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IP資訊」港資品牌隕落,傳統服飾品牌怎麼了?

#ip品牌##市場趨勢#

看年度報表前,我們先來個回憶殺,你能認出下面這些品牌嗎?

「IP資訊」港資品牌隕落,傳統服飾品牌怎麼了?

這些曾經叱測風雲的“大牌”,很多已在一線商圈隱退。根據最新的市場數據,中國服飾行業正悄然進化:電商品牌揮軍線下,奢侈品豪門親民降價,快時尚集團拓張放緩,本土品牌加速瘦身,而港資服飾品牌三巨頭則集體落魄!

班尼路以2.5億元被低價拋售,堡獅龍的服飾利潤比去年同期暴跌75%-85%。佐丹奴大刀闊斧關店依然難止連續2年的下滑頹勢,綜合銷售額同比下降7%。而在內地市場錄得125%增長的I.T,受香港市場銷售下降拖累,2015/16財年業績利潤暴跌33%。

「IP資訊」港資品牌隕落,傳統服飾品牌怎麼了?

當網紅電商和國外品牌在中國市場賺得“盆滿缽滿”的時候,以製衣起家的港資品牌卻大面積“撲街”,傳統服飾品牌到底出了什麼錯?


【班尼路:成也模式,敗也模式】

“天王代言”“ 4400家門店”“我這是牌子貨,班尼路”……

在20世紀90年代末到21世紀初,班尼路是最火的潮牌之一,曾經雄踞各大城市的黃金地段。班尼路的成功,是時代的產物,更是模式的勝利。

「IP資訊」港資品牌隕落,傳統服飾品牌怎麼了?

面對同為製衣起家的競爭者,班尼路以模式突圍:一方面與當地國營企業合作成立合營公司,一方面用特許經營的方式發展加盟連鎖店。自營店與特許經營店雙重結合,不但大量減少拓張成本,而且能利用本地公司熟悉本地政策和市場的優勢,實現渠道和銷售雙成功!

1996年才進入內地的班尼路,一舉超越早幾年“登陸”的佐丹奴和蘋果等品牌。然而,在巔峰背後,“班尼路模式”埋藏了極大的隱憂。

「IP資訊」港資品牌隕落,傳統服飾品牌怎麼了?

由於班尼路一直堅持傳統的成衣研產銷模式:每年開發四個季度的產品,以訂貨會的方式銷售給代理商和終端店鋪。這種模式實質是B2B,品牌商無法獲得消費者的真實評價和數據,開發產品全憑經驗。在訂貨過程中,除了銷售數據預估失準外,每個層級都會產生安全庫存以備不時之需。店鋪越多、供應鏈越長,產生的庫存積壓就越多。

對比14天上新、輕庫存運營的ZARA,班尼路像一個遲暮固執的老人。

「IP資訊」港資品牌隕落,傳統服飾品牌怎麼了?

同時,內地時尚品牌、國外快時尚品牌雙重夾擊,讓班尼路曾經獨一無二的競爭優勢(“特許經營”“聯名設計”“集合店概念”)消失殆盡,只能關店求生。反觀班尼路所屬的德永佳集團,卻因為代工獲得良好的增長。而德永佳的客戶,正是班尼路的競爭對手Nike、Gap、優衣庫、阿迪達斯、H&M 等。

「IP資訊」港資品牌隕落,傳統服飾品牌怎麼了?

傳統的“賣貨思維”是班尼路失敗的主因。重點關注盈利能力,沒有用心做品牌,沒有足夠的市場敏感度和前瞻的信息化部署,只能在市場變革中“賣身”出場。


【佐丹奴:戰略搖擺,淪為廉價品牌】

與班尼路的消極賣盤相比,曾被譽為“亞洲GAP”的佐丹奴,日子也不太好過。

頂著黎智英的“沒有陌生人的世界”和黃永玉親筆題字的LOGO,佐丹奴先天就擁有與眾不同的品牌魅力,連非服飾品類(手錶、拉桿箱等)都是搶手貨。“佐丹奴將逐漸把重心放在高端市場,所以我們不會糾纏於低端市場的競爭”的豪言壯語,曾經轟動業界。可是,隨著Giordano Ladies衝刺高端失敗,佐丹奴就走入戰略搖擺的怪圈。

「IP資訊」港資品牌隕落,傳統服飾品牌怎麼了?

定位高端的副品牌EULA,運營兩年關停下架。定位低端的Beau Monde,陷入三四線渠道、被淘品牌、本土低價品牌和批發市場的雜牌重重圍剿,至今未實現盈利。

事實上對於中等價位的佐丹奴,“不存在太多對其價格望塵莫及的消費者。”對比GAP及其旗下廉價品牌old Navy,佐丹奴自身的品牌力不足,也導致BM的吸引力和盈利能力相應降低。

“高不成、低不就”,讓佐丹奴只能關店或死撐。

「IP資訊」港資品牌隕落,傳統服飾品牌怎麼了?

雖然佐丹奴在2008年就入駐淘寶,並且2016年上半年實現線上銷售激增,抵消了實體渠道的銷售頹勢,錄得21%的經營溢利增長,但是品牌定位的失誤,讓佐丹奴多年樹立的優質形象毀於一旦。


【堡獅龍:偏居一隅,喪失市場】

明亮的綠色、清晰的笑臉,堡獅龍擁有一種港式的活力時尚,屬於大眾品牌的“小眾”。雖然早進軍中國內地,但是堡獅龍的業務大部分集中在香港和澳門。

「IP資訊」港資品牌隕落,傳統服飾品牌怎麼了?

在財報中,堡獅龍將公司利潤大幅跳水的主要原因,歸咎於遊客數量下降及強勢港元導致旅客在港消費減少、以及多個核心市場業績低迷;另外,冬季氣候異常偏暖和市場競爭激烈也是利潤下跌的主要原因。

但是事實上,國際品牌大舉入境和跨境電商的發展,才是壓倒堡獅龍的真正原因。

在信息不對稱的年代,香港是人們接觸時尚的橋頭堡,港資品牌順利搶灘大陸市場。旅行購物成為潮流。後來時尚信息流通,消費者的眼界隨之提高,當年的“大牌感”“神秘感”隨之消失。國際大牌駐在家門口,上網就能買到全世界,誰還累死累活去香港買大眾款?誰還記得聲音稀少的堡獅龍?

「IP資訊」港資品牌隕落,傳統服飾品牌怎麼了?


【I.T:買手製殺出新路,盈利起伏大體驗少】

以代購起步的I.T,經營理念與港資傳統服飾品牌截然不同。

創始人沈嘉偉很早就意識到,老派的香港富人可能喜歡經久耐用的歐洲奢侈品牌,但也有人不需要一件衣服穿十幾年,而更喜歡不停翻花樣。消費者需要的不是一件高質量的衣服,需要的是一份能彰顯自我的認同與樂趣。

「IP資訊」港資品牌隕落,傳統服飾品牌怎麼了?

針對消費心理的前瞻洞察,I.T提供一種“多元化”的選擇,以多品牌授權和自建品牌結合的方式,開創買手製集合品牌的先河。在超大規模的店鋪中,人們能夠淘到風格各異、時刻變新的小眾潮牌,365天保持時尚的新鮮感。

「IP資訊」港資品牌隕落,傳統服飾品牌怎麼了?

但是,買手製有先天的缺陷,容易受到經濟因素和審美變化的影響,容易造成庫存。I.T的財報一直如同過山車。

雖然I.T很早就部署電商,2002年進入大陸市場,並跟法國老佛爺合作在北京開出老佛爺旗艦店,依然難擋香港市場銷售下跌和巨大的庫存壓力。

「IP資訊」港資品牌隕落,傳統服飾品牌怎麼了?

在內地市場,I.T以銷售為主、體驗欠奉,遠遠落後開設VR音樂體驗區的Levi's和推出咖啡體驗店的熱風等品牌。在集合品牌蓬勃發展的中國市場,無體驗、單靠國際感的品牌力,I.T還能領先多久?

「IP資訊」港資品牌隕落,傳統服飾品牌怎麼了?

沒有疲軟的市場,只有疲軟的產品!

港資服飾品牌的興起和沒落,代表了工廠化拼質量的時代已經過去。好的產品不再是賣點,而是准入點。

網紅店的興起,顛覆了服飾行業的產業鏈結構:由KOL實現宣傳和引流、孵化平臺提供柔性供應鏈和服務體系,無需大量的實業投入,就能實現快速、高效的盈利。

「IP資訊」港資品牌隕落,傳統服飾品牌怎麼了?

數據顯示,國內零售增長幅度一直都快過GDP增幅,即便現在經濟放緩,零售增幅仍可保持在10%以上,可見內地居民的消費能力依然存在。把盈利衰退“甩鍋”給經濟只是藉口!

固守傳統思維,漠視消費心理、消費場景的變化,讓港資品牌安分守己,最終“做不了引領、來不及追隨”。

「IP資訊」港資品牌隕落,傳統服飾品牌怎麼了?

新一輪的品牌競爭,考驗的是極速信息轉換的能力以及對消費群體變化的洞察。O2O將成為標配!同時,O2O不單是銷售的渠道和工具,更要與產品開發和資源調配相結合,由大數據指導產品開發、科學地加快庫存流通。

品牌戰略也不是一窩蜂去變、去模仿。而要利用自己最大的資源、放大某方面的優勢,隨時保持變的姿態。

「IP資訊」港資品牌隕落,傳統服飾品牌怎麼了?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