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少学者告诉我们说,伯克的保守主义所保守的,是基督教、是新教,而新教则带来了共和…问题绝不是如此简单地的。如果保守主义就是以宗教划界的话,那么柏克会倾向于让全世界都信新教。可惜,柏克绝不是这样说的,也不是这样做的——对于他的家乡、信奉天主教的爱尔兰,柏克主张尊重他们的宗教传统;而对于异域文化的印度,柏克则主张尊重印度自己的印度教传统。
而即使是对于英国自身,问题也绝不是那么简单。要弄清楚这些问题,我们必须回顾历史。
01、英国革命的背景
英国革命自1648年开始,至1688年光荣革命,前后40年,期间发生了两场战争、一个国王(查理一世)被砍头、出现了一个大独裁者克伦威尔…对于这场革命,许多年来,我们正统的说法是因为阶级矛盾,也就是新兴资产阶级与封建贵族阶级的斗争。今天我们知道了,这种论述只是找到了其中的部分原因,而非全部,甚至这“部分”原因也相当的不准确——严格地说,英国当时是否存在一个成规模的、力量足以抗衡国王的“资产阶级”,都是相当成问题的。呵呵,我们要知道,英国革命爆发100年之后才有了工业革命,资产者才成为了一个拥有强大力量的阶层。
那么,英国革命真正的原因是什么呢?一些学者梳理了最初议会军与王党的战争中双方集团的构成,他们发现,如果以阶层而论,议会军与国王军之间几乎没有多少区别,他们的区别主要在于宗教,议会军以清教徒为主,而国王军则以英国国教徒为主,所以现在西方学界一般都是将这场革命称之为“清教徒革命”。
所以,要搞清楚这场革命的来龙去脉,就必须了解英国宗教的历史。
02、英国的宗教
谈到英国的宗教,我们都知道英国今天的国教是“圣公会”(安立甘宗),而安立甘宗属于新教,主要是受归正宗(加尔文教)的影响。所以,有的朋友就有一种误解——因为欧洲大陆的宗教战争几乎全都是发生在新旧两个宗教集团之间,所以他们觉得,既然英国革命是宗教革命,那么一定也是新教的英国国教与旧的天主教之间的战斗了…真让人哭笑不得…
本文所涉及到的这段英国历史,主要是都铎王朝与斯图亚特王朝的几位君王的时代,他们是:
亨利八世(1491—1547)
爱德华六世(1537—1553)
玛丽一世(血腥玛丽1516-1558)
伊丽莎白一世(1533-1603)
詹姆斯一世(1566—1625)
查理一世(1600—1649)
查理二世(1630-1685)
詹姆斯二世(1633—1701)
(亨利八世)
英王亨利八世由于离婚的问题,而与教皇发生了争执,决意脱离天主教廷,于1533年颁布《至尊法案》,规定英格兰教会以国王为最高领袖,并将英格兰教会立为国教,这就是圣公会。可是,要知道,最初的英国国教(圣公会)可并不是加尔文宗那样的新教,无论宗教礼仪还是教义,都还是旧的天主教式的,也都信奉“君权神授”。亨利八世死后,其子爱德华六世即位英王,这位国王活的时间不长,却做了一件大事,
他在位期间才真正从教义与仪式上搞了宗教改革,将新教定为英格兰国教,废除天主教的弥撒和神职人员的独身制度,等等。
亨利八世脱离天主教的举动,原本是想把教权抓在自己的手中,让教权从属于王权。可惜,随着天主教在英国的败退,新教进入英格兰,随之而来的,则是新教与旧教之间的对抗、矛盾,甚至是对王权的质疑与颠覆。从德国人马丁·路德开始,新教登上历史舞台,之后法国人加尔文的新教在西欧的影响甚大,加尔文宗也叫“归正宗”,在法国称为胡格诺派,传到苏格兰就是长老会;归正宗也在爱德华六世时期传入了英格兰。
新教以不可阻挡的势头传入英格兰,亨利八世的另一个孩子,伊丽莎白一世就是新教信徒。
(伊丽莎白一世)
随着新教在英国的发展,势力逐渐壮大,一些新教徒中的激进分子,就强烈地要求把天主教的残余从国教之中全部清除掉 ,包括它的教义、礼仪、当然也包括“君权神授”——这些极端的新教徒,就是所谓的“清教徒”。所以,在英国革命爆发之前的几十年里,英国国教与清教徒之间就存在着巨大的矛盾。
要知道,清教徒是极为激烈而不宽容的,因而也就受到国教的迫害。“国教”是官方支持的教会,而“清教徒”则处于在野地位,国王也不可能喜欢他们,因为这些人可是要把君主合法性的地基给拆掉的。所以,清教徒受到迫害也就不难理解了,所以,大家可以联想一下,1620年为什么一批清教徒要乘着“五月花号”离开他们的祖国,前往美洲大陆的荒芜之地,不惜冒着死亡的威胁——无他,因为受不了迫害。但请注意,清教徒受迫害这个事儿,很大程度上在于他们自己,这些人太过激烈而又不宽容了,他们不能容忍国教之中存在着任何天主教的遗迹,使得国教不得不做出反击。
在这期间,面对英国国教与新教的冲突,英国神学家理查德·胡克在1594年出版了《论教会政体的法律》一书,这本书的原则后来被英国国教所奉行,它的原则主要是两个,一个是《三十九条信纲》,另一个则是“中庸之道”,定位在新、旧两教之间,此后的英国国教基本都是秉承这些原则。而且,理查德·胡克的这些思想,也成了柏克保守主义的渊源之一,亨廷顿在他非常重要的一派论文《作为一种意识形态的保守主义》中就说,
“在伯克之前两百年,这部著作就已经描绘了伯克思想的每一个重要环节。他们的保守主义主旨几乎完全相同。”
理查德·胡克的这本书比柏克的《法国革命论》早了近200年,而柏克的思想原则,胡克这部书中都讲到了;但是,我们要注意,柏克所保守的东西却与胡克不同,柏克所保守的传统,无疑包括当时英国的新教传统;而胡克所保守的传统,则是保留了不少天主教旧传统的英国国教——无他,时代不同,传统有异耳。
03、 革命之前
从1558年继位开始到1603年离世,伊丽莎白一世在英国的统治持续了近半个世纪(45年),这位新教徒国王在位期间,大部分英国人已改信新教(英国国教,而非清教),但英格兰西部和北部偏远地区的天主教徒仍然不少,这些地区就是后来支持查理一世骑士党的中坚力量。1603年,这位“童真女王”去世之后,都铎王朝结束,按照血统的“亲疏远近”,苏格兰国王詹姆斯六世成为新的英格兰国王,斯图亚特王朝开始。
这个詹姆斯,在苏格兰被称为詹姆斯六世,在英格兰则是詹姆斯一世。这也是中国与西方非常不同的一点。同为封建制度,但在西方中世纪,每一块土地几乎都对应着一个爵位,所以一个大贵族往往拥有多块领土,也就拥有多个爵位。
比如16世纪欧洲鼎鼎大名的查理五世,他所拥有的头衔包括神圣罗马帝国皇帝、奥地利大公、卡斯蒂亚国王、阿拉贡国王、瓦伦西亚国王、那不勒斯国王、西西里国王、勃艮第公爵、巴塞罗那伯爵、卡林提亚公爵、斯蒂利亚公爵、卡尼奥拉公爵、勃艮第伯爵、提罗尔伯爵、尼德兰伯爵(或许这还不是全部)…,这些地方都是他的领地,但是这些领地却并没有被合并为一个统一的国家。詹姆斯的情况也是如此,他同时成为苏格兰国王与英格兰国王,但苏格兰与英格兰仍然是两个不同的国家,只不过这两个国家的国王恰好是同一个人而已;甚至,詹姆斯国王在这个两个国家的称呼都不大一样。
(查理五世)
这位詹姆斯一世(苏格兰的詹姆斯六世),从小在苏格兰长大,接受的是苏格兰长老会(新教)的教育,所以最初他是个新教徒,也并不支持天主教。因而,在他继任了英格兰国王之后,英国的清教徒们就对他寄予厚望;可是,这位国王却让他们大失所望了。詹姆斯一世尽管出身于新教,但他清晰地看到了新教对君主地位的威胁。所以,詹姆斯一世既不支持天主教,也不支持清教,而是牢牢地站在国教的立场上,以理查德·胡克的中庸之道来对待这两者,而反过来,国教则为他的君主地位提供了支撑——“君权神授”。詹姆斯对于国王与国教的联盟看得非常清楚,他说:“没有主教,就没有国王。”
1625年,詹姆斯一世去世,其子查理一世继位。查理也是在苏格兰长老会的教育之下长大,也是新教徒;在宗教问题上,查理一世跟他的父亲如出一辙,他也坚持迫害清教徒。甚至,查理一世走的更远,他对天主教徒相当的宽容,因为他娶了法国的公主为王后,而这位王后则是天主教徒(法国是天主教国家)——这也引起了清教徒们极大的反对。同时,坎特伯雷大主教劳德(Laud)一方面迫害清教徒,另一方面则恢复了若干天主教的仪式。五月花号的故事,就是在这对父子国王时期发生的,那是英国清教徒遭受破坏的历史缩影。
(五月花号)
当詹姆斯一世、查理一世这对父子迫害清教徒的时候,英格兰国会议员却已经多半都是清教徒了。更糟糕的是,他所崇信的白金汉公爵胡作非为、查理一世本人刚愎自用、未经国会许可便擅自征税、保护天主教徒等等…国会提醒他这些都是非法的,国王违法。于是,查理一世干脆停止召开国会达11年之久。最终,国会与国王的的矛盾终于激化,战争开始了。
需要注意的是,英国在《大宪章》之后就已经逐渐确立了一个最基本的原则,也就是税收必须经过国会的批准,国王绝不可以擅自征税,而查理一世过于信奉“君权神授”,他以为主权是绝对的、无所不能的。所以,在国会看来,这就是对既有秩序、既有传统的破坏。
在议会与国王的战争中,议会一方以清教徒为主,由于长老教会的教士通常戴着小圆帽,因此被国王一方戏称为“圆颅党”;而国王军是以英格兰西部、北部以及爱尔兰的天主教徒,还有一些大贵族为主,其主力部队为骑兵,因而也被称为“骑士党”。那么,现在问题来了,柏克对于这两方,是什么态度呢?
(小圆帽)
柏克在《法国革命论》一书中对查理一世并无褒贬,不过平心而论,以柏克素来的立场来说,他是绝不可能支持这位国王的那些做法;但是,对于试图推翻君主制、建立共和的那些清教徒,柏克会支持么?
完全不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