對生命的認知


對生命的認知

生命的歷程很漫長,這其中也會有很多苦惱。有首打油詩這樣說:“0歲閃亮登場,10歲茁壯成長,20歲為情彷徨,30歲拼命打闖,40歲基本定向,50歲回頭望望,60歲告老還鄉,70歲搓搓麻將,80歲曬曬太陽,90歲躺在床上,100歲掛在牆上”。

那麼我們如何運用科學去接受生命的挑戰呢?

首先,去認識科學的無形世界。科學發展到今天,我們看到的有形的世界我們自己認為它是客觀的世界。而其實,我們已知的物質的質量在宇宙中只佔4%,其餘96%的物質的存在形式是我們根本不知道的,我們叫它暗物質和暗能量。

其次,用科學的方法治療疾病。我們生命的歷程飽受挑戰,有很多來自於疾病。比如當代的屠呦呦找尋治療瘧疾的方法時,就是看了古典藥學得到了靈感,導致了青蒿素的發現。後來弗萊明發現青黴素,已經是用科學的方法論來探索。人類始終用科學在應對挑戰,從簡單的摸索到經驗積累,到最後通過基礎研究驅使藥物的發現。

再次,科學發現攪亂了我們的精神世界。我們原來認為世界是物質的,沒有神,沒有特異功能,意識是和物質相對立的另一種存在。現在我們發現,把意識放到分子、量子態去分析,意識其實也是一種物質。既然量子能糾纏,那第六感、特異功能也可以存在。自然也就不能斷言鬼和神是不存在的。面對這些,我們是該恐懼還是倍感空虛?

世界如此未知,人類如此愚昧,我們還有什麼物事必須難以釋懷?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