儒释道三家说的是一回事,你读懂了吗?(下篇)

道家——绝圣弃智与天人合一


儒释道三家说的是一回事,你读懂了吗?(下篇)


中国古人崇尚自然,追求人与自然的和谐统一,应该说是自《道德经》开的先河。此经内容涵盖哲学、伦理学、政治学、军事学等诸多知识领域,开篇从天道、天德讲起,由宏观宇宙一直讲到微观的个人。可以说,《道德经》所阐释的朴素唯物主义世界观和人生观,对我国的哲学、科学、政治、文化产生了深远的影响。先秦诸子百家以及国人的文化传统里,或多或少都留有《道德经》的思想传承印记。

道德经54章有这样的论述:“修之于身,其德乃真;修之于家,其德乃余;修之于乡,其德乃长;修之于邦,其德乃丰;修之于天下,其德乃普。故以身观身,以家观家,以乡观乡,以邦观邦,以天下观天下。”这段文字,为我们点明了个人、家庭、社会、国家、世界的相互关系。个人要通过身先示范,遵循天道、效法天德,与天地自然之道融合为一,为社会家国和全世界的和平做出榜样。这就是经中“为天下式”的真正含义。

与儒、佛两家的不同之处在于:儒家是经世济用之学,讲究脚踏实地,志做君子,立德立功立言;道家是自然无为之道,讲究天人合一,志做圣人,无为无不为;佛家是宇宙自然之理,讲究悲智双用,誓愿成佛,慈悲度众生。

《道德经》为我们构建了一个“鸡犬之声相闻,民至老死不相往来”的世外桃源:君主少思寡欲,百姓安贫乐道,上不居功,下不逞强,无知无畏,清新自然。这样的理想社会,和儒家追求的大同社会、佛家追求的极乐世界呈现出高度的一致性。最根本的一点,这种理想社会并不是通过极端王权和穷兵赎武来维系,而是建立在最小的单元——单独个体的修行上。

通过对比,我们不难发现,儒释道三家是从不同角度对人生的价值追求做了描述,虽然对个人修行实践的方法和标准定义不同,但最终目标和主要方向是一致的。可谓是大道三千,殊途同归;万法归一,意趣无二。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