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医药浴的起源与发展

中医药浴的起源与发展

祖国医学数千年的总结,在对疾病的辨证治疗上,都有自己独特的理论体系,特别是在治疗上,更是一法之中,八法备焉。八法之中,百法备焉。药浴就是对疾病治疗的一种内病外治的方法之一。

在中医中,药浴法是外治法之一,即用药液或含有药液水洗浴全身或局部的一种方法,其形式多种多样:洗全身浴称“药水澡”;局部洗浴的又有“烫洗”、“熏洗”、“坐浴”、“足浴”等之称,尤其烫洗最为常用。

中医药浴的起源与发展

中华药浴,古已有之。在长沙马王堆出土的《五十二病方》中,就载有熏浴方8首,如用雷丸水浴治疗婴儿疼痛、韭和酒煮沸以其热气熏蒸来治疗外伤等,是我国目前最早发现关于药浴的文字资料。《礼记》中讲“头有疮则沐,身有疡则浴”,《黄帝内经》中有“其受外邪者,渍形以为汗”的记载,可以讲,药浴的历史源远流长,奠基于秦代,发展于汉唐,充实于宋明,成熟于清代。

中医药浴的起源与发展

东汉时期,张仲景在《伤寒杂病论》里,介绍了一些药浴疗法。晋·葛洪《肘后备急方》则收录了更多的药浴内容,对不同的疾病原因使用不同的方法,如酒洗、醋洗、黄柏洗。隋朝巢元方《诸病源侯论》有“食毕当漱口数过”的记载,作为口腔保健方法介绍,实为含漱药浴治疗方法的起源。到了唐朝以后,运用药浴治疗疾病的内容更加丰富,除了常见外科皮肤疾病如痈疽、冻疮、丹毒外,还运用于妇科、儿科以及临床急症抢救等。到了宋明时期,随着各大医家流派的出现,药浴更是百家争鸣,对药浴的临床应用以及作用机理都有了更深的见解,极大丰富了药浴治疗方法的内容。到了清朝,是药浴发展的一个高峰时期,不但在民间流传,在清代一些宫廷秘方中,有许多沐浴、洗头、洗眼睛及其他外洗方。

中医药浴的起源与发展

对药浴发展贡献最大的是吴师机,他所著的《理瀹骈文》是吴师机集我国内病外治大成,融多年治病经验撰著而成。吴师机说:“切于皮肤,彻于肉理,摄于吸气,融于渗液。” “外治之理即内治之理;外治之药即内治之药,所异者,法耳。”即是说外治和内治用药机理相同, 只是给药途径不同而已。“外治必如内治者,先求其本,本者何?明阴阳,识脏腑也。”“虽治在外,无殊治在内也,外治之学,所以颠抖不破者,此也;所以与内治并行,而能补内治之不及耳,此也。”这些论述为药浴治疗疾病提供了理论依据,根据药浴不同的表现形式,吴师机将药浴分熏、洗、沐、浴、浸、喷、浇、淋八法,治疗范围涉及中医的内、外、妇、儿、五官个科,并列举药浴方79首,功绩辉煌。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