遇見最真實的英雄主義——《我的左手》觀後感

“願石頭像人般堅硬。”

晚上九點,看完電影《我的左手》後,我腦海中迴響的是電影中的這句話:“願石頭像人般堅硬。”《我的左手》這部電影,讓我遇見了最真實的英雄主義。

遇見最真實的英雄主義——《我的左手》觀後感

曉光未明,獨臂的軍人翻身下床,用左手和嘴牙的輔助完成了一系列洗漱,穿戴動作。這就是電影主人公胡小軍一天的開始,也是整部電影的開始。

單臂單槓引體向上,單臂俯臥撐,直到體力不支,摔在地上,胡小軍的頭貼著地面,臉上是堅毅而痛苦的表情,回憶帶我們回到二十世紀八十年代……對越自衛反擊戰戰場,戰火紛飛,炮火四射,胡小軍衝鋒陷陣的身影被爆炸的衝擊彈得老遠,泥塵石塊飛擊,血肉模糊中,胡小軍被兩個戰士背下戰場……

在醫院甦醒過來的胡小軍面對的,是他空蕩蕩的右袖管,是兩位戰友為救他而犧牲的殘酷現實,是老母親一夜花白的頭髮,以及他生命中遇到的最重要的一抹亮光——挽救了他生命的護士長範曉春。

失去右手後的胡小軍最終走出了消沉,他放棄了榮歸故里,安逸舒適的生活,而是踏上了去軍校的火車,決心回到部隊。同時,對護士長範曉春,展開了漫長而堅定的追求。

遇見最真實的英雄主義——《我的左手》觀後感

電影有兩條線,一是部隊線,而是愛情線,這兩條線相輔相成,交織著為我們講述了胡小軍平凡中的不平凡,真實中的英雄主義。

他最大的特點就是堅毅,耐力過人,毅力驚人,肯吃苦,不放棄。不論是在軍校訓練,還是擔當指揮員時對待戰友,抑或是對範曉春的愛與追求。

遇見最真實的英雄主義——《我的左手》觀後感

更為可貴的是,胡小軍這個角色的真實,他立過一等功,是人們的稱頌對象,但電影卻沒有神化他,而是用真實的角度刻畫了一個真真實實的軍人。他是個平凡的軍人,戰場上失去右手,在醫院會暴怒,面對喜歡的人也會緊張羞澀。他又是個不平凡的軍人,失去右手的他最終學會靠左手完成正常戰士兩隻手所完成的任務。他以最大的包容與最堅實的責任感對待戰友。範曉春更是用“願石頭像人般堅硬”來稱讚他可貴的品質,自然,最終他也藉此贏得了範曉春的心。正是這種真是的英雄主義打動了我們。也只有這樣一個飽滿生動的軍人形象才是最讓人印象深刻的英雄。

作為這部電影的原型——軍人丁曉兵,他的座右銘是:“人可以有殘缺之軀,但不可有殘缺之志。”誰說英雄就一定要是刀槍不入,可殺敵數百的超人,一名失去右手的軍人,只要他有著鋼鐵般的意志,他同樣是一名名副其實的大英雄。胡小軍也好,丁曉兵也好,他們都用那鋼鐵磐石般的堅硬意志為我們展示了軍人本色、英雄本色!

遇見最真實的英雄主義——《我的左手》觀後感

一部主旋律電影能夠做到用真誠地打動觀眾,用溫情感染觀眾,用精神激勵觀眾。演員的詮釋同樣令人讚歎,每一個表情都細緻入微,深入人心,胡小軍的軍人本色,範曉春的純潔善良,胡母的慈愛,梁志清的兄弟情,無不飽滿生動的綻放開來,實屬不易。

當今人們歌頌英雄主義,追崇英雄主義,但英雄主義不是神壇上完美無缺的神化英雄,而是在平安生活中,在艱難困苦中,追求不平凡,挑戰困難的堅毅之人。《我的左手》這部電影,遇見的,就是真正的英雄主義。而胡小軍戰士,體現的,正是英雄本色!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