两会特别节目《民生观察》:规范提升合作社造林模式 打造吕梁生态扶贫升级版

播放

暂停

进入全屏

退出全屏

00:00

00:00

重播

刷新

试试

聚焦两会,关注民生。欢迎收看《第一民生》两会特别策划节目“民生观察”,接下来的几天里我们将带大家走近正在召开的市两会,走近代表委员,走近企业民众,走近相关的职能部门,为大家深入解读我市的热点焦点问题。

近年来,吕梁在“一个战场打赢两场战役”的生态扶贫模式,受到社会各界的高度肯定和广泛关注,更得到了习近平总书记的充分肯定。从“2018全国扶贫攻坚组织创新奖”到“2019中国最具生态竞争力城市”,发端于吕梁的生态扶贫模式显示出旺盛的生命力。从“全国造林样板”,再到“全国生态竞争力样板”,从改革造林模式到改变整座城市,都在证明一条真理: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

两会特别节目《民生观察》:规范提升合作社造林模式 打造吕梁生态扶贫升级版

初春的吕梁山,乍暖还寒。一眼望不到边的沟壑纵横,梁峁成群,山上的林子正在吐出新绿。

吕梁地处中纬度地区,属暖温带大陆性季风气候,冬寒夏暖,四季分明,年均降雨量400到600毫米,是典型的内陆地区。吕梁山主峰海拔2831米,南北延绵800里,97%以上国土面积是山丘地貌,千山万壑,是黄土高原的生态脆弱地区。过去,吕梁是一个深度贫困地区,生态脆弱和深度贫困相互交织互为因果。

两会特别节目《民生观察》:规范提升合作社造林模式 打造吕梁生态扶贫升级版

市人大代表 张绳顺:由于历代的毁林开荒,致使水土流失不断地加剧。特别是只顾眼前,不顾长远,人越多开垦的越多,森林植被破坏严重,生态就严重失调,十年九旱农业生产广种薄收,这样就导致了我们吕梁贫困人口集聚。

两会特别节目《民生观察》:规范提升合作社造林模式 打造吕梁生态扶贫升级版

吕梁是全省脱贫攻坚的主战场,同时也是生态修复的重点区域。如何实现生态与脱贫相结合,在一个战场上打赢增绿与增收两场战役,吕梁进行了深入的探索和实践。岚县在具体的实践中创造性地成立了造林合作社,让贫困户加入造林合作社,通过造林来脱贫致富。

两会特别节目《民生观察》:规范提升合作社造林模式 打造吕梁生态扶贫升级版

岚县林业局局长 王志平:2016年,岚县率先成立扶贫攻坚造林合作社,(刚开始)采取的模式是由80%的贫困户参与,用议标的办法把造林工程承接给扶贫攻坚造林专业合作社,让贫困户在自己家门口参加造林。如此,贫困户在造林过程中获取劳务收入,实现了“增绿、增收”双赢。

两会特别节目《民生观察》:规范提升合作社造林模式 打造吕梁生态扶贫升级版

在此基础上,依托退耕还林,围绕沙棘产业发展,岚县探索了林业资产收益造林新模式,由“三权”促“三变”,达到了资源激活,产业发展,农民增收,荒山增绿,实现了绿化、彩化、财化的目标。

两会特别节目《民生观察》:规范提升合作社造林模式 打造吕梁生态扶贫升级版

岚县别样红扶贫攻坚造林专业合作社社员 贫困户 刘攀梅:我是蛤蟆神村的,我叫刘攀梅,参加了合作社三年了。一年收入一万来块钱,挺好。

两会特别节目《民生观察》:规范提升合作社造林模式 打造吕梁生态扶贫升级版

岚县别样红扶贫攻坚造林专业合作社社员 贫困户 徐计明:自从别样红绿化公司开了以后我们每天能在这打工 。绿化公司开了以后山也绿了,各方面也挺好,农闲时能在这里打工,农忙时能给自己做,忙的时候一天能赚120元,闲时间能赚100元,我2018年在这赚了13000多元钱。各方面条件都好,2018年冬给了我们200元(分红),去年给了我们每人160元(分红)。

两会特别节目《民生观察》:规范提升合作社造林模式 打造吕梁生态扶贫升级版

这种发端于我市岚县的合作社造林模式在不断地探索实践中显示出了旺盛的生命力。临县黄白塔村位于临泉镇北部,距县城2.5公里。多年来,这里的村民主要以种植业、劳务输出为经济来源,日子过得并不富裕。2017年,市人大代表、村党支部书记苗勤喜充分发挥代表引领带头作用,紧紧抓住市委、市政府提出的增绿促增收生态扶贫的有力契机,吸纳黄白塔村46户贫困户,组建起了临县苗旗扶贫攻坚造林专业合作社,几年来合作社造林面积已经达到一千亩,社员每年平均在造林方面的收入达到了四千余元。

两会特别节目《民生观察》:规范提升合作社造林模式 打造吕梁生态扶贫升级版

市人大代表 苗勤喜:通过造林,我觉得现在贫困户也有了收入了,咱现在2020年也能脱贫。近两年我们的合作社就是以贫困户为主体,造林每天男工能赚120到130块钱,女工能赚到90到100块钱。不仅他们增加了收入,而且咱的荒山已经是成了绿水青山了,下一步需要转变咱的观念把造林专业合作社转为企业性质,就是支部+合作社来带动贫困户再增加收入,巩固咱这两年的成效。

两会特别节目《民生观察》:规范提升合作社造林模式 打造吕梁生态扶贫升级版

坚持问题导向,促进规范管理。如何进一步规范提升造林专业合作社,持续在一个战场打赢两场战役也是当下的焦点问题。针对发展过程中出现部分合作社管理不规范、贫困户参与度不高、任务安排和利润分配不合理、发展后劲不足等问题,市委市政府及时研究出台《关于进一步规范提升专业造林合作社持续在一个战场打赢两场战役的意见》,“绿化、彩化、财化”并重,全面规范提升扶贫攻坚造林专业合作社管理,坚持党建引领,推广“支部+合作社”、“支部+村集体+合作社”、“联合社+合作社”模式,打造吕梁生态扶贫的升级版。

两会特别节目《民生观察》:规范提升合作社造林模式 打造吕梁生态扶贫升级版

市人大代表 张绳顺:按照“党建引领、村集体入股、能人带动、农民主体、共同富裕”的要求,全面推进合作社由村支委、能人、退休人员、科技人员领办、合作,注入资金血液,提供技术支撑。鼓励农民以林地经营权、林木所有权等入股合作,实现贫困人员由领办人带动脱贫向入股经营增收转变。近一步拓宽经营范围,提升增收能力。由传统的造林合作社向森林管护、苗木培育、病虫害防治、野生动植物保护、经济林管理、林下经济、森林康养、技术服务等方面扩展。

两会特别节目《民生观察》:规范提升合作社造林模式 打造吕梁生态扶贫升级版

近年来,石楼县率先在全市探索“党支部+造林合作社”的发展模式,形成了“资源共享、生产互助、利益共沾”的生态脱贫机制,通过支部引领,汇聚了群众的脱贫信心,鼓起了群众的致富干劲,实现了集体经济与群众增收的双丰收。把支部建在生态产业链上,让群众富在生态产业链上,把建设绿水青山的过程变成了群众脱贫增收的过程。

两会特别节目《民生观察》:规范提升合作社造林模式 打造吕梁生态扶贫升级版

市人大代表 郭栋斌:村党支部通过领办合作社等方式组织群众广泛参与生态产业建设,统筹兼顾造林工程实施、村集体收入、贫困户入股分红和务工收入等各个方面,实现了村党支部与群众脱贫紧密“联起来”。全县由村党支部领办组建了137个造林合作社,实现所有行政村全覆盖,涉及贫困户达到了9800余人,占到社员总数的87%。一方面通过退耕还林奖补,有4356户13258人受益,人均增收4300 元。另一方面通过造林合作社入股分红、劳务收入等形式,9800余口参与合作社的贫困户人均实现增收3090元。贫困户的内生动力明显提升。通过合理的利益分配,提高了贫困群众主动参与造林的积极性,实现了由“要我造林”到“我要造林”的转变。

两会特别节目《民生观察》:规范提升合作社造林模式 打造吕梁生态扶贫升级版

春风化雨千山绿,改革换来一片新。作为生态脆弱区和深度贫困地区的吕梁市,充分吸纳贫困人口进入合作社,确保所有造林任务都有贫困户参与,为全省在“一个战场打赢两场战役”做出了表率和示范。

两会特别节目《民生观察》:规范提升合作社造林模式 打造吕梁生态扶贫升级版

市规划和自然资源局 国有林场和种苗管理科 科长 刘浩淼:近年来我市以规模化、合作化方式每年集中实施荒山造林、退耕还林、经济林提质增效“三个100万亩工程”,取得了积极成效,全市森林覆盖率以每年1个百分点的速度递增,达到27.6%。“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正成为吕梁最核心的生态竞争力和城市新名片。

两会特别节目《民生观察》:规范提升合作社造林模式 打造吕梁生态扶贫升级版

到2019年底,全市共组建造林专业合作社1300多个,吸纳贫困户社员2万余户,完成造林300余万亩,通过生态扶贫带动50余万人脱贫致富,生态环境也得到了根本改善。

两会特别节目《民生观察》:规范提升合作社造林模式 打造吕梁生态扶贫升级版

市人大代表 张绳顺:在一个战场打赢增绿与增收“两场战役”,森林覆盖率上升到全省第二,吕梁市PM2.5平均浓度在汾渭平原11城市中最低、排名第一,优良天数位居全省第二,“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的生态效益、社会效益、经济效益在吕梁大地上充分显示,达到山上治本,身边增绿,产业富民,林业增效的目标。

两会特别节目《民生观察》:规范提升合作社造林模式 打造吕梁生态扶贫升级版

市规划和自然资源局 国有林场和种苗管理科科长 刘浩淼:下一步我们要以省委楼阳生书记吕梁调研讲话精神为指导,贯彻落实好全市生态扶贫暨农村改革工作推进会的工作要求。抓紧抓实我市规范提升造林专业合作社10条意见,抓住当前造林绿化的黄金季节,加快造林进度,提高造林质量,力争春季造林完成全年任务的70%以上,提前科学谋划,做好雨秋季造林准备,确保全年任务圆满完成。

两会特别节目《民生观察》:规范提升合作社造林模式 打造吕梁生态扶贫升级版


记者:张宇 康瑞锋

编辑:刘丹 宋娇 任 翌

播音:王 磊

审片:李亮亮

--------------------------

新媒体编辑:吴佩书

新媒体审核:刘鸿雁

新媒体监制:耿瑞山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