语象叙事研究

在视觉转向和图像时代的大背景下,语象叙事(ekphrasis/ecphrasis)研究已成为当今学术界的热点话题。然而,关于什么是语象叙事、其包括哪些研究对象、历史与发展现状如何、主要内容是哪些等问题,学界至今依然争议不休,难有定论。《语象叙事研究》即从以上问题入手,对语象叙事展开了全面、系统的研究,并得出如下结论:语象叙事是指“视觉再现的文字再现”,其概念内核涉及词语(word)和意象(image)之间的关系。它所涵盖的研究对象是从文字对某件视觉艺术品的描述,到所有的媒介和文本之间的连续体,是十分宽泛的。从语象叙事研究的趋势和内容来看,被学界集中讨论的主要包括以下三种情况:文学中对视觉艺术的模仿;现代文学的空间形式和图像时代的语象合体。总体上看,从古典时期到当代,语象叙事研究经历了三个重大阶段:从古希腊、罗马时期到新古典主义时期的模仿论的自然符号美学,到浪漫主义时期和现代主义时期的表现论的任意符号美学,再到当今视觉转向时代的混合媒介研究。当下语象研究的两种主要模式是以言及象(enargeia)的心理模式和米切尔语象竞争(paragone)的文化模式,关注的核心话题有博物馆主题、死亡与挽歌主题、空间形式、道德教化主题和性别政治等。

语象叙事研究

除绪论和结语外,全书共分四章。

绪论部分讨论了本书所做研究的意义、价值和主要内容与章节结构,厘清了对关键术语的翻译,回顾了关于语象叙事研究的历史和现状,并对一些重要的专著和文集做了详细的文献综述。绪论部分指出,在图像转向的时代背景下,语象叙事研究正受到学界广泛的关注,取得了丰硕的成果。但由于这一话题的新颖性和挑战性,国内外的研究均亟待深入。由于与语象叙事相关的术语,有许多在中文里尚无明确的对应译文,此部分先对语象叙事、以言及象、语象竞争、再现(representation)等关键术语的翻译做了说明,简要梳理了语象叙事从古代到现代的发展脉络,重点考察了诗如画(ut pictura poesis)传统和让·H. 哈格斯特龙(Jean H. Hagstrum)、默里·克里格(Murray Krieger,1923—2000)、詹姆斯·A. W. 赫弗南(James A. W. Heffernan)与W. J. T. 米切尔(W. J. T. Mitchell,1942—)等的贡献,并对相关领域里的10余部重要著作进行了详细的文献梳理。

第一章详细梳理了语象叙事从古希腊罗马时期,经中世纪、文艺复兴、巴洛克时期、新古典主义时期到浪漫主义时期的发展脉络,聚焦于西方语象叙事中的诗如画传统。从古典主义到新古典主义时期,以柏拉图(Plato,前427—前347)和亚里士多德(Aristotle,前384—前322)模仿论为基础的诗如画逐渐发展为艺术的首要准则,到浪漫主义时期,这一以绘画为榜样的自然符号美学开始走向尾声。埃德蒙·伯克(Edmund Burke,1729—1797)和戈特霍尔德·埃夫莱姆·莱辛(Gotthold Ephraim Lessing,1729—1781)对诗画关系的讨论,尤其是后者的时空艺术之分,将文学模仿视觉艺术的自然符号美学逐渐转向作为任意符号的语言的表现自由。本章细致梳理了柏拉图、亚里士多德的模仿论,贺拉斯(Horace,拉丁语Quintus Horatius Elaccus,前65—前8)的诗如画,西摩尼德斯(Simonides of Ceos,约前556—前467)的“画是无声诗,诗是有声画”,以及艾迪生、伯克、莱辛等对诗画关系的讨论,重点分析了荷马(Homer,约前9—前8世纪)笔下的阿喀琉斯之盾(Shield of Achilles)和维吉尔(Virgil,拉丁文Publius Vergillius Maro,前70—前19)的埃涅阿斯之盾、但丁·阿利吉耶里(Dante Alighieri,1265—1321)的《神曲•炼狱》(The Divine Comedy·Purgatorio)、乔叟(Geoffrey Chaucer,1343—1400)和威廉·莎士比亚(William Shakespeare,1564—1616)的作品、约翰·济慈(John Keats,1795—1821)的《希腊古瓮颂》(“Ode on a Grecian Urn”)、珀西·比希·雪莱(Percy Bysshe Shelley,1792—1822)的《奥兹曼提斯》(“Ozymandias”)和《咏佛罗伦萨达·芬奇的美杜莎》(“On the Medusa of Leonardo Da Vinci in the Florentine Gallery”)等经典语象叙事文本。

第二章讨论现代语象叙事研究中的主要话题,包括语象叙事的定义、发展脉络、研究对象、主要内容等。浪漫主义时期以后,20世纪50年代哈格斯特龙发表《姊妹艺术:文学图像主义传统及从德莱顿到格雷的英语诗歌》(The Sister Arts: The Tradition of Literary Pictorialism and English Poetry from Dryden to Gray)(后简称《姊妹艺术》)一书之前,语象叙事研究走入低潮。20世纪80年代后,语象叙事研究迅速步入发展的快车道,成为学界宠儿。本章在考察了各种不同的语象叙事定义后,认为其定义当以赫弗南和米切尔等提出的“视觉再现的文字再现”(“Ekphrasis is the verbal representation of visual representation”)为准,其研究对象包括以文字描写视觉艺术作品的各类文本、具有空间形式的具象诗(Concrete Poetry)和现代文学作品,以及文学中任何能使人产生相似性感觉的文字描写。现代语象叙事研究讨论的焦点话题,包括诗歌的静止运动与永恒和死亡的主题、现代博物馆的主题、道德教化主题、言说的图像与性别政治,以及现代文学的空间形式等。由于米切尔在当代语象叙事和视觉文化研究中的核心地位,本章提纲挈领地梳理了米切尔的意象科学、意象X文本、元图像、生物图像、语象叙事的冷漠-希望-恐慌等重要概念。

第三章主要讨论语象叙事的心理模式:以言及象。语象叙事研究的源头之一是来自古希腊和罗马的演讲术,作为修辞学中的一个核心概念,它指文学中使用语言对任何事物进行的生动描述。现代语象叙事的主流趋势之一,是强调用文字绘图的以言及象的心理效果,在分析了塔苏斯的赫莫杰尼斯(Hermogenes of Tarsus,活跃于罗马帝国马可·奥勒留统治时期,即161—180)、亚里士多德、马库斯·法比尤斯·昆体良(Marcus Fabius Quntinlianus,约35—100)、卢奇安(Lucian,约125—180)、马库斯·图留斯·西塞罗(Marcus Tullius Cicers,前106—前43)、普鲁塔克(Plutarchus,46—120)、朗吉努斯(Longinus)、雅各布·马佐尼(Jacopo Mazzoni,1548—1598)、西德尼、贡布里希(E. H. Gombrich)、雪莱等对以言及象的讨论之后,本章总结了以言及象中涉及的三个特征:语言的生动描述、主体间的心象转译和移情作用,莎士比亚的《李尔王》中爱德伽引诱盲父葛罗斯特跳下虚构中的海崖一幕,突出地体现了以言及象的上述特征。以言及象的概念中,包含了生动与清晰、想象与模仿之间的矛盾,背后体现的是如何平衡取舍的文学得体原则(law of decency)。最后,本章以F. 斯科特·菲茨杰拉德(F. Scott Fitzgerald,1896—1940)的《夜色温柔》(Tender Is the Night)为例,分析了小说中的以言及象和语象叙事。

第四章结合现代语象叙事研究的主要话题和米切尔的语象叙事的冷漠-希望-恐慌的概念,分析了现代诗歌中的死亡主题、现代文学的空间形式和男女性别政治。米切尔将语象叙事视作一个混合媒介,在其意象文本的不可分割的整体内部,发生着语与象的激烈竞争。从语象合体内部的语象竞争出发,研究语象叙事的文化意义,是现代语象叙事的另一个主流。本章从语象叙事的冷漠(ekphrastic indifference)角度分析了现代诗歌,尤其是威斯坦·休·奥登(Wystan Hugh Auden,1907—1973)的《美术馆》(“Musée des Beaux Arts”)和威廉·卡洛斯·威廉斯(William Carlos Williams,1883—1963)的《伊卡洛斯的坠落风景画》(“Landscape with the Fall of Icarus”)中的死亡主题;从语象叙事的希望(ekphrastic hope)角度分析了现代文学的空间形式,并剖析了威廉·福克纳(William Faulkner,1897—1963)《喧哗与骚动》(The Sound and the Fury)和《我弥留之际》(As I Lay Dying)中的空间形式;从语象叙事的恐慌(ekphrastic fear)角度分析了现代文学中语与象之间的男女性别权力竞争,即作为男性言说的语言艺术如何克服作为女性象征的绘画的他者性。在回溯了奥维德的《变形记》(Metamorphosis)和莎士比亚的《泰特斯•安德洛尼克斯》(Titus Andronicus)和《鲁克丽丝受辱记》(The Rape of Lucrece)等经典作品后,详细剖析了弗拉基米尔·纳博科夫(Vladimir Nabokov,1899—1977)《洛丽塔》(Lolita)中“美杜莎式的语象叙事”。

语象叙事研究
语象叙事研究语象叙事研究

正文

语象叙事研究

抢先看

语象叙事研究

认识作者

语象叙事研究

王安:文学博士,四川大学外国语学院教授,博士生导师;四川省学术与技术带头人后备人选,美国康奈尔大学、密歇根州立大学访问学者,全国美国文学研究会理事。主要研究领域为美国文学与文学翻译。主持国家社会科学、教育部人文社会科学、中央高校基本科研业务费项目等多项,出版学术专著1部、译著1部,合作出版专著、译著、编著、教材等10部,在《外国文学评论》《国外文学》《外国文学》《俄罗斯文艺》《四川大学学报》等期刊发表论译文30余篇。

-----

语象叙事研究

-----

罗怿:四川大学外国语学院讲师、历史文化学院博士,美国亚利桑那州立大学、佛罗里达大学访问学者。主研并完成国家社会科学、教育部人文社会科学、外交部等项目各1项,主持中央高校基本科研业务费项目、四川大学创新火花项目库课题各1项。在《南亚研究季刊》《外国问题研究》等刊物上发表论文多篇。

-----

-----

程锡麟:四川大学外国语学院教授,博士生导师;四川省学术与技术带头人,中国外国文学研究会理事、中华美国学会常务理事、全国美国文学研究会理事、中外文艺理论学会叙事学分会理事;美国现代语言学会(MLA)会员,美国芝加哥大学富布赖特访问学者,哈佛大学、弗吉尼亚大学高级访问学者。主持国家社会科学、教育部人文社会科学等项目多项,出版专著、译著、教材等10余部,在《外国文学评论》《外国文学研究》《外国文学》《国外文学》《当代外国文学》等期刊上发表论文50余篇。

语象叙事研究

语象叙事研究

王安,罗怿,程锡麟 著

北京:科学出版社,2019.10

(外国文学叙述类型研究文库 / 王欣,石坚,方小莉总主编)

ISBN 978-7-03-062483-3

责任编辑:常春娥

内容简介

语象叙事是西方文学与艺术研究中一个历久弥新的重要话题,核心内容是关于词语与意象之间的关系。在视觉转向和图像时代的背景下,语象叙事正受到学界越来越多的关注,然而关于其定义、研究对象、发展脉络、具体内容等问题,迄今仍争议不休。本书以诗如画、以言及象、语象竞争等为关键词,系统而全面地探讨了语象叙事的定义,追溯了其从古希腊到新古典主义时期的自然符号美学,到浪漫主义和现代主义时期的任意符号美学,再到视觉时代以W. J. T.米切尔为代表的混合媒介研究的发展轨迹,并结合英美文学中的经典文本分析了其博物馆主题、死亡与挽歌主题、空间形式、道德教化主题和性别政治等内容。

本书可供从事文学与文化、叙事理论、视觉研究、图像学等研究的学者和对上述方面感兴趣的普通读者阅读。

本书目录

向上滑动阅览

目录

丛书序

前言

绪论 1

第一章 诗如画:从古典时期到浪漫主义时期的语象叙事 45

第一节 古典时期 47

第二节 中世纪的语象叙事 67

第三节 文艺复兴时期的语象叙事 75

第四节 巴洛克时期的寓意诗/画 84

第五节 新古典主义时期的语象叙事 85

第六节 浪漫主义时期的语象叙事 94

第七节 本章 小结 105

第二章 现代的语象叙事:从语象叙事到意象科学 107

第一节 语象叙事的争议与界定 109

第二节 现代语象叙事的核心话题 117

第三节 米切尔的意象科学 125

第四节 本章 小结 143

第三章 以言及象:语象叙事的心理模式 146

第一节 以言及象与语象叙事的修辞学传统 148

第二节 以言及象中的矛盾与得体原则 159

第三节 菲茨杰拉德《夜色温柔》中的语象叙事 162

第四节 本章 小结 177

第四章 语象竞争:语象叙事的冷漠、希望与恐慌 179

第一节 语象竞争与艺术的高下之分 181

第二节 语象叙事的冷漠:现代诗歌中的死亡主题 187

第三节 语象叙事的希望:现代文学中的空间形式 199

第四节 语象叙事的恐慌:语象叙事中的性别政治 210

第五节 本章 小结 223

结语 226

参考文献 232

“外国文学叙述类型研究文库”策划缘起

语象叙事研究

文类/类型(genre)文学类型(literary genre)的缩称,传统上又有体裁、文体等说法。它是文学理论古老范畴之一,亦为文学研究基本问题之一。柏拉图在《理想国》《斐德若篇》《斐利布斯篇》《法律篇》中,对文类划分及其本质特征、审美接受等方面提出了一系列开创性观点。亚里士多德在《诗学》中,指出诗学研究目的是研究“关于诗的艺术本身、它的种类、各种类的特殊功能,各种类有多少成分,这些成分是什么性质”等问题。亚里士多德从模仿媒介、对象和方式出发,把诗分为史诗、抒情诗和戏剧三大类,并就它们之间的区别进行了详细甄别。从文类划分衍生出来文类学(genology)研究,主要关注文类分类标准、分类法和文类演变。本套丛书所使用的“文类”或“类型”,源自文学类型研究,作为20世纪的文学理论关键词,文类本身承载了对形式主义的关注。

任何关于文类的理论研究都只是对文学作品本质的假设,类型并非存在于文本之中,但我们可以通过具体的文本来证实某一类型文本的存在。同时,任何文类的产生和发展都携带着社会、历史、文化的印记。形式主义批评家托多罗夫对文类研究做出了特殊的贡献,他指出,研究任何属于“文学”的文本时,我们首先必须意识到这个文本共享所有文学文本的特质,或者共享文学类型的特质;其次,一个文本不仅是一个预先存在的组合系统的产物,它还是这个系统的变形。因此本套丛书不仅关注文学叙述作品的深层结构、文类共性,也回归具体文学文本的经典阅读,探索特定文本对文类/类型规则的继承与演变、形成和变异。正如托多罗夫所说,如果我们认识不到文类/类型的存在,就相当于声称一部文学作品与现存的任何文学作品毫无关联,文类/类型呈现出了一部文学作品与整个文学领域的关系“外国文学叙述类型研究文库”这套丛书旨在探索外国文学文类中的形式特征和审美功能,同时也研究文类所蕴含的社会和文化意义,探索文类与社会话语之间的互动及相互影响,文类演变与文学研究的耦合效应

(王欣 石坚 方小莉)

语象叙事研究
语象叙事研究

本期编辑丨王芳

我知道你“在看”哟~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