後疫情時代,"報復性消費"真的遲到了嗎?


後疫情時代,


導語:隨著中國國內新冠疫情防控態勢不斷好轉,在停擺煎熬中的零售業也開始漸漸重回正軌。但後疫情市場的恢復短期內切不可盲目樂觀。

疫情重塑了人們的生活和消費觀念,比以往更為理性、謹慎,更具風險意識。人們對疫情的持續擔憂、消費信心不足、較為消極的未來收入預期等因素都將導致"報復性消費"的漸行漸遠,而"恢復性消費"短期內將呈現常態化趨勢。

國內零售商普遍認為,疫情後,消費的恢復速率緩慢,恢復正常營業狀態所需時間將會比預期更長。

今年年初爆發的新冠肺炎疫情使全國陷入癱瘓狀態,經濟和消費市場遭遇當頭一棒。隨著疫情結束跡象逐漸顯現,全國各地的購物中心和沿街的商店都已經重新開業。

根據中國商務部的數據,國內大約80%的餐廳和咖啡廳以及90%的商業設施現已重新開業。

但零售商表示,如今的消費客流量遠低於疫情出現前的正常水平。上海一家沃爾瑪超市的工作人員接受採訪時表示,門店客流量大約僅為平時的一半左右。"銷售基本上沒有任何增長。"

中國連鎖經營協會(CCFA)的數據顯示,50%以上的多業態購物中心今年第一季度的預計收入將下降30%至70%。

後疫情時代,

百勝中國在最新股東報告中稱,三月末客流量下降約20%,但預計營業額將穩步回升。2月中旬,肯德基、必勝客和小肥羊連鎖門店閉店率達到頂峰,約為35%。而其餘門店只提供送貨服務。現在幾乎所有門店都已重新營業。

然而,從食品行業到服裝行業,想要經營重回正軌,零售目前還面臨著嚴峻的挑戰。儘管疫情防控態勢逐漸好轉,消費者仍然擔心會感染病毒,進而繼續注意保持與他人的安全社交距離。這導致許多往常下班後外出就餐的人選擇在家吃飯。

此外,疫情期間,人們的收入在短期內產生了波動,對未來收入預期更傾向於悲觀。這會極大地影響短期內的消費支配和決策,導致消費信息不足,一些非必需的消費將有可能被壓制,對於消費更加謹慎。大家紛紛開啟"理財腦消費"模式,購物時也要算清投入產出比。更多的人在疫情過後會選擇"報復性存錢/掙錢",而不是"報復性消費"。這些因素使得"恢復性消費"道阻且長。

本文由微信公眾號:石基零售 原創發佈於今日頭條,更多精彩內容請關注石基零售。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