让学渣自信,学霸谦虚的原因,原来是这个诺贝尔搞笑奖?

从小学开始,到初中高中,乃至大学,每次考完试的你,是否总是挺自信,感觉没有90分,也有80分?反之,往往班上的学霸特别“垂头丧气”,好像濒临及格线边缘?

等到分数出来,学霸依旧是学霸,成绩排名第一第二,学渣的你还是学渣,只能高呼60分万岁,61分浪费。

这种现象不是独有,而是社会普遍存在,造成这样局面的,其实是一种效应暗中搞鬼,那就是认知心理学的邓宁-克鲁格效应(Dunning-Kruger effect)

让学渣自信,学霸谦虚的原因,原来是这个诺贝尔搞笑奖?

邓宁-克鲁格效应又名达克效应(D-K effect),来源于2000年搞笑诺贝尔奖心理学奖。

别看搞笑二字,就以为这个颁奖是山寨,不正规。其实搞笑诺贝尔奖的评委往往是货真价实的诺贝尔奖得主,入选门槛同样“高端”::必须不同寻常,能激发人们对科学、医学和技术的兴趣。

而千禧年的搞笑诺贝尔奖心理学奖获奖者,就是来自了康奈尔大学心理学教授戴维·邓宁和他的博士生贾斯汀·克鲁格,获奖理论就是邓宁-克鲁格效应。

两位学者因美国匹斯堡的一个搞笑抢劫案,注意到人类往往沉浸在自我营造的虚幻优势中。通过对人类阅读、驾驶、下棋、打网球等各种技能的研究发现:

  • 能力差的人通常会高估自己的技能水平;
  • 能力差的人无法正确认识到真正有此技能的人是什么水平;
  • 能力差的人无法认知和正视自身不足,及其不足之处的极端程度;
  • 能力差的人经过恰当训练,在大幅度提高能力水平后,最终会认识到并且能承认之前的无能程度,从而作出更理性的判断和决策;
  • 能力较高的人则对自己的能力做出低估,认为如果有些事情或问题对自己来说很容易,那么对其他人也一样简单,甚至更简单;

可以说,邓宁-克鲁格效应是一种正常的认知偏差现象,每个人都会遇到,因为人类从来都不善于准确评价自己。

让学渣自信,学霸谦虚的原因,原来是这个诺贝尔搞笑奖?

简单来说,邓宁-克鲁格效应就是这样一根曲线。

让学渣自信,学霸谦虚的原因,原来是这个诺贝尔搞笑奖?

横轴代表知识、技能的困难程度与学习的深入程度,纵轴代表自信心与成就感,是学习者对自己的评估。

邓宁-克鲁格效应如何应用在孩子教育当中呢?

当孩子在学习中遇上困难,产生抵触心绪,想要半途而废时,可以将邓宁-克鲁格效应的曲线讲给他听:

任何人学习一门新知识时,因为是新事物,在好奇心加持下,自信与成就互相配合,很容易就达到愚昧之山(Peak of Mr. Stupid)

学习“蜜月期”结束后,知识随着学习深入而越来越复杂,学习速度随之放缓,自信与成就不断丧失,学习就会从快乐变成煎熬,甚至进入痛苦的绝望之谷“Valley of Despair”

此时只要鼓励孩子别轻言放弃,继续坚持学习,就会发觉学习进度虽然放缓,可并非想像中那般吃力。之后在长长的、一直上扬的“开悟之坡”上,保持足够的学习热情,自信与成就也会逐渐恢复,重新回到良好的学习状态中。

让学渣自信,学霸谦虚的原因,原来是这个诺贝尔搞笑奖?

邓宁-克鲁格效应的实践意义,在于让孩子看到学习的全貌,提前了解他们在不同阶段有可能遇上的挫折与低潮。

提前预判下,即使孩子陷入学习困境,也会勇敢地直面挫折。而越获得知识,也越能看清自己与他人的差距,形成正确的自我认知。

让学渣自信,学霸谦虚的原因,原来是这个诺贝尔搞笑奖?


分享到:


相關文章: