密云村医打通抗“疫”最后一公里


编者按:在抗击新冠肺炎疫情的过程中,村医这个最为基层的医务工作者发挥了不可替代的作用。他们多是当地居民,与百姓知根知底,深得百姓信任,是百姓看病问药的“百科全书”,是乡里送医上门的“卫生员”,是中医防疫的“实施者”,是民众减少疫情恐慌的“镇静剂”,是社区抗疫的“宣传家”,是基层健康的“守门人”。

百姓看病问药的“百科全书”

疫情期间,老百姓怕生病,生了病也不敢去医院,凭着感觉买药看病。这个时候,急需村医劝导他们,并普及医疗知识,以免延误病情。


密云村医打通抗“疫”最后一公里

十里堡镇统军庄村立忠村卫生室陈立忠表示,现在村里的老百姓如果出现发烧或者感冒的症状,尽管只是普通的感冒症状但也不敢前往区医院就诊。他们害怕,觉得自己只要前往区医院肯定会被隔离。

自疫情发生以来,陈立忠一遍又一遍地向群众解释,并不是只要出现感冒症状就一定会被隔离。“只要诊断出是普通感冒该回家回家,该治疗治疗。好多老百姓不懂这个就是害怕。他们也不去医院进行有效治疗,就自己在家里瞎买药,然后自己扛过去。”在疫情期间陈立忠以帮助指导村民为方向,谁家说自己生病了就过去看看并进行医疗救助。

乡里送医上门的“卫生员”

疫情期间,百姓居家抗疫,村医随时根据百姓的需要送医上门。

“我们村一个高血压患者,他76岁,平时必须按时服药。但是这个人服药没有规律,想起来吃,想不起来就不吃了。有一天突然说晕了,我们就过去了并给他做了一些常规检查,后确认他是由血压高引起的眩晕,就告诉他必须按时服药,并给他加了降血压的药。”陈立忠说。


密云村医打通抗“疫”最后一公里

“我们给患有慢性病的人员以及老年人、精神病患者送药上门。有一个村民他儿子是从武汉回来的,当时对于隔离期间的人员的照顾还没有程序化。在隔离期间,他经常在报体温的群里将自己缺的东西报出来,比如说他高血压的药没有了。他给我发微信,我就去拿他的医疗卡去市区购买药物。还有一位村民的女儿是天津的,他们探亲是正月初六从天津回到村里的,他肝病需要吃保肝药,这种药物在区医院才能买到。我们村里就派车跟我一起去区卫生院去买这种药。”河南寨镇中庄村村卫生室赵莲英说。

中医防疫的“实施者”

百病必有百方。千百年来,古人对各类疫情的治疗积累了许多宝贵的经验。《伤寒论》《温病条辨》等著作就是古人治疗传染病的部分例证。

密云村医打通抗“疫”最后一公里

“我本身是中医专业毕业,在疫情期间为村民提供针灸、拔罐等中医服务,我还指导村民服用如麦冬、桑叶、菊花、陈皮等中草药代茶饮来预防新冠肺炎。”大城子镇柏崖村村卫生室王士贵说。

减少疫情恐慌的“镇静剂”

利用村里大喇叭广播向群众宣传预防新冠肺炎疫情防护知识,对村卡口的工作人员进行口罩正确佩戴、消毒液使用、手卫生等防护知识的宣教是太师屯镇前八家庄村村卫生室佟增民的日常工作。

在减少居民的疫情恐慌,佟增民不仅有语言上的劝慰,也有药品上的提供。

“这段时间其实最严重的是老百姓恐慌,我们也就用百姓能听懂的话跟他们解释,跟他们说不用害怕,该看病看病该治疗治疗。这段时间碰到生病不敢去医院的老年人挺多的,有的真的就自己在家呆着。”佟增民说。


密云村医打通抗“疫”最后一公里

“居民不敢去医院看病,到我这儿来的患者较多,对医疗资源的需求量较大。我们这边的医药都是我们先行垫付的,也就是说我们乡村医生自己掏钱去二院购药,回来之后给群众进行百分之五十五减免。所以用药需求的激增给我增加了不少压力。对于群众的不敢正常前往医院的行为,我们做了大量的解释工作来避免恐慌。2月和3月的药品消耗量相当于我们正常情况下,半年多的消耗量。”

基层健康的“守门人”

疫情期间,消毒、排查、随访是村医执行的规定动作。


密云村医打通抗“疫”最后一公里

早上7:30王伟就到达了办公室,用稀释的84液对桌椅门把手地板等进行物体表面的消毒后,开始了一天的工作。半小时后王伟又用清水擦拭了一遍刚才消毒的地方。“每天二次紫外线消毒,二次84消毒。”西田各庄镇西田各庄村王伟村卫生室王伟说,“方便村民前来就医,消毒比疫情之前多了一次。”

“比如说外地的返京人员回来了,大队会第一时间通知我。我和村干部会一起下去,首先给返京人员测体温。体温正常之后,我会帮着村里做一些简单的信息登记,并上报‘一站式’服务中心。然后还要查看‘京心相助’小程序。‘京心相助’和北京‘健康宝’是一起使用的”王伟说。

“一个月前,有一家6口人从外地回来,在隔离期间,他们每天需要向我报两次体温,到了第三天的下午5:00,体温也没有报给我,我先用微信语音联系他们多次,无人接听。后又轮番拨打他们家的电话,还是没有人接听。那个时候我特别紧张,赶紧去他们家。到家门口才得知,他们家孩子把手机拿去玩了,我们这边也是虚惊一场。”


信息来源:区卫生健康委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