你每天忙的事80%都沒什麼價值,高手如何找到自己的高價值區域?

不知你有沒有發現,身邊的人變得越來越忙碌了。

經常會在朋友圈看到,有人加班到凌晨兩三點;要不就是在和朋友打電話時,對方沒說兩句就叫著:真不好意思,現在比較忙,我待會兒給你回過去。就這樣一直等到晚上也沒給你回過去,可能真是忙得忘記了吧?

你找同事幫你個忙,幾天了也沒個消息,給他發條信息問問進度咋樣了?過了好久他回了你一條:真的不好意思,這幾天太忙了,我馬上給你辦。

難道大家真的這麼忙嗎?這麼忙碌,是不是離自己的人生目標更近了呢?

顯得忙碌只是懶惰的一種形式

——懶於思考和未經選擇地去行動

白巖松在一次演講中說:“有人用四個詞—聰明、愚蠢、勤奮、懶惰來概括世界上所有的人:最優秀的人聰明而勤奮;二等人聰明但懶惰;三等人愚蠢又懶惰;最糟糕的是四等人,愚蠢卻勤奮。

大家想想是不是這個道理?一個愚蠢又懶惰的人,頂多是不給社會做貢獻,也不會造成什麼破壞,但是一個愚蠢的人,卻偏要勤奮起來,那就太可怕了。”

你每天忙的事80%都沒什麼價值,高手如何找到自己的高價值區域?

顯得忙碌不只是懶於思考,其實心底裡是一種焦慮。

認為我非得做點什麼才行才能改變現狀,認為只要做了,只要我在忙著,就一定會有收穫。

為什麼?天道酬勤嘛!

但其實,這種做法很可能不光沒給你帶來什麼有價值的收穫,而且還會在錯誤的道路上越走越遠。

你不去思考怎樣抓住工作中的要點,反而在工作的旁枝末節上花費很多時間,去做的儘可能完美。

比如說你的部門經理急著向你要一份報告,而你沒有在報告最重要的內容上花費更多的精力,反而在報告的格式、排版、字體大小、間距上面死磕,花費了很多時間,打印紙浪費了十幾張,最後雖然你得到了一張排版精美的報告,但內容卻沒達到領導的要求。

對方數落你:給你這麼多時間來做這個報告,你就交給我這麼個東西?你自己也委屈:明明自己這麼用心,付出這麼多努力,卻還被經理訓斥?

不重要的工作做的再好,也不會變得重要

大家都知道,對整個公司而言,經理的工作內容要比下屬的工作更重要。

如果把你和經理的工作價值打分的話,你的工作值8分,經理的工作值80分。你為了把工作做得更好,每天花10幾個小時在工作上,可以把工作做到10分,但永遠不可能在這個崗位上做到80分,這是由崗位的性質決定的。

而且耗時長的工作不一定能帶來更快的效率。

你每天忙的事80%都沒什麼價值,高手如何找到自己的高價值區域?

上段時間我和幾個同事被調到公司的新項目上去幫忙。剛開始做時,抱著很大的熱情,所以效率也比較快,每天的工作任務都能提前完成。

但後來因為領導層的一個決定,使得我們熱情不再、效率降低,每天都拖到很晚才把工作任務完成。

他們下了個什麼決定呢?

項目剛開始做,要搶項目工期,而且甲方催得也急,所以有的領導層就決定:每天晚上,所有人員都必須在項目上加班到晚上九點以後,不論你手上的工作任務是否完成了。

我們把工作任務提前完成了,還要在這裡等幾個小時才給下班,而且站那兒乾等著,還會讓領導覺得我們幾個光拿工資不幹活,這種情況下只好把原先2個小時就能完成的工作拖到4個小時才完成;另外因為晚上天色暗、視線不好的緣故,任務的質量完成的也差強人意。

在這裡,我並不是想評價領導下的決定是錯誤的或者我們幾個人偷懶。而是想說:同樣的工作量,2個小時能完成,4個小時也能完成,而且4個小時完成的成果還不如前者。

如果我們反過來看這件事——短時限內做出的最終產品能不能比長時限做出的質量更好呢?

如果給你24小時去完成一項任務,時間的壓力促使你集中精力去執行,別無選擇只能做最重要的部分。同樣的任務,如果給你1周去完成,它就換來了小題大作的6天。如果給你2個月的時間,它就會變成一場精神磨難。

因為精力更高度集中,短時限內做出的最終產品通常不比時限內做出來的差,甚至質量更高。

這反映了一個非常奇怪的現象。增加成效有兩種順序互相顛倒的辦法:1. 只做重要的事情以減少工作時間。 2.減少工作時間來做最重要的事情。

80%的成果是由20%的部分產生的

根據二八定律,我們每天的工作內容只有一小部分是對我們真正重要、有價值而且非做不可的,其他事務則大多沒什麼價值,所以你沒必要把工作上每一件事都做好。

你每天忙的事80%都沒什麼價值,高手如何找到自己的高價值區域?

波士頓紅襪隊的擊球手泰德 . 威廉斯,被稱為“史上最佳擊球手”,他能做出高擊打率的秘訣是不要每個球都打,只打進入“甜蜜區”的球,而忽略其他區域的,就能保持最好成績。

什麼是“甜蜜區”呢?

他把擊打區域劃分為77個,每個區域只有一個棒球大小。只有當球進入最理想區域時,才揮棒擊打,這樣能保持0.4的擊打率。如果勉強去擊打位於最邊緣位置的球,他的擊打率會降到0.3或0.2以下。所以,對於非核心區的球,任其嗖嗖從身邊飛過,絕不揮棒。

厲害的人都是把自己幾乎全部精力放在高價值的領域上。

在2017年的紀錄片《成為沃倫·巴菲特》中,巴菲特說: 投資領域,我在一個永不停止的棒球場上,在這裡你能選擇最好的生意。我能看見1000多家公司,但是我沒有必要每個都看,甚至看50個都沒必要。我可以主動選擇自己想要打的球。

用80%的努力放在20%最重要的事情上,可以為你帶來80%的成果。

同樣的,如果想要把做最重要的事所帶來的成果繼續放大的話,就要提高單位時間的效率。以前做一個任務需要2個小時做完,那麼我下次就可以嘗試用1.5個小時來做完。

除此之外,還需要發掘提升工作效率的新方法。

比如,老闆讓你做一份同行業競品分析報告交給他,但是你從來沒做過,很是頭大。如果這時候你只是按照自己的想法來做,不只是要花費很多時間,結果也很可能不會令領導滿意。

其實這時候你可以在網上搜一搜同行業其他人的報告來當做模板,然後對照著別人的格式來做一份自己的報告,這種方法可以幫你省去很多時間。

上面兩個辦法可以綜合起來使用,目的就是更有效率地做對自己最重要的事。

分清楚什麼才是對自己最重要的?

首先你得分清楚哪些才是對自己最重要的事。這需要你為自己單獨留出時間和空間來思考這件事。

可能你會說了:我也很想從工作日程表中留一些時間出來,專門用來思考,但這是一種奢侈品,我們用不起啊!

但如果你相信,過分忙碌和把精力用到極致是工作高效的證據,那麼你也可能會認為思索和反省所佔用的時間應該被降到最低。

然而,正是這些“可有可無”的活動才是將分心物和重要的事區分開來的關鍵環節。 將有意義的少數從無意義的多數中甄別出來。

你每天忙的事80%都沒什麼價值,高手如何找到自己的高價值區域?

比爾蓋茨從20世紀80年代開始,會經常性地從日常工作中抽出一個禮拜時間,僅僅是為了思考和閱讀。

就算在公司發展史上最繁忙、最迅猛的時期,他依然為自己創造空間和時間,每年安排兩次什麼也不幹的一週,專門用來思考、閱讀,學習新技術,勾畫更遠大的圖景。

領英首席執行官傑夫·韋納,他每天都從自己的工作日程表中留出兩個小時的空白,什麼工作都不安排。因為接二連三的會議使他幾乎沒有時間來思考身邊的世界到底發生了什麼,他便養成了這樣一個簡單的慣例。

剛開始時,這像是一種自我放任,而且還有浪費時間之嫌,但他最終發現這是最具價值的提升工作效率的方法,而且是獨一無二的。他將之視為一種黃金法則,保證自己能夠主宰自己的一天,而不是成為這一天的奴隸。

如果你抽不出一個禮拜或者2個小時的時間,那至少可以給自己創造一個與世隔絕的小空間,目的就是專注地進行思考。

斯坦福大學哈索普萊特納設計學院建立了一個名為“黑色空間”的隱藏空間,這是一間小屋子,故意設計得只能容下1~3人藏身。屋子沒有窗戶,完全隔音,而且被有意地去除了一切會分散注意力的因素。

它不通往任何地方。思考,是人們去那裡的唯一目的。有了這樣一個思考和聚焦的空間,學生們得以後退一步,看得更清。

你每天忙的事80%都沒什麼價值,高手如何找到自己的高價值區域?

不管你是每天花2個小時,還是每年花2個星期,這些都不重要,重要的是你要創造一個空間,讓自己從忙碌的生活中暫時抽身退出,思考究竟什麼才是對自己最重要的?

現實中只有少數事情具有非凡的價值,其餘絕大多數事情的重要性遠遠不及。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