨角獸”們瘋狂對外進行成本支出,突然遇到疫情襲擊,業務量就會受到衝擊,進而影響其資金中轉流通的效率,資金跟不上就會影響運營成本,因此導致裁員。整體上看,疫情對“獨角獸”的衝擊大多與其業務有關,但另一方面也涉及到行業情況,比如大家都在裁員,可以借這個機會根據優勝劣汰規則淘汰掉一批人,從而不會讓大家對這家企業產生什麼別樣的看法。

楊世界補充稱,“獨角獸”分為三種,一種是長期來看雖然不盈利,但有盈利前景的;一種是持續虧損且沒有好的商業模式的,比如優步;第三種就是疫情期間突然爆發起來的,比如線上辦公的Zoom,但它更多的是起來得快降下來得也快。從這三種案例看,“獨角獸”可以分為長期“獨角獸”和特殊時期的“獨角獸”,長期“獨角獸”是資本驅動通過快速擴張使得人盡皆知,盈利模式和未來商業運營能否持續下去也是問號。短期“獨角獸”比如Zoom更多的是虛偽的“獨角獸”,不會給社會帶來多大的價值,只是在特殊時期發揮了它的作用,因此瞭解“獨角獸”還要從多個方面進行考量。

泡沫的壓縮

疫情影響之下,眾多企業都在裁員,“獨角獸”還顯得沒那麼特殊,頂多會讓人聯繫起其之前的燒錢操作,但如果將時間線拉長,情況可能就沒那麼簡單了。比如Uber,如果最新一次的裁員考慮最終落定,那麼這將是Uber在上市近一年之後的第四次裁員。

如果跳出大出行行業,Juul在去年底就曾裁撤了大約650個工作崗位,剩下約3000名員工。而在這之前,乘著電子煙的風口,Juul經歷了風光無限的一年,直到去年夏天,其都在迅速擴張並增加支出,後被捲菸巨頭奧馳亞集團收購。2017-2018年間,Juul銷售額猛增516%,2019年收入突破20億美元,而報告淨虧損為10億美元。

調皮電商創始人馮華魁稱,這些企業的裁員從2019年就陸續開始了,疫情只是加速了它們裁員的進度。從整體上來看,這些知名的“獨角獸”如WeWork、OYO等都是前幾年資本特別火熱的時候催生出來的,它們背後都有軟銀的投資,從這種意義上看,軟銀更像是上一波泡沫的主要推動者,它的投資策略是投資每個領域的第一名,被投資的企業就不惜一切代價砸廣告搞擴張,進一步加速了這種泡沫,這一輪裁員最關鍵的就是去泡沫行為,疫情的衝擊實際上是第二次去泡沫。

去年10月,美國第二大“獨角獸”公司WeWork IPO失敗,估值從軟銀預估的470億美元直線下降,最終只剩下了大約70億美元,WeWork成了資本市場裡的黑天鵝。後來,軟銀公佈財報時,軟銀創始人孫正義曾罕見地承認自己投資判斷失誤。而軟銀投資的另一巨頭就是Uber。如今Uber和WeWork的雙雙失利,已經讓投資者開始反思,互聯網泡沫時期的教訓是否會重演?

馮華魁稱,從市場整體上看,泡沫在壓縮,上游投資者也沒錢了,一大批投資機構退縮,有數據顯示,2019年投資機構花出去的錢只有2018年的一半,堪稱斷崖式的下降,這意味著泡沫難以為繼,“獨角獸”也要想辦法改變自己的經營方式,以前規模增長是“獨角獸”的核心增長指標,現在盈利才是主要指標。要知道盈利和規模之間有一種平衡,並不是規模越大越賺錢,現在就處於“獨角獸”經營模式的轉變期。

本文源自北京商報網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